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48)
2023(11196)
2022(9051)
2021(8470)
2020(6435)
2019(14517)
2018(13873)
2017(25608)
2016(13610)
2015(15186)
2014(15174)
2013(14235)
2012(13057)
2011(11558)
2010(11623)
2009(10362)
2008(10421)
2007(9496)
2006(8465)
2005(7173)
作者
(36637)
(30916)
(30519)
(28977)
(19236)
(14652)
(13715)
(11651)
(11433)
(10811)
(10304)
(10275)
(9684)
(9429)
(9361)
(9270)
(8973)
(8826)
(8630)
(8621)
(7494)
(7384)
(7333)
(7064)
(6788)
(6772)
(6745)
(6651)
(6085)
(6007)
学科
(50855)
经济(50796)
管理(36109)
(33680)
(27469)
企业(27469)
(17895)
中国(17299)
方法(17131)
业经(15415)
地方(13269)
理论(12588)
(12402)
数学(12277)
农业(12148)
数学方法(12074)
(11285)
(9688)
(9682)
教育(9562)
环境(8747)
(8389)
贸易(8380)
(8318)
(8317)
银行(8311)
(8256)
金融(8253)
(8060)
(7952)
机构
学院(187264)
大学(184257)
(71165)
经济(69334)
管理(67018)
研究(61918)
理学(56524)
理学院(55759)
管理学(54779)
管理学院(54413)
中国(46594)
(39256)
科学(37257)
(35294)
(29665)
(29488)
师范(29442)
(29381)
中心(29132)
财经(27389)
研究所(26319)
(26109)
(24791)
(24751)
北京(24541)
业大(24099)
师范大学(23541)
(23276)
经济学(22549)
技术(21090)
基金
项目(123838)
研究(98539)
科学(98110)
基金(86944)
(75622)
国家(74488)
科学基金(63865)
社会(62423)
社会科(58882)
社会科学(58868)
(49852)
基金项目(45698)
教育(45655)
编号(42384)
(41120)
自然(37615)
自然科(36676)
自然科学(36668)
自然科学基金(35982)
成果(35199)
资助(32511)
课题(30037)
重点(28405)
(28250)
(26609)
(26529)
国家社会(25910)
(25801)
项目编号(25304)
(25160)
期刊
(88273)
经济(88273)
研究(58434)
中国(42327)
教育(32305)
(27824)
学报(26476)
(25827)
管理(25386)
科学(24699)
大学(21040)
学学(18888)
农业(17721)
技术(17552)
业经(15855)
(14939)
金融(14939)
图书(13844)
财经(13321)
经济研究(13128)
(11769)
问题(11236)
书馆(10588)
图书馆(10588)
职业(10225)
(9692)
(9472)
(9408)
论坛(9408)
现代(9159)
共检索到289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秀伟  白栎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空间生产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通过"热"回忆实践促成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该逻辑实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有效连结。秉持空间正义性原则,推动文化记忆和空间生产的互促与同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据此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通过文化记忆融合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引导记忆主体参与建设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依托文化记忆实践以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佳明   戴林琳  
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面临着建设项目落地难、开发与保护冲突、跨区域统筹等多重挑战。基于已出台的大运河相关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梳理“两大体系、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大运河现有规划体系,解析五大板块和四类要素的空间类内容,围绕现有规划间“规划层级缺位、衔接机制不明、核心内容重叠”的空间衔接问题,提出“强化空间专项规划以完善专项规划体系、统一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以实现规划间有效衔接、明确编制技术要点以加强空间类内容传导落实”三条核心路径。旨在探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需求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具体路径,同时提升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传导的可操作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东晔   周永博   贾文通   周进   吴丽敏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基本特征,测度影响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文化舒适物聚集区呈“北部极化,南部聚集,其余地区多节点散布”的空间分布形态;大运河沿线75%城市的文化舒适物聚集区与大运河河道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现象在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尤为突出;新型共生模式可划分为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3种类型;从省(市)域层面看,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城河共生模式为一体化共生模式;在影响城河共生模式的诸多因素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旅游收入4项指标对大运河文化舒适物分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鲁  郭秋琪  吴巧红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的战略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和中华文明的具体见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立足新时代要求,探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挖掘其在国际化交往和本土化实践中的作用,探索实现新路径已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方式。为此,《旅游学刊》于2022年6月25日召开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遗产活化”线上专题研讨会,通过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分享和讨论,增加旅游从业者和研究者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关注,为未来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开发、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提供启示和指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野   王伟   程遂营  
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尝试从文化维度剖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逻辑,揭示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存在“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的文化逻辑。1)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核。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主题、文化事象、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双向文化互动的逻辑,既要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进行研究阐释,又要从微观到宏观逐层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2)文化要素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文化单元。国家文化公园应按照“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谱系→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以文化要素为起点开展文化分析,既要探寻文化基因,又要构建文化谱系,进而构筑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3)文化场景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载体。文化基因、文化要素与文化谱系,是文化场景的重要支撑。文化场景与文化资源、文化事象都体现着文化价值,共同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体系。4)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之间是由小到大、由内而外、逐层递进的关系,“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场景”文化逻辑框架在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逻辑,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利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星星  
图书馆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公民文化权益保障、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塑造理念上都具有耦合性,并从服务端、资源端和技术端展开,形成理念、服务、资源和技术的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形成主题场馆模式、阅读支撑模式、联盟合作模式和数字再现模式。同时,为推动图书馆更好地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确立“宜助则助、能助尽助”的总原则、文化资源的共享性原则和内容阐释的共通性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机制和图书馆联盟合作机制,构建“本体—精神—设施”于一体的内容体系,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玮   王浩澎  
随着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作为以技术学习为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面临内外部产业链对接不强、专业设置趋同、学生素养体现不足等实践困境。为破解僵局,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部机制切入,提出外部产业链、内部教育端、学生主体三者皆为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且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内部互动联系。立足于新发展格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外部产业链发展要求、内部教育端需求以及学生主体发展诉求,通过形成三者的耦合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走向科学化进程探寻新路径,以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渌  徐珊珊  何景明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国家战略体系之下的一个地域性实践,是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的叠合体。这一场域中留存的红色记忆、乡土记忆是集体身份认同的源头,也是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构建记忆之场的内生动力。因此,文章以文化记忆为切入口,以贵州省清镇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观游索桥红军渡建设项目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论,构建记忆视角下社区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路径。结论如下:乡村居民是地方性知识及记忆的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记忆,经由社会纽带的作用,催生和塑造个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将推动社区居民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性参与,实现乡村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俊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意义重大,吸引了学界的众多关注,迄今形成了公园个案、国家公园、文化遗产、运营管理、空间功能、项目技术、符号传播等研究路径。现有研究路径呈现实践问题导向,试图解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梳理不够、复杂性认识定位不清、地方统筹协调力度不强、转化机制探索不足等问题。在理论上需进一步探索解释不同文化区的横向整合、不同尺度的纵向整合和不同价值的判断选择的机理问题。文章尝试提出在整合现有研究路径基础上的“321”研究框架,即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空间、管理三大要素基础上,探索横向与纵向两对关系,强化价值研究的系统框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殿廷  刘宏红  王彬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但因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存在很多误区,诸如国家公园是时空统一的整体;国家公园就是由国家来建设,就是要大气和气派等。要明确国家文化公园的本质特征和建设要求,紧扣主题,突出重点;虚实结合,有序推进;采取"段长制"运营和经营好国家文化公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