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
2023(926)
2022(767)
2021(723)
2020(614)
2019(1389)
2018(1346)
2017(2322)
2016(1598)
2015(1744)
2014(1873)
2013(1859)
2012(1849)
2011(1728)
2010(1616)
2009(1498)
2008(1499)
2007(1394)
2006(1207)
2005(1137)
作者
(7541)
(6476)
(6403)
(5876)
(4094)
(3414)
(2890)
(2564)
(2508)
(2347)
(2343)
(2322)
(2280)
(2209)
(2161)
(2140)
(1960)
(1942)
(1916)
(1851)
(1840)
(1674)
(1603)
(1539)
(1518)
(1492)
(1483)
(1473)
(1413)
(1380)
学科
(3667)
经济(3663)
(3611)
(2302)
方法(2121)
管理(1965)
数学(1860)
数学方法(1793)
(1547)
企业(1547)
(1538)
水产(1294)
动物(1102)
农业(1003)
(977)
森林(977)
(962)
(941)
(935)
中国(926)
(899)
贸易(899)
(887)
(846)
动物学(826)
及其(817)
(767)
(761)
土壤(760)
(756)
机构
大学(25450)
学院(24661)
研究(13231)
(12726)
科学(11875)
农业(10447)
业大(9066)
(9050)
研究所(8637)
中国(8378)
农业大学(6888)
(6407)
(6402)
实验(6231)
(6131)
实验室(5970)
(5731)
重点(5666)
(5526)
经济(5367)
管理(5172)
中心(5154)
(4860)
科学院(4739)
技术(4553)
(4444)
理学(4377)
理学院(4276)
研究院(4183)
林业(4177)
基金
项目(19704)
(14430)
国家(14345)
科学(13116)
基金(13069)
科学基金(10054)
研究(8746)
自然(8647)
自然科(8434)
自然科学(8428)
(8397)
自然科学基金(8265)
(7535)
科技(6990)
基金项目(6596)
计划(6386)
资助(6289)
(5212)
专项(5150)
重点(4933)
科研(4522)
(4273)
(4026)
技术(3921)
农业(3860)
教育(3787)
社会(3744)
(3642)
(3541)
创新(3500)
期刊
学报(13372)
(11865)
科学(8984)
大学(8835)
学学(8684)
农业(8083)
(5794)
经济(5794)
中国(5578)
研究(5118)
业大(4893)
(4356)
林业(4034)
农业大学(3993)
(2876)
中国农业(2551)
自然(2551)
自然科(2347)
自然科学(2347)
科技(2224)
科技大(2030)
科技大学(2030)
农林(1933)
(1933)
(1863)
管理(1852)
(1678)
农业科学(1528)
水产(1522)
西南(1483)
共检索到36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雅坤  宋晓昆  关中波  闫龙  刘兵强  邸锐  胡景辉  杨春燕  张孟臣  
为了分析大豆5种脂肪酸是否适合早代选育,将5种脂肪酸均有差异的2个亲本冀豆12和黑豆组合后代群体的86个家系进行脂肪酸测定。对后代群体F_2、F_4两代间的脂肪酸分布进行了比较,并分别通过F_2和F_4两代对5种脂肪酸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培育优良脂肪酸组分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除硬脂酸外,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的F_4比F_2分布较集中,油酸和亚麻酸F_2的平均值高于F_4,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的F_2平均值低于F_4,但其差异都不大。5种脂肪酸之间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谟彪  傅绍清  罗苹  
食用豆包括蚕豆、豌豆、绿豆、饭豆、菜豆等十多种豆科作物(大豆等油料豆科作物除外)。在我国食物中的地位仅次于禾谷类和大豆。食用豆具有高蛋白、中淀粉、低脂肪等特点,是人类蛋白质主要来源之一。因此,研究食用豆中脂肪及脂肪酸含量,探讨其营养价值,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傅翠贞等曾对食用豆中脂肪及脂肪酸含量进行过研究,认为脂肪含量一般在0.5~2.5%范围,高者可达4%左右。脂肪酸以软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为主,但未报道各种脂肪酸的具体含量。其他文献对部分食用豆的脂肪及脂肪酸含量作了报导。本文取材于全国十七个省、市、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研究课题的部分样品及四川省农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展宇  常雨婷  付良帅  刘鹏  朱末  崔喜艳  
【目的】分析新老大豆品种生殖生育期不同冠层籽粒中脂肪酸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为大豆品质育种和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大豆品种金元1号、集体5号(老品种)和吉林38、吉农19(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开花期(R2)、结荚期(R4)、鼓粒期(R6)不同冠层籽粒中脂肪、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及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结果】新老大豆品种不同冠层籽粒中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下层>上层>中层,新品种低于老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在R4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学余  韩威  李国辉  
以5个地方鸡品种白耳鸡(BAI)、狼山鸡(LAN)、萧山鸡(XIS)、北京油鸡(YOU)、泰和乌骨鸡(TAI)为研究对象,比较品种间13项肌肉脂肪酸组成指标的相对含量的差异,并对13项脂肪酸组成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44.96%),其次为狼山鸡(43.26%)、北京油鸡(38.98%)、萧山鸡(38.56%)、白耳鸡(34.40%),其中泰和乌骨鸡、狼山鸡与白耳鸡相对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耳鸡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63.99%),其次为北京油鸡(59.76%)、萧山鸡(59.45%%)、狼山鸡(55.34%)、泰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晶  李可  范航  刘通  李椿方  马超  刘玉军  
采用化学萃取和GC-MS法,对5个变种11个种源地的17个种质的紫苏种子样品开展了种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比较和分析。GC-MS结果表明,紫苏油中共发现14种脂肪酸,按相对含量高低划分为6种高含量脂肪酸(>0.8%)和8种低含量脂肪酸(≤0.2%);其中14-甲基-十六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n3)、二十三碳酸(C23∶0)3种低含量脂肪酸为首次在紫苏油脂中被报道;高含量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最高,达51.92%~62.98%;α-亚麻酸、亚油酸与油酸之间存在一定代谢转化相关性。脂肪酸含量外标法计算结果表明,5个变种中白苏变种的含油率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喆  袁希平  王安奎  昝林森  杨世平  金显栋  张继才  付美芬  黄必志  
【目的】研究肉牛品种及性别对牛肉肌内脂肪、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为肉牛的品种改良和育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相近((12±1)月龄)的BMY阉公牛15头、云南黄牛9头(母牛4头,阉公牛5头)、短云杂阉公牛6头、西云杂阉公牛4头,在相同条件下经过12~14个月的强制育肥,取7~9胸肋眼肉进行脂肪及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阉牛和母牛的牛肉脂肪及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个品种牛的牛肉脂肪含量差异也不显著(P>0.05);云南黄牛肉的肉豆蔻酸含量显著(P0.05);云南黄牛肉的棕榈酸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3个品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立坚  杨会邦  张俊杰  蔡春  
分别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肉、脂肪、肝、眼和皮等组织,用氯仿-甲醇(2∶1,v/v)提取,以C17∶0为内标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各组织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结果显示:罗非鱼各种组织中含有16种脂肪酸,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眼睛、肝脏、鱼肉和鱼皮;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202~8869 mg/kg,主要为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293~11219 mg/kg,主要为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362~...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施兆鸿  黄旭雄  李伟微  彭士明  胡盼  赵峰  
分析了室内水泥池人工养殖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在不同生长阶段(2006年6-9月)的体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养殖银鲳在进入幼鱼阶段初期,其体脂含量相对较低,随幼鱼的生长体脂含量逐渐升高,自7月底至9月银鲳幼鱼体脂含量一直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且显著高于6月至7月中旬期间的体脂含量(P<0.05)。在进入幼鱼阶段的初期(6月),鱼体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相对较低,显著低于7至9月间的SFA含量(P<0.05)。幼鱼初期时的多不饱和脂肪(PUFA)含量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但随着幼鱼的生长,鱼体PUFA与HUFA含量呈现降低...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石娟  潘克厚  
微藻细胞中脂类的数量及质量是评价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 ,改变培养条件及在不同的时期收获对微藻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有着显著影响。本文主要从培养基成分、光强、温度、通气量和生长期 5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希望能为海洋微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妹英  曹长贤  张力  肖天放  
对莆田黑猪、杜洛克、大约克3个纯种及其二元杂种杜莆(杜洛克♂×莆田黑猪♀)和大莆(大约克♂×莆田黑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杜莆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2.09%、51.14%、9.26%和7.45%),表明杜莆有效地保留了莆田黑猪肉质优良的特点;莆田黑猪与杜洛克(杜洛克♂×莆田黑猪♀)二元组合的杂交效果较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乔芳  李欢  李东亮  张美玲  杜震宇  
为了解不同季节不同鱼类不同组织中的不同脂肪酸含量,科学地指导鱼类膳食消费,本实验研究了冬夏两季,采集自上海市场常见的5种经济鱼类:大黄鱼(海洋肉食性),银鲳(海洋杂食性),日本鳗鲡(淡水肉食性),莫桑比克罗非鱼(淡水杂食性),草鱼(淡水草食性),分别检测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尾部肌肉、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绝对含量。结果显示,5种鱼肌肉脂肪酸谱存在显著差异,并与各自的生活环境及食性均有关系;在鱼的腹腔脂肪或肝脏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较高,且与组织脂肪含量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炎  张晓旭  甄少波  张琪  郭兆斌  
短链脂肪酸是结肠粘膜的重要能量来源,具有协调肠道菌群稳态、调节免疫及抗炎等功能。为准确、快速表征机体健康状况及体内肠道菌群丰度,该文建立了一种成本低、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的人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取10 mg 4 ℃保存的新鲜样本,先用50%(w/w)的浓硫酸酸解,再用乙醚提取2次,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的提取率均超过97%;GC-FID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的最低检测限为0.01~0.02 mmol/L,最低定量限为0.02~0.08 mmol/,加标回收率在83.32%~111.89%范围内,日内精密度为0.91%~1.79%,日间精密度为1.21%~2.29%。健康人群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粪便样本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优、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够为大样本量人群实验提供指导。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俞春莲  王正加  夏国华  黄坚钦  刘力  
以10个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的脂肪相对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相对含量为69.11%~78.19%,出仁率为36.79%~59.47%,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90.00%,其中以油酸最高,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酸,且油酸和亚油酸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不同品种的薄壳山核桃油脂肪酸组成相同,但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相对含量为73.01%~58.7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相对含量为32.20%~19.6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登超  王钧毅  韩传明  崔淑英  侯立群  
以国内外不同品种核桃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核桃仁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含量在66%左右。核桃仁中共检测出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珠光脂酸、顺-10-十七碳-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酸12种脂肪酸。脂肪酸碳链长度主要集中在C16~C18之间,以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他脂肪酸含量较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洪琪  S.M.Renaud  d.L.PaRRy  K.C.Woo  
作为虾、蟹、贝幼体以及海水仔鱼的生物饵料,新月菱形藻和铲状菱形藻提供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是20∶5(n-3),杷夫藻提供的主要是22∶6(n-3),在本试验条件下既能使微藻快速生长,又能合成较多脂肪以及(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最适温度因藻种而异,新月菱形藻为20℃、铲状菱形藻为15℃、杷夫藻为2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