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1)
- 2023(9310)
- 2022(8433)
- 2021(7987)
- 2020(6718)
- 2019(15636)
- 2018(15713)
- 2017(30253)
- 2016(16718)
- 2015(18742)
- 2014(18750)
- 2013(18566)
- 2012(16928)
- 2011(15023)
- 2010(14735)
- 2009(13249)
- 2008(12496)
- 2007(10597)
- 2006(9116)
- 2005(7770)
- 学科
- 济(62061)
- 经济(61991)
- 管理(45503)
- 业(43873)
- 企(36846)
- 企业(36846)
- 方法(30325)
- 数学(26220)
- 数学方法(25926)
- 学(16781)
- 农(16582)
- 中国(15170)
- 财(14820)
- 地方(14269)
- 业经(13897)
- 农业(11234)
- 理论(10947)
- 和(10807)
- 贸(10634)
- 贸易(10628)
- 环境(10384)
- 易(10300)
- 技术(10128)
- 制(9710)
- 务(9578)
- 财务(9521)
- 财务管理(9507)
- 企业财务(9005)
- 教育(9004)
- 划(8916)
- 机构
- 大学(229709)
- 学院(227746)
- 管理(93294)
- 济(83977)
- 经济(81997)
- 理学(81724)
- 理学院(80786)
- 管理学(79327)
- 管理学院(78936)
- 研究(76232)
- 中国(54136)
- 科学(51358)
- 京(48617)
- 所(38747)
- 农(38431)
- 业大(36902)
- 财(36707)
- 研究所(35981)
- 中心(34098)
- 江(31371)
- 范(30874)
- 北京(30782)
- 师范(30494)
- 农业(30396)
- 财经(30058)
- 院(28306)
- 经(27386)
- 州(26339)
- 技术(25141)
- 师范大学(24769)
- 基金
- 项目(165821)
- 科学(129087)
- 研究(119560)
- 基金(118992)
- 家(104602)
- 国家(103731)
- 科学基金(88451)
- 社会(72176)
- 社会科(68207)
- 社会科学(68188)
- 省(65786)
- 基金项目(64457)
- 自然(59892)
- 自然科(58452)
- 自然科学(58437)
- 自然科学基金(57359)
- 划(55744)
- 教育(54053)
- 编号(49269)
- 资助(49116)
- 成果(39140)
- 重点(37108)
- 部(35693)
- 发(35381)
- 创(34390)
- 课题(33650)
- 科研(32238)
- 创新(32019)
- 计划(31196)
- 大学(30536)
共检索到317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卢明杰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为初步了解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大辽河口6 ind红狼牙鰕虎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元素微化学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生境履历十分复杂,耳石锶钙比值的波动可以分为4~6个差异极其显著的阶段(最低LH01为1.56±0.91,最高LH02为9.28±1.66)(P<0.01)。耳石锶含量面分布结果可以进一步直观地显示,自核心到边缘区域中对应于淡水(蓝色)、半咸水(绿色)、海水(黄红色)生境不同颜色同心环轮的变化过程。根据耳石核心区域(第一阶段)的锶钙比值以及对应的面分布特征,推测大辽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卫忠 李长松
对长江口海区鲐鱼幼鱼耳石标本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鲐鱼耳石上存在着宽度为数微米到十几微米的细微轮纹,通过对其中3尾鲐鱼的耳石不同放大倍数图像的拍摄,再根据照片对耳石上轮纹和耳石轮纹辐射半径的测量、计数和计算,得出3尾鲐鱼耳石轮纹的平均宽度分别为9.52、8.52和8.57微米,耳石轮纹辐射半径分别为1262.2、1164.8和1187.5微米,由此计算得出的耳石轮纹数分别为133、137和139轮。根据鲐鱼生长方程由鲐鱼体长换算的日龄和根据鲐鱼产卵期推算的鲐鱼幼鱼的生长期都与上述轮纹数相近,表明鲐鱼耳石上的细微轮纹是日轮。
关键词:
鲐鱼,幼鱼,耳石,日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马金 钱卫国
耳石是位于平衡囊内起平衡作用的一对钙化组织,它是头足类的加速度感应器,记录其生命周期内的生物和生态信息。随着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及应用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头足类耳石的相应研究也逐渐兴起。目前头足类耳石微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和有机大分子、微量元素、同位素、微化学标记等方面,其中微量元素是应用研究的重点,在头足类种群识别、生活史分析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认为,头足类微量元素在与栖息环境尤其水温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被认为是测定头足类生活水温的"温度计"。然而,涉及种群识别、生活史分析以及与盐度和食物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且多集中于Sr/Ca的研究。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研究...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鹏凯 李圣法 刘尊雷 金艳 姜亚洲 张辉 张翼
为了研究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群体的空间连通性,于2019年5—6月在东海至黄海南部近海的4个区域采集了当年生的小黄鱼幼鱼,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定了耳石边缘和近核区的耳石元素与Ca的比值(Sr:Ca、Ba:Ca、Mn:Ca和Mg:Ca),应用非参数的单因素统计方法和非参数置换方差分析PERMANOVA、随机森林分类和无监督的随机森林聚类方法,分析了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样本的空间连通性,并评估它们的出生地来源。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耳石边缘元素比值呈极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随机森林分类的总分类准确度为63%,各采样点的分类准确度在50%~75%之间,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差异主要由Mn、Ba等元素的差异引起的。基于耳石近核区元素比值的无监督随机森林聚类的结果显示小黄鱼幼鱼的出生源主要来自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近海的产卵场,主要由Ba驱动了小黄鱼幼鱼出生源的空间差异。不同海域小黄鱼幼鱼的扩散范围是有限的,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小黄鱼种群连通性表现出种群隔离的趋势。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耳石微化学 空间连通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陆化杰 刘必林 陈新军 方舟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东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分布很广,群体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复杂。头足类耳石生态信息丰富,多被用于生活史重建、群体划分等领域的研究。本研究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和2008年在智利外海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分析了18枚茎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特性。分析表明,茎柔鱼耳石主要由48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硅(Si)、钾(K)、镁(Mg)...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 微量元素 智利外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朱清澄 高玉珍 花传祥 杨明树
根据2014年我国秋刀鱼捕捞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样本,提取1 062个耳石进行拍照处理,并根据耳石透明带特征对其进行划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耳石类型及与肉体长组的关系,分析各月份耳石类型变化。研究发现,83%小型鱼(Kn l≤240 mm)和71%中型鱼(240 mm314 mm)耳石类型Ⅱ、类型Ⅲ占优。肉体长在280 mm以下的类型Ⅰ耳石比例较大,耳石没有形成透明带,随着Kn l的增加,类型Ⅱ和类型Ⅲ在肉体长组的比例增加。耳石透明带最早在202...
关键词:
秋刀鱼 耳石类型 透明带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轩中亚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胡玉海 杨健
研究鱼类的种群生态学,破解其数量特征、生境利用、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等种群属性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渔业资源的基础。耳石微化学分析是破解鱼类的种群生态学难题的新颖而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反演鱼类生活史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条件,还可溯源资源群起源的产卵场等关键生境,在鱼类资源种群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研究及动态评估中具有优势。本文在分析耳石元素组成及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如反演鱼类生活史、评估种群结构、把握关联性和破解混合群体的构成与来源等)中的应用进展,也客观评述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局限性与解决途径,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涛 刘洪波 轩中亚 杨健
耳石微化学被广泛应用于鱼类洄游生态学研究,但是耳石的摘取难免会造成鱼的死亡和损伤。故寻找可以快捷、非致死地替代耳石进行微化学分析的材料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比较了刀鲚(Coilia nasus)胸鳍条和耳石微化学相似性特征。耳石的锶钙比值(Sr/Ca)和Sr含量图谱分型结果分别很好地对应了所研究的洄游型、淡水定居型和陆封型的典型个体。胸鳍条微化学结果显示,湖鲚和短颌鲚2类个体呈现出稳定的低Sr/Ca值[(1.38±0.52)~(2.04±0.74)和(1.40±0.32)~(1.81±0.66)]与刀鲚胸鳍条生活史第一阶段的特征相吻合[(2.06±0.64)~(2.26±0.29)],这些均反映了淡水生境“指纹”的特征。刀鲚胸鳍条Sr含量图谱和耳石相似,自核心至边缘可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面分布图上自核心至边缘的蓝色、绿色、蓝色之间微化学“指纹”的变化。由此可见,刀鲚胸鳍条可作为耳石的非致死、低损伤的代替材料,用于进行刀鲚洄游习性、生境履历等研究。同时,由于胸鳍条具有取样和前处理的优势,在其他鱼类资源或标志放流评价研究时,可以考虑以胸鳍条代替耳石来开展研究。
关键词:
胸鳍条 耳石 刀鲚 湖鲚 短颌鲚 微化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庆竹 黄慧娴 李建华 高春霞
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银姑鱼是该海域中常见的经济鱼类。本研究针对浙江南部近海的银姑鱼栖息环境进行了探究,以期揭示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史。实验基于该海域的银姑鱼耳石样品展开,并运用了ICP-MS技术测定耳石微结构的Sr、Ca等元素。通过分析Sr/Ca比值,发现银姑鱼的栖息环境变动范围在3.39×10~(-3)至8.12×10~(-3)之间,表明其存在咸淡水定居型和咸淡水-海水混合型两种生境类型,另外Sr元素也被证实能有效地示踪鱼类的生境履历。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银姑鱼生态习性的理解,也为银姑鱼洄游路径研究提供较为可行和准确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银姑鱼 耳石 生境履历 浙江南部近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涛 周昕期 刘洪波 刘焕章 杨健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 鄱阳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刘必林 方舟
实验通过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分析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了解其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表温关系,推测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环境。结果表明,茎柔鱼耳石含有54种元素,其中Ca、Na和Sr为主要元素。总体耳石Sr/Ca大于太平洋褶柔鱼、巴塔哥尼亚枪乌贼和黵乌贼。胚胎期耳石Sr/Ca最高,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Sr/Ca与表温呈反比例关系。不同孵化月份的茎柔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耳石Sr/Ca差异不明显。Ba/Ca可看做茎柔鱼垂直移动的指标元素,茎柔鱼仔鱼至成鱼期耳石Ba/Ca呈"U"型变化,与其幼体生活在海水表层,成体生活在较深层海水相对应。茎柔鱼耳石Mg/Ca核心高外围低,可能与耳石生长率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李建华
根据采集于东太平洋哥斯达黎加、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了其生长纹、标记轮和其他异常结构。结果显示,耳石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按照生长纹宽度的不同可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3个明显的生长区。通过对后核心区和暗区生长纹的计数显示,哥斯达黎加、秘鲁和智利外海3个海区的茎柔鱼仔鱼的年龄分别约为26、32和33日龄,稚鱼的年龄分别约为86、84和88日龄。茎柔鱼的耳石微结构中存在7类标记轮,它们的形成与茎柔鱼自身的内源节律(孵化、交配、产卵等)和外部环境压力(温度骤变、捕食者攻击等)等因素有关。研究还在个别茎柔鱼的耳石中发现一些不规则的异常结构(副核心、附生长纹、附中心)和生长纹方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司飞 任建功 王青林 孙朝徽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王俊
为了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全长(1.56±0.16)cm的牙鲆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其养殖水中分别添加0.5 mg/L、2 mg/L、8 mg/L、32 mg/L SrCl_2·6H_2O,以无添加SrCl_2·6H_2O组为对照组,人为改变牙鲆幼鱼生存环境中Sr~(2+)浓度72 h,研究不同浓度SrCl_2·6H_2O对牙鲆耳石锶标记效果。标记期间每24 h换水1次,换水量为50%,换水后补加SrCl_2·6H_2O至原始浓度,记录各浓度组标记期间及标记后的鱼苗死亡数量。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 0.5 mg/L、2 mg/L SrCl_2·6H_2O浸染不能形成牙鲆耳石锶标记。8 mg/L浓度组出现Sr峰区, Sr/Ca (Sr:Ca×1000)均值为4.50~6.60, Sr峰值为5.49~8.49。32 mg/L浓度组Sr峰区均值为4.83~7.55, Sr峰值为5.62~11.04。这说明8 mg/L、32 mg/L SrCl_2·6H_2O可对牙鲆耳石进行锶标记。但8 mg/L浓度组出现未标记样本,且Sr峰区均值较32 mg/L浓度组低。32 mg/L浓度组Sr/Ca比值显著增高,即锶标记的Sr/Ca比值为6.61±0.86,与标记前和对照组Sr/Ca比值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生长无影响。经χ2检验,各浓度组在浸泡标记期间死亡率及标记后养殖90 d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因此, 32 mg/L SrCl_2·6H_2O为最佳标记浓度。
关键词:
锶标记 耳石 牙鲆 SrCl2·6H2O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方舟 叶旭昌 李凤莹 陈新军
根据2011年6-8月我国拖网船在摩洛哥南部沿岸采集的46尾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53尾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的耳石样本,利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立叶分析法分别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耳石形态进行判别。传统形态测量法测量了6个耳石形态参数,并利用t检验比较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差异;耳石轮廓经图像化处理后利用软件转化为椭圆傅立叶标码(EFDs),最后分别采用6个耳石形态参数和标准化后的77个傅立叶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在全长(TL)、宽度(TW)、背宽(DW)、腹噱长(VL)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背长(DL...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帼英 陈建国
斑尾复鰕虎鱼系沿海及河口的习见种类,矛尾复鰕虎鱼为它的同物异名。该鱼属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和小虾蟹为食。在繁殖期间产两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为壹年。斑尾复鰕虎鱼为鰕虎鱼科中的大型种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1739~(2.827?),生长方程为:L_t=41.24[1-e~(-0.0?(t+0.0?45?)],W_t=606.15[1?e~(-0.0?(t+0.0645?)]~(2.8?),体重生长拐点 t_r=11.5(月龄)离拐点处体重为 176.5克。本文分析了斑尾复鰕虎鱼在养虾业中的危害情况,并探讨其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斑尾复鰕虎鱼 生物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