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56)
- 2023(11983)
- 2022(10483)
- 2021(9876)
- 2020(8237)
- 2019(18966)
- 2018(19003)
- 2017(35836)
- 2016(19872)
- 2015(22361)
- 2014(22430)
- 2013(21930)
- 2012(20132)
- 2011(18016)
- 2010(17807)
- 2009(16187)
- 2008(15461)
- 2007(13351)
- 2006(11481)
- 2005(9853)
- 学科
- 济(73304)
- 经济(73213)
- 管理(55294)
- 业(50449)
- 企(42037)
- 企业(42037)
- 方法(34947)
- 数学(30227)
- 数学方法(29879)
- 农(19814)
- 中国(19339)
- 学(18766)
- 财(18515)
- 业经(16176)
- 地方(15055)
- 制(14194)
- 理论(13712)
- 贸(13356)
- 贸易(13352)
- 农业(13005)
- 易(12944)
- 和(12084)
- 技术(11872)
- 环境(11799)
- 务(11492)
- 财务(11420)
- 财务管理(11401)
- 银(11377)
- 银行(11317)
- 教育(11201)
- 机构
- 大学(277067)
- 学院(275364)
- 管理(108582)
- 济(102368)
- 经济(99974)
- 理学(94765)
- 理学院(93663)
- 研究(93656)
- 管理学(91822)
- 管理学院(91336)
- 中国(67098)
- 科学(62133)
- 京(59290)
- 农(51602)
- 所(47999)
- 财(46601)
- 业大(46559)
- 研究所(44328)
- 中心(42116)
- 农业(40989)
- 江(39633)
- 财经(37760)
- 北京(36971)
- 范(36442)
- 师范(35985)
- 经(34434)
- 院(34228)
- 州(32127)
- 技术(31613)
- 经济学(29742)
- 基金
- 项目(197895)
- 科学(153609)
- 基金(141964)
- 研究(141038)
- 家(125924)
- 国家(124876)
- 科学基金(105790)
- 社会(85920)
- 社会科(81274)
- 社会科学(81251)
- 省(78790)
- 基金项目(75943)
- 自然(71211)
- 自然科(69554)
- 自然科学(69538)
- 自然科学基金(68243)
- 划(66674)
- 教育(64931)
- 资助(58444)
- 编号(57409)
- 成果(46461)
- 重点(44426)
- 部(42681)
- 发(41527)
- 创(41291)
- 课题(40075)
- 创新(38459)
- 科研(38268)
- 计划(37767)
- 大学(36347)
- 期刊
- 济(108256)
- 经济(108256)
- 研究(77954)
- 学报(51786)
- 中国(51758)
- 农(46842)
- 科学(44635)
- 管理(38828)
- 大学(37766)
- 学学(35672)
- 财(33980)
- 教育(32833)
- 农业(32677)
- 技术(23359)
- 融(20606)
- 金融(20606)
- 业经(18374)
- 财经(17449)
- 经济研究(17240)
- 业(16710)
- 图书(15444)
- 经(14758)
- 科技(14728)
- 业大(14213)
- 版(14124)
- 问题(13989)
- 理论(13787)
- 实践(12850)
- 践(12850)
- 技术经济(12335)
共检索到392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双进 张孟臣 蒋春志 杨春燕 刘兵强 崔珏
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结果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达到t0.2的显著水平,≥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达到t0.4的显著水平,≥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ms1亚群体的开花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青松 杨春燕 赵双进 闫龙 史晓蕾 刘丽娟 赵聪聪 冯燕 赵鑫 张孟臣
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改良后形成C1群体。分析基础、C0、C1 3个群体的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C1群体蛋白变化为35.66%~48.02%;脂肪变化为16.34%~22.92%;株高变化为46.00~158.00 Cm;分枝数变化为0~8个;百粒质量变化为10.30~25.30 g;单株重变化为1.60~59.60 g。C1群体中不育株所占比例为19.2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雪洁 刘路平 王凤敏 韩玉华 孙宾成 马启彬 黄志平 冯燕 陈强 杨春燕 张孟臣 张锴 秦君
【目的】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在不同生态区种植会导致开花过早或过晚。因此,大豆雄性核不育ms1(male sterility 1)基础群体在不同生态区应用于轮回选择的过程中,存在当地供体亲本和受体不育株花期不遇、导入率低的问题。构建适宜三大生态区应用的ms1基础轮回群体,提高供体亲本与受体不育株花期相遇的概率,揭示两轮互交后各群体生育期基因E1和E2基因型及其表型变化特点,为大豆开花期和生育期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528份来自不同生态区的供体亲本和ms1基础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前人报道的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KASP分子标记对供体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按照E1和E2基因型对供体亲本进行分类,分别与ms1基础群体籽粒混合,并根据不同生态区适宜的基因型将各群体种植于不同地区,进行两年两轮异交导入。其中,东北生态区群体种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承德2个地区,黄淮海生态区群体种植于河北石家庄和河南许昌2个试验区,南方生态区群体种植于广东广州试验区。每年收获不同ms1群体不育株籽粒,冬季在海南三亚进行南繁。调查供体亲本与ms1基础群体开花期和成熟期,分析不同地区ms1群体E1和E2基因型比例的变化。【结果】根据生育期基因E1和E2基因型将供体亲本划分为4类E1E1/E2E2、E1E1/e2e2、e1e1/E2E2和e1e1/e2e2,各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2.1%、65.0%、19.3%和3.6%。ms1基础群体中,晚花基因型E1E1/E2E2占有最高比例,为48.6%;群体材料开花期较晚,主要集中于45—51 d。经过连续两轮导入后,不同生态区ms1群体基因型发生变化。东北生态区呼伦贝尔的目标导入基因型e1e1/e2e2比例由33.0%提高到51.6%,承德e1e1/e2e2基因型比例由1.6%提高至3.4%;黄淮海生态区石家庄目标导入基因型e1e1/E2E2比例由18%提高至23.1%,许昌E1E1/e2e2基因型比例由12.5%提高到25.0%;南方生态区广州的E1E1/E2E2基因型比例维持在80%以上。目标导入基因型的杂合基因型在群体中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通过两轮异交导入,不同生态区ms1群体间开花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开花期基因型的变化,不同群体的表型也随之改变。【结论】将供体亲本依据各开花期基因型分类分别导入ms1群体,可提高各生态区适宜基因型的比例,构建适用于不同生态区的ms1基础轮回群体,提高当地供体亲本和受体ms1不育株花期相遇的概率,实现大豆的开放授粉和基因聚集、积累,丰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轮回选择育种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海英 库丽霞 李家富 侯本军 张君 郭书磊 陈彦惠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轮回选择 产量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杨克诚 兰海 潘光堂 荣廷昭
【目的】研究18个从不同轮回选择改良轮次玉米群体中选育自交系的育种潜势,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群体3个不同轮次改良后代中选育的高代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群体高代选系的育种潜势进行研究。【结果】改良群体高代选系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GCA表现优于基础群体高代选系,但多数改良群体高代选系株高、穗位高及其GCA都较各自的基础群体高代选系有所增加。不同群体高代选系之间,表型及配合力差异较大,来自同一群体不同基本株的选系之间差异也较大。SSR分析结果表明,改良群体高代选系在自交代数少1代的情况下,其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芦江 杨克诚
研究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和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对2个玉米基础群体P4C0和P5C0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基础群体P4C0,其改良群体P4HSC1、P4MSC1和P4MSC2的单株产量分别比P4C0提高21.64%,10.29%和8.70%,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于基础群体P5C0,其改良群体P5HSC1的单株产量比P5C0降低7.53%,达显著水平;改良群体P5MSC1和P5MSC2平均单株产量变化与P5C0相比,分别降低和提高了2.67%和3.65%,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改良群体,其产量的显著改进伴随着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HS-S2:3轮回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段院生
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建立丰产、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分别按四种轮回选择方案在各自隔离区内进行了两年轮选。以随机交配群体作对照,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农艺性状和抗赤霉病性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阶梯式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和半同胞交配选择法的综合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但对株高,主穗结实小穗数等单个性状的改良效果十分显著。文中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永亮 张庆吉 王懿波 贾了然 王文贤 成明锁
将6个玉米群体完全双列杂交所得到的群体及群体间杂交种在3个地区进行试验,采用Gardner和Eberhart的ANALYSISⅡ和Ⅲ对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许白群产量vj最高,hj最低,均达极显著水平,gj中等;洛孟综产量vj和hj较高,gj最高;二南24群产量vj较高,hj较低,gj略高。这3个群体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应进行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洛孟综可用于选育自交系。BSSS产量vj最小,hj最大,gj中等,抗病性和适应性差,应采取混合选择。许黄群2和新群2号表现较差,不宜继续改良。BSSS×二南24群产量和杂种优势较高,可作为相互轮回群体改良
关键词:
玉米,完全双列杂交,基础群体,轮回选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永明 吴江生
以显性核不育基因Ms为异交媒介,用75个具有期望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甘蓝型油菜育种材料,配制了含有12种细胞质类型的杂交组合,将这些组合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2次,合成了供轮回选择用的基础群体(Co)。随机交配群体各代有约40%的不育株。群体内稳定的低芥酸基因型频率表明,各代个体间随机交配是充分的。Co群体的可育、不育亚群体间单株种子重和品质性状存在差异。首轮对品质性状的选择进展明显。S1家系评价表明,Co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势。所得结果初步显示,利用Ms基因进行甘蓝型油菜产量改良是一条有效的育种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成新 朱协飞 闵留芳 张天真
对 7个陆地棉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聚合育种和表型选择群体内的RAPD和SSR分子标记多态位点数及其比例 ,遗传离散度与杂合度 ,基因型种类数 ,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两轮选择后 ,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损失 ,群体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 90 %以上。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结果也相类似。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徐艳霞 米亮 王程 Stephen J Herbert
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过去50年推广的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产量的提高与荚数、荚粒数、粒数及收获指数密切相关,而与百粒重关系不大。经过50年的遗传改良,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不大,且品种间变异幅度较小。R2期(盛花期)叶氮含量、单株叶氮量、比叶氮及LAI(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及品质关系不大,但此时期干物质重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不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易科 孙洪波 简波 胡珀 高小伟 侯文胜
对大豆总RNA的提取方法T rizo l法和异硫氰酸胍法进行了改良,比较了改良前后2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2种改良方法提取的大豆总RNA质量较高、完整性较好,完全可以满足后续研究要求,RNA产率均超过220μg/g。改良T rizo l法适用于大豆根、茎、叶及生长点总RNA的提取,而改良异硫氰酸胍法适用于大豆根、茎及生长点总RNA的提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勋甲 郑用琏 徐尚忠 李建生 刘纪麟
以鄂西地方玉米巫溪(W)、美国硬粒坚杆玉米(B)及墨西哥耐热玉米墨黄九(M)3个开放授粉群体为主体,加另外8份材料经手配重组和3次隔离区混粉重组合成的用于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WBMCo等4个开放群体为试材,比较了单株粒重、穗重、株高等15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穗粒重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及用RAPD和RFLP分析技术,在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均值,在4个群体间存在差异。其中穗长、穗粗、行粒数、穗重、穗粒重、百粒重、轴粗、轴重、出籽率的均值,以WBMCo最大。同一性状的标准差,在4个群体中以WMBCo在穗长、穗行数、穗重、穗粒重、百粒重、轴粗、轴重、株...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遗传变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冉 关荣霞 刘章雄 朱晓丽 常汝镇 邱丽娟
【目的】大豆分枝数与大豆株型及产量关系密切,检测世代间可稳定遗传的大豆分枝数QTL,为大豆株型和产量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科新3号×中黄20杂交组合F2群体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对F2:4群体进行QTL定位,并利用定位QTL两侧的标记选择残余杂合个体,构建残余杂合系,对分枝数相关的QTL进行验证。【结果】在F2:4群体将分枝数QTL(qBN-c1-1)定位在C1连锁群区间Satt294-Satt399,贡献率为12.01%,来自于科新3号亲本的加性效应为-0.51;用F2:5选出残余杂合系,将控制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在C1连锁群Satt399-Satt361区间,贡献率为1...
关键词:
大豆 分枝数 残余杂合系 QTL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曾翔 周立军 屠乃美 谢建红 张玉烛
对杂交水稻组两优培九在不同改良强化栽培条件下的群体形成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改良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生育后期的功能叶面积下降缓慢,叶绿素衰减幅度减小,粒叶比增大,群体质量明显改善,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采用SRI核心技术,双本插植与单本插植产量差异不显著;直播可以减少水稻的插植的用工量,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群体特性 直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