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1)
- 2023(12948)
- 2022(11471)
- 2021(10905)
- 2020(9145)
- 2019(21055)
- 2018(21047)
- 2017(39799)
- 2016(22182)
- 2015(25141)
- 2014(25597)
- 2013(24933)
- 2012(22995)
- 2011(20721)
- 2010(20532)
- 2009(18806)
- 2008(18355)
- 2007(15815)
- 2006(13842)
- 2005(12328)
- 学科
- 济(82182)
- 经济(82047)
- 管理(60784)
- 业(55260)
- 企(46626)
- 企业(46626)
- 方法(36537)
- 数学(30340)
- 数学方法(29907)
- 中国(23004)
- 农(22990)
- 学(21635)
- 财(20672)
- 业经(18963)
- 地方(18458)
- 制(18019)
- 理论(16583)
- 农业(14963)
- 和(14670)
- 教育(13878)
- 贸(13407)
- 贸易(13398)
- 体(13327)
- 银(12983)
- 易(12962)
- 银行(12928)
- 融(12670)
- 金融(12662)
- 环境(12630)
- 技术(12546)
- 机构
- 大学(310513)
- 学院(307797)
- 管理(118484)
- 济(113375)
- 经济(110570)
- 研究(107213)
- 理学(101999)
- 理学院(100765)
- 管理学(98864)
- 管理学院(98299)
- 中国(77903)
- 科学(69705)
- 京(67503)
- 所(55297)
- 农(54121)
- 财(53779)
- 研究所(50649)
- 业大(48597)
- 中心(47570)
- 江(45757)
- 范(43616)
- 师范(43158)
- 北京(42767)
- 农业(42507)
- 财经(42229)
- 院(39282)
- 经(38262)
- 州(37437)
- 师范大学(34949)
- 技术(34625)
- 基金
- 项目(213724)
- 科学(165771)
- 研究(155905)
- 基金(151930)
- 家(133953)
- 国家(132785)
- 科学基金(111870)
- 社会(94674)
- 社会科(89294)
- 社会科学(89272)
- 省(84579)
- 基金项目(80992)
- 自然(73773)
- 划(72003)
- 自然科(71974)
- 自然科学(71954)
- 教育(71570)
- 自然科学基金(70594)
- 编号(64427)
- 资助(62044)
- 成果(53859)
- 重点(48141)
- 部(46268)
- 课题(45470)
- 发(45160)
- 创(44100)
- 创新(41012)
- 科研(40710)
- 项目编号(39504)
- 计划(39490)
共检索到457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康武刚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使作为遗产地的沿线各省又多了一项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保护、管理与开发三个维度的考量下,要加强大运河世界遗产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规范政府作用,完善保护体制,鼓励民间参与,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路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冬永 焦良欣
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鲁南,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运河沿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性催生了枣庄共通的艺术呈现形式。鲁南地区人们相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枣庄非遗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为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奠定了基础,但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建立需解决三大问题:非遗家底不清;保护模式单一,协同保护机制不健全;代表性项目传承不均衡,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非遗传承人、社会公众,金融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等非遗协同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只有在协同创新保护理念下,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传承驱动,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聚集资源、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等路径,整合非遗相关资源,才能增强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大运河非遗的活化利用,为枣庄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晨 黄海波
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其中,奔牛段是大运河常州段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奔牛段现有公共艺术及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奔牛运河文化与公共艺术更好结合的思路。
关键词:
奔牛运河 公共艺术 文化传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丙锋 孟永泰 李小娟 刘晟
以江浙段大运河文化带421处聚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村落-历史街区地段”聚落层次分布框架,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层次聚落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和运河流域3个维度分析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聚落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且聚落规模越小聚集性越显著,但在市域范围存在随机或离散分布且聚落在各市分布不均衡;(2)聚落整体密度高值区位于杭州、宁波以及太湖流域一带,各类聚落密度高值区存在差异;(3)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运河影响程度最大。在自然地理及运河流域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存在低海拔、低坡度、邻运河指向性,无明显坡向指向性;在人文社会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偏向交通可达性较低、人口较少、远离市中心且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各类聚落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存在差异;(4)浙东运河文化带因所处地势不同,村落聚落具有近山指向性,但近水比近山更易形成大规模聚落。由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大运河文化带聚落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做进一步完善,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科学参考和现实依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安琪 李杨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大运河常州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刻纸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舒涵 王长松
运河遗产空间蕴含丰富景观资源,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形成基于景观的地方意象,其中,声音景观作为感知地方与空间的关键路径,对于遗产保护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了运河遗产空间内感知主体对于声音景观的感知、偏好和行为,研究发现:(1)从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和功能结构来看,位于不同街区位置的空间类型与声音景观的感知和偏好直接相关,越靠近运河河道,感知主体的积极情感相对越强烈,京杭运河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声音景观提供了相对积极的感知空间。(2)环境功能一定程度影响了感知主体对该地声音景观类型的心理预期,从而决定了对声音元素的情感偏好。在同一街区的不同地点,感知主体受环境与心理作用的影响,对不同声音景观元素的感知程度和偏好程度不同。(3)不同声音类型对感知主体情感偏好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中应重视对于声音景观的建设和维护,为运河遗产空间内历史街区的空间规划实践提供参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期刊] 求索
[作者]
马奔腾
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论述,坚持保护第一,摒弃简单思维。应从多维视野加以思考,在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界域与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其属性与功能,了解其多重功用,并在利用时凸显历史文化视角,不仅要服务当下,也要面向未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凌燕
当今,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市场化经营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其创意产业开发的有效途径,使"江苏模式"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样板区和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应遵循金字塔式分层开发原则、特色文化版块统筹规划原则、主力产业推动原则。认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战略重点,应包括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开发、演艺产业开发以及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开发。
关键词:
大运河江苏段 音乐舞蹈文化遗产 创意产业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程励 李珍芳 祁杉
如何有效地激励遗产旅游者践行环境责任,在旅游过程中实现自我环境行为约束与管理,是遗产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需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遗产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划分为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维护型环境责任行为、促进型环境责任行为,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案例地,基于规范激活理论视角,以认知-情感-行为路径为逻辑建立模型,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再使用fsQCA方法来探讨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构型组合。通过505份问卷的实证研究发现:(1)责任归属和环境态度显著正向影响遵守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显著正向影响维护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责任归属显著正向影响促进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2)道德义务感有利于促进旅游者约束个人的行为,而旅游者预期积极情感可以促进遵守型、维护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旅游者预期消极情感还可以影响促进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3)构建了3种类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复杂因果模型,共得到9条因果组合路径,其中,高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和高维护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前因条件组合都必须具备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高促进型环境责行为可以只具备认知因素。文章不仅深化了环境责任行为的理论认识,还能为遗产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预测和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 ,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 ,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 ,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 ,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词:
遗产廊道 保护规划 生态基础设施 大运河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林凯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利用与保护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只有协调好挖掘开发和传承保护之间的永恒矛盾,才能真正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文化资本理论不仅为开发和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还有助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大运河在淮安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借助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以淮安市为例,聚焦淮安特色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通过兴建水工博物馆,打造中国漕运城,运河故事开发,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实现文化资本对淮安文化产业的正向驱动作用,进而积极推动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
文化资本 运河文化 遗产保护 淮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曲凌雁 林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初始宗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实践并不完善,其中显著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严重缺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关系,认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完善应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的精神意义,并从管理体制方面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表达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