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75)
- 2023(6079)
- 2022(5479)
- 2021(4916)
- 2020(4600)
- 2019(10872)
- 2018(10756)
- 2017(20513)
- 2016(11669)
- 2015(13368)
- 2014(13650)
- 2013(13608)
- 2012(12922)
- 2011(11666)
- 2010(11809)
- 2009(11028)
- 2008(11495)
- 2007(10630)
- 2006(8888)
- 2005(7910)
- 学科
- 济(48393)
- 经济(48356)
- 管理(32552)
- 业(32056)
- 企(26263)
- 企业(26263)
- 方法(25063)
- 数学(22512)
- 数学方法(22265)
- 财(14869)
- 农(13251)
- 学(11819)
- 中国(10950)
- 务(10513)
- 财务(10490)
- 财务管理(10463)
- 贸(9994)
- 贸易(9990)
- 企业财务(9876)
- 易(9718)
- 业经(9422)
- 制(9406)
- 地方(9401)
- 农业(8635)
- 和(7331)
- 银(7288)
- 银行(7241)
- 理论(6978)
- 行(6748)
- 融(6590)
- 机构
- 大学(173041)
- 学院(172592)
- 济(66086)
- 经济(64531)
- 管理(61963)
- 研究(59365)
- 理学(53409)
- 理学院(52761)
- 管理学(51588)
- 管理学院(51279)
- 中国(44574)
- 科学(41136)
- 农(39837)
- 京(37222)
- 所(32819)
- 农业(32224)
- 业大(31965)
- 财(31173)
- 研究所(30078)
- 中心(28094)
- 江(26833)
- 财经(24637)
- 北京(23005)
- 经(22172)
- 范(21446)
- 农业大学(21116)
- 师范(21091)
- 州(21057)
- 技术(20525)
- 院(20467)
- 基金
- 项目(114918)
- 科学(87733)
- 基金(81613)
- 研究(77901)
- 家(73228)
- 国家(72644)
- 科学基金(60236)
- 省(47072)
- 社会(46256)
- 社会科(43754)
- 社会科学(43735)
- 基金项目(43696)
- 自然(41536)
- 自然科(40550)
- 自然科学(40534)
- 自然科学基金(39777)
- 划(39580)
- 教育(36582)
- 资助(34204)
- 编号(31671)
- 重点(26612)
- 成果(26076)
- 部(24933)
- 发(24632)
- 计划(24055)
- 创(23424)
- 科研(23092)
- 课题(22260)
- 创新(22002)
- 科技(21568)
共检索到248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晓庆 陈华涛 张红梅 袁星星 崔晓艳 顾和平 陈新
通过对不同异黄酮含量品种大豆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GmNAC011基因在不同品种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根据大豆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从大豆根系中克隆到GmNAC011基因完整的开放性阅读框(ORF)(Opening reading frame)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268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1 k Da,理论等电点为8.3。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蛋白与GmNAC2亲缘关系较近,属于NAC转录因子ATAF1亚家族。通过RT-PCR的方法分析了GmNAC011基因与异黄酮合酶基因GmIFS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GmNAC011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慧珍 王树峰 余永亮 练云 王庭峰 位艳丽 巩鹏涛 刘学义 方宣钧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含量基因定位及相关性,为大豆品质改良、分子育种及基因克隆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SR技术,对晋豆23号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进行了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利用WinQTLCart2.0软件分析了影响大豆异黄酮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3个重要品质性状的QTL,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分析,检测QTL;同时,对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的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检测到23个QTL,其中控制异黄酮含量QTL有6个,分别定位在J、N、D2和G染色体的连锁群上;控制脂肪含量的QTL有11个,分别定位在第A1、A2、B2、C2和D2...
关键词:
大豆 SSR QTL 品质 异黄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练云 李海朝 王树峰 武永康 李金英 雷晨芳 卢为国
在异黄酮合成途径中,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ynthase,IFS)基因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分析了IFS1基因(IFS基因的同源基因之一)在大豆中的表达特点。组织表达分析表明,IFS1基因在根、茎、叶、花、籽粒、豆荚和胚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较嫩的组织(萌发7 d的豆苗根、茎、叶)中表达量较高,在较老的组织(生长70 d的豆苗根、茎、叶)中表达量较低,在开花后25,45 d的籽粒和豆荚及花中表达量也较低,而在成熟胚中IFS1基因表达量较高,推测该基因在胚形成早期就已经完成了大豆异黄酮的积聚过程。不同非生物胁迫的诱导表达分析表明,IFS1基因不同程度地受IAA、ABA、PEG、NaCl、...
关键词:
大豆 异黄酮 异黄酮合酶 基因表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萍 于月华 白玉翠 郭坤鹏 康嘉楠 倪志勇
NAC是一类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其在调节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发育和响应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索大豆相关基因的功能,利用PCR的方法从大豆中克隆了1个NAC基因GmNAC23。该基因c DNA全长1 077 bp,开放阅读框长1 053 bp,编码350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9. 483 ku,等电点为7. 08。序列分析表明,GmNAC23基因组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GmNAC23蛋白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NAM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绿豆、木豆、鹰嘴豆的NAC蛋白具有同源关系。转录活性分析结果表明,GmNAC23在SD (Trp-/His-/Ade-)营养型缺陷培养基上生长,说明该基因在酵母体内具有转录激活功能。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GmNAC23都有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量最低。结果表明,大豆GmNAC23基因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并且其在根中大量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mNAC2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豆 GmNAC23 克隆 转录激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俊 董海冉 常宏 王伟 包冬芳 赵孝岳 赵雪 韩英鹏
UGT是一类糖基转移酶,它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糖基化修饰,合成异黄酮糖苷,在异黄酮的合成、转运、存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UGT功能,通过RT-PCR方法从中豆27中克隆获得GmUGT73基因的CDS全长序列。利用ProtParam tool等在线软件对GmUGT73蛋白序列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GmUGT73基因的编码区编码46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1.186 5 ku,理论等电点(pI)为6.27,总原子数为7 176,分子式为C_(2281)H_(3580)N_(608)O_(685)S_(22)。GmUGT73蛋白总正电和负电残基数分别为37和41,蛋白的不稳定系数为36.93,表明该蛋白较稳定,蛋白的脂溶指数为86.19,GRAVY值为-0.111,说明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将线性植物表达载体与目的片段进行连接,成功构建pCambia3300-GmUGT73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毛状根并获得转基因阳性根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根系进行异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阳性根中异黄酮含量与对照相比极显著提高(P<0.01),说明该基因可能具有促进合成大豆异黄酮的功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汪玉秀
介绍了大豆异黄酮的组成结构、提取工艺和提取方法,并对其在人体健康方面的功能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综合评述。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化学结构 提取工艺 保健功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德平 江汉湖 肖凯 宣利江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反相担体柱层析从大豆中提取分离到大豆甙元糖苷、染料木素糖苷、大豆甙元、染料木素 4个异黄酮单体。大豆异黄酮主要由糖苷组成 ,含有少量的甙元。大豆甙元糖苷和染料木素糖苷具有几乎相同的极性 ,因此很难分离这两种化合物。利用分离到的 4个异黄酮单体进行抗脂质过氧化 (MDA)测定 ,得出抗氧化作用主要决定于染料木素异黄酮 ,其中染料木素作用强于其糖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玮 王娟 黄志刚 陈吉宝
【目的】利用大豆基因组Wm82.a2.v1及Hapmap数据来鉴别大豆中可能存在的增变基因。【方法】将大豆Hapmap数据(包含19 652份大豆种质在52 041个位点上的分型结果)预处理后,利用改进的超级集群分离分析法,选取滑动窗口大小、步长及阈值大小为参数,对预处理后的大豆种质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大豆点突变比率及突变热点区数目,并将点突变比率及突变热点区数目与分子标记进行关联性分析,从强关联区内挖掘候选增变基因,用大豆基因组Wm82.a2.v1对其功能进行初步推测。【结果】大豆Hapmap数据预处理后,15 391份大豆种质点突变比率为0.089~0.531,平均变异率为0.261;突变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冰月 宋普文 陈华涛 崔瑾 许晓明 陈新
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大豆品种‘科丰一号’中分离出2个RDR6基因,分别将其命名为GmRDR6a和GmRDR6b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植物组织表达以及抗逆境胁迫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mRDR6a基因位于大豆基因组的6号染色体上,基因全长为4 389 bp,包含一个长度为744 bp的内含子,其ORF长度为3 615 bp,编码1 20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97.5×103和4.86;GmRDR6b基因位于大豆基因组的4号染色体上,基因全长为4 002 bp,包含一个长度为387 bp的内含子,其ORF长度为3 615 bp,编码1 20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雅轩 李蕊 孟凡臣 蔡明华 胡英考
以拟南芥吡哆醛激酶基因(PK)的蛋白质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Glycine max)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和序列拼接,获得了全长为1 102 bp的大豆吡哆醛激酶基因的cDNA序列,经RT-PCR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一致(GenBank登录号为DQ006813)。该cDNA序列的开放阅读框(ORF)位于第119~1 045位,推测编码308个氨基酸。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和对强光逆境的反应,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根茎叶中都有表达,对强光逆境不敏感。将大豆PK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AAY8518...
关键词:
大豆 电子克隆 吡哆醛激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华涛 陈新 顾和平 陈满峰 张红梅 袁星星 崔晓艳
为探明大豆中HKT蛋白基因的耐盐作用机理,从耐盐大豆材料中克隆到GmHKT6;2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GmHKT6;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644 bp,编码54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表明:GmHKT6;2是大豆中的一个新HKT蛋白基因;GmHKT6;2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及叶中均能表达,150 mmol/L NaCl处理后,该基因在大豆根、茎及叶中的表达被强烈诱导并高效表达。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大豆GmHKT6;2基因拥有10个可能的跨膜结构域(TMD)和阳离子转运蛋白保守结构域,推测其是通过调节相关阳离子的转运来调控大豆的耐盐性。
关键词:
大豆 耐盐性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明杰 徐春华 高爽 邹翠霞 卢明春 金凤燮 刘长江
采用酸法将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水解成其苷元形式。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盐酸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盐酸浓度为6mol·L-1,酸解时间为3h;酸解温度50℃ ,盐酸体积与原料比为4∶1。利用本实验获得的最适酸解条件反应 ,可使染料木苷生成染料木素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酸解 染料木苷 染料木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艳 翟莹 李珊珊 杨晓杰 刘丽丽
研究大豆蔗糖结合蛋白基因(sbp)的表达方式及其启动子的调控活性,为揭示sbp基因表达本质及其启动子功能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qRT-PCR方法,检测sbp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方式;利用PCR方法,克隆sbp基因5'端上游序列并对其进行预测分析;在转基因烟草中,研究sbp基因启动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及不同组织中的调控活性。sbp基因受干旱诱导上调,而在盐、低温、ABA诱导下表达下降。sbp基因在大豆根、茎、叶、花中的相对表达量低,而在种子中的相对表达量高。克隆获得sbp基因5'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雪勤 刘金悦 胡玉琪 盛泽文 强胜 宋小玲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与野大豆基因流动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方法]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S(父本)和内蒙古包头野大豆WS(母本)人工杂交F_1的自交种F_2为对象,研究F_2在农田土和荒地土2种土壤以及无杂草竞争和有杂草竞争2种种植条件下的适合度;并观察不同硬实率的F_2自交种子的种皮结构。[结果]F_2的出苗率为75.00%,显著高于WS,但低于TS。对于单株结荚数、单株饱粒数,4种种植方式下,F_2均显著低于WS;除在混种荒地土下F_2低于TS外,其他条件均高于TS或与TS相当。F_2的株高、百粒重以及地上部干生物量均显著高于WS,但低于TS。F_2自交种子出现种皮色和硬实率的明显分化,且种脐的开放程度及种皮表面是否有凹陷小孔是影响硬实率的关键因素。[结论]F_2均能完成生活史,且产生饱满种子,说明转基因大豆的花粉漂移到野大豆并产生杂交后代,杂交后代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胜男 高美欣 于朝杭 聂凯悦 王浩然 孟杰 朱虹 李帅
FLK(Flowering Locus KH Domain)基因在植物开花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经鉴定。为揭示大豆GmFLK基因功能,从大豆Williams 82中克隆获得GmFLK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烟草叶片中检测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在大豆中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GmFLK基因全长6 806 bp,含有6个外显子,5个内含子,CDS序列长1 341 bp,编码44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7.031 ku,等电点为5.46。GmFLK蛋白中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分别为24.44%,14.80%和60.76%。进化分析结果显示,GmFLK与Glyma.03g248200同源关系最近,其次为苜蓿Medtr7g115340、花生ArahyQL2VNI、ArahyUPVY9X和拟南芥AtFLK。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mFLK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均有表达。GmFLK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10类顺式作用元件,其中6类与光反应有关。GmFLK基因在花、叶、根、种子和茎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和种子中表达相对较高,在花中表达相对较低。GmFLK基因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表达模式相似,但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点表达不同,在光照后4 h表达相对较低,在光照后0,12 h表达相对较高,由此推测,大豆GmFLK基因可能参与大豆开花调控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