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80)
2023(13699)
2022(11065)
2021(10035)
2020(8045)
2019(18338)
2018(18493)
2017(35312)
2016(19544)
2015(22120)
2014(22325)
2013(21883)
2012(19905)
2011(17796)
2010(17540)
2009(16049)
2008(15350)
2007(13328)
2006(11822)
2005(10383)
作者
(57494)
(47691)
(47181)
(44973)
(30367)
(22799)
(21511)
(18817)
(18041)
(16842)
(16410)
(15911)
(15052)
(14988)
(14745)
(14450)
(14218)
(14131)
(13598)
(13536)
(11805)
(11710)
(11357)
(10703)
(10679)
(10540)
(10533)
(10482)
(9504)
(9410)
学科
(80353)
经济(80270)
管理(56998)
(52403)
(42775)
企业(42775)
方法(33710)
数学(28791)
数学方法(28469)
(23008)
中国(22679)
业经(22141)
(18083)
地方(18079)
(17406)
农业(15786)
(13844)
环境(13641)
理论(13382)
产业(13186)
(12983)
(12623)
贸易(12616)
技术(12498)
(12200)
信息(11745)
(11639)
(11407)
银行(11370)
(11330)
机构
大学(278428)
学院(277047)
管理(111795)
(104722)
经济(102261)
理学(96892)
理学院(95821)
管理学(94145)
管理学院(93653)
研究(92619)
中国(67362)
科学(60346)
(59982)
(46411)
(46227)
(44926)
研究所(42741)
业大(42633)
中心(41705)
(39810)
(38470)
师范(38125)
北京(37905)
财经(37600)
(35914)
农业(35112)
(34103)
(34097)
师范大学(30818)
经济学(30447)
基金
项目(196778)
科学(154097)
研究(144163)
基金(141425)
(123352)
国家(122314)
科学基金(105022)
社会(89429)
社会科(84642)
社会科学(84619)
(77527)
基金项目(75629)
自然(68576)
自然科(66792)
自然科学(66774)
自然科学基金(65529)
(64721)
教育(64419)
编号(59934)
资助(57025)
成果(48021)
重点(43672)
(42378)
(41985)
课题(40545)
(40287)
创新(37525)
科研(37253)
项目编号(36538)
国家社会(36497)
期刊
(114509)
经济(114509)
研究(79009)
中国(51801)
学报(46182)
科学(41836)
(41197)
管理(39658)
大学(33854)
(32935)
教育(31761)
学学(31379)
农业(28973)
技术(23519)
(20939)
金融(20939)
业经(19890)
图书(19766)
经济研究(17456)
财经(17326)
问题(15441)
资源(15374)
(14886)
(14591)
科技(14185)
理论(14042)
书馆(13470)
图书馆(13470)
实践(13135)
(13135)
共检索到397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丽莉  
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文化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网络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数字化保护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视角,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和挖掘民间音乐的图片、声音及图像等,形成计算机数据,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储存、展示和传播,以期实现对常州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建钢  蒋英慧  
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进入了新常态,应站在保护世界遗产的高度更加重视大运河的保护。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保护的有利条件及与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出好三张牌、布好两盘棋、打好一套组合拳的对策建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晨  黄海波  
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其中,奔牛段是大运河常州段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奔牛段现有公共艺术及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奔牛运河文化与公共艺术更好结合的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  王艳红  高军军  吴友奇  
在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是一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需要众多专业协作的繁复工程。其中,遗产价值特色的评估作为规划的重点环节,实质上为遗产的合理划分层级、编制保护区划、制定多元策略和管控要求提供了核心依据与前提保障。为把握"价值判研"的科学合理性,本文结合常州段的河道类遗产保护,尝试着采取"横向+纵向"、时空维度相结合的判研策略,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针对其地理状况做出横向比较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时间为纵轴,针对河道本体的变迁做出历史性推演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推进和完成大运河及相关河道的待评筛查、评估分级和价值判定工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晓东  
中国大运河从2006年开始的漫长申遗之路十分艰难曲折。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做了大量扎实而细致的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工作,经历了繁复的价值研究、编制规划、文本编写、实地考察、大会陈述……历时8年,大运河终于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条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活态大运河,具有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遗产形态的完整性,对全人类有着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大运河常州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条件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晶晶  
大运河文化遗存中的廉政文化资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其中所蕴藏的反腐倡廉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重视和加强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安琪   李杨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燕  
常州作为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致力于以大运河为核心,探索演艺新空间和新模式,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位于运河沿岸的特色小剧场,并沉浸式感受常州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文旅部门可以从精准定位常州的地域特色、数字赋能打造常州旅游演艺品牌、拓展相关产业链等方面入手,建设大运河沿岸小剧场,促进高品质文旅融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国锋  
基于常州“532”发展战略探索大运河文化建设助推城乡文旅融合内在机理,提出应从空间连通开发特色文旅路线到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到常州大运河文旅IP建设及智能推介,再到统筹治理塑造常州生态文旅新空间,以期为常州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城乡文旅融合提供新方案,为我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旅融合战略落地提供新路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项文惠  王伟  刘春蕙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推进,京杭大运河的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除运输、灌溉外,土地、文化、旅游等价值也不断扩张。本文以大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前期保护及其旅游开发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级保护、建设廊道的建议;同时,以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为重点,研究旅游的进一步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京祥  刘雨平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求,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相关战略,为全国其他沿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全面、典型的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邱冰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不是一句口号,最终要落实到空间规划、建设层面。若以空间规划的角度观察,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文化性与外在的物质性。后者是前者的外化结果与载体,在价值与结构层面上,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无论是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居民还是从未游历过大运河的公众,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认知抽象、复杂且带有宏大叙事意味的大运河文化,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公众而言,便捷可行的方式是从外部对大运河的物质实体(空间、建筑、景观等)进行观察,并与自身熟知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冬永  焦良欣  
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鲁南,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运河沿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性催生了枣庄共通的艺术呈现形式。鲁南地区人们相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枣庄非遗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为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奠定了基础,但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建立需解决三大问题:非遗家底不清;保护模式单一,协同保护机制不健全;代表性项目传承不均衡,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非遗传承人、社会公众,金融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等非遗协同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只有在协同创新保护理念下,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传承驱动,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聚集资源、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等路径,整合非遗相关资源,才能增强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大运河非遗的活化利用,为枣庄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