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
- 2023(1326)
- 2022(1150)
- 2021(1077)
- 2020(838)
- 2019(1789)
- 2018(1903)
- 2017(2975)
- 2016(1921)
- 2015(1947)
- 2014(1895)
- 2013(1840)
- 2012(1718)
- 2011(1554)
- 2010(1743)
- 2009(1608)
- 2008(1590)
- 2007(1416)
- 2006(1284)
- 2005(1148)
- 学科
- 环境(6557)
- 管理(5372)
- 济(4880)
- 经济(4878)
- 生态(4812)
- 学(3919)
- 资源(2843)
- 划(2712)
- 农(2462)
- 规划(2409)
- 环境规划(2381)
- 业(2081)
- 地方(2055)
- 和(1977)
- 域(1941)
- 区域(1940)
- 发(1846)
- 区域环境(1837)
- 农业(1605)
- 企(1358)
- 企业(1358)
- 业经(1347)
- 方法(1233)
- 生态学(1201)
- 中国(1179)
- 发展(1120)
- 展(1116)
- 系统(1042)
- 生态系(959)
- 生态系统(959)
- 机构
- 学院(26744)
- 大学(25721)
- 研究(12817)
- 科学(11192)
- 农(10087)
- 中国(8537)
- 农业(8061)
- 所(7928)
- 管理(7633)
- 研究所(7587)
- 业大(7430)
- 济(6960)
- 经济(6735)
- 理学(6381)
- 京(6262)
- 理学院(6247)
- 管理学(6039)
- 管理学院(6007)
- 科学院(5243)
- 省(5216)
- 中心(5209)
- 农业大学(5140)
- 室(5111)
- 实验(4880)
- 院(4799)
- 实验室(4714)
- 江(4665)
- 业(4515)
- 重点(4505)
- 资源(4204)
共检索到38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甫绨,男,1 66年4月生,博士,沈阳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重点博士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学术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所长。曾任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先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部、科技部、辽宁省科技厅项目函审专家,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徐艳霞 米亮 王程 Stephen J Herbert
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过去50年推广的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产量的提高与荚数、荚粒数、粒数及收获指数密切相关,而与百粒重关系不大。经过50年的遗传改良,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不大,且品种间变异幅度较小。R2期(盛花期)叶氮含量、单株叶氮量、比叶氮及LAI(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及品质关系不大,但此时期干物质重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不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华平 卢迈新 黄樟翰 高风英 杨丽萍
本文对全世界范围内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的概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性别控制、多倍体诱导、细胞核移植和细胞融合、低温保存技术、DNA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鱼类遗传改良的方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已取得的成就,并对鱼类遗传改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鱼类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德强 张志毅 杨凯
AFLP是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高效的分子标记新技术 .该文对AFLP标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 ,并综述了其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构建无性系指纹图谱及遗传图谱、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 .
关键词:
AFLP 分子标记 指纹图谱 遗传改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健 王建新 龚永生
用单养和混养法 ,对建鲤 (Cyprinuscarpiovar .jian)后代选育群体和未选育群体 ;建鲤和黄河鲤 (C .carpio)、建鲤和荷包红鲤 (C .carpiovar .wuyuanensis)的杂交种 ;亲本黄河鲤和荷包红鲤自繁后代 6个试验组进行生长对比。结果表明 ,建鲤选育效果明显 ,品质提高 ;建鲤与黄河鲤杂交具有杂种优势 ,生长快且生长性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建鲤 选育 杂交 生长性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佳佳 郑双雨 孙根楼 张文明 王晓波 邱丽娟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植物油脂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胁迫频发,危及到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成为制约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揭示大豆耐高温性的遗传机理,建立综合高效大豆耐高温评价体系,促进大豆耐高温特性的遗传改良,现对大豆响应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综述。相较于适温条件,高温胁迫可使大豆植株发生叶片增厚、气孔导度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微观组织结构受损以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关键酶活性丧失等生理异常反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俊杰 顾鑫 杨晓贺 赵海红 申宏波 姜翠兰 仕相林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基因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许兰杰 杨红旗 董薇 谭政伟 李磊 裴新涌 刘新梅
【目的】通过对大豆α-生育酚进行遗传和QTL分析,研究其遗传机制,定位其主效QTL,为高α-生育酚含量的大豆品种选育奠定遗传学基础。【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ZDD0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试验群体及亲本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5年夏季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种植,冬季在海南省三亚南繁基地种植。田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从6个环境中每个家系选取15.00 g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大豆种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α-生育酚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α-生育酚含量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基于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α-生育酚受4对主基因控制,遗传基因分布在双亲中。4对主基因间加性效应值中3对为正值,表明这些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1对为负值,表明该对基因来源于父本灰布支黑豆;4对主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上位性效应表现为正值和负值的各有3对,说明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对α-TOC的影响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为0.13%—4.05%。表明α-TOC主要受4对主基因影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采用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17个影响α-生育酚的QTL,分布于第1、2、5、6、8、14、16、17共8条染色体中,单个QTL的贡献率8.35%—35.78%,QTL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qα-D1a-1同时在2011年原阳、2012年原阳和三亚、2015年原阳4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第1染色体Satt320—Satt254标记区间19.79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2.55%、12.01%和11.89%、12.61%,加性效应值0.119-0.132,增加α-TOC含量的等位基因来自母本晋豆23;qα-A2-1同时在2011年原阳和三亚、2015年原阳3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第8染色体Sat_129—Satt377标记区间44.53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23.18%和22.56%、23.01%,加性效应值-0.195—-0.180,增加α-TOC含量的等位基因来自父本灰布支黑豆。qα-D1a-1和qα-A2-1 2个QTL能够稳定遗传。【结论】α-生育酚最适遗传模型符合4MG-AI,即4对具有加性上位性效应的主基因遗传模型。其遗传主要受4对主基因影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检测到α-生育酚的2个稳定主效QTL,Satt320—Satt254和Sat_129—Satt377是共位标记区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凤海,1966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主任,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玉米岗位专家,国家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主持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辽宁省高等学
关键词:
辽宁省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孙鸿有 傅秋华 程育民 王宇熙 丰晓阳
对杉木优良种源、1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和优良家系的种子千粒重、涩粒率、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品质的遗传改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估算了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结果表明,约有60%以上良种的种子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涩粒率和千粒重改良程度较大。良种种子品质的差异和遗传增益的变化,在选育层次之间,没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并不随选育层次的提高而提高。不同种子园之间同一家系的种子品质差异极显著。种子性状遗传力大小次序是:千粒重>涩粒率>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对杉木良种种子品质评价,不应以选育层次的高低论“优良”,而应以遗传改良实际进展为依据。对优良家系选择,要考虑其所在的不同种子园之...
关键词:
杉木 优良品种 种子品质 遗传改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加银 徐海风 程保山
高产抗病大豆品种淮豆11由18个亲本经4轮杂交而成,其中包含5个骨干亲本。对淮豆11系谱亲本的遗传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大豆高产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使用筛选出的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46个SSR引物,并结合系谱分析数据研究淮豆11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细胞核基因主要来自于2份美国品种(MaMotan和WilliaMS)和2份育成品种(58-161和徐豆1号),其中徐豆1号核遗传贡献率最大(37.5%);细胞质基因来自于南农493-1。采用SSR标记分析淮豆11与系谱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大部分材料间的遗传变异较小,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为0.5781~0.9609,SSR标记遗传距离为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段院生
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建立丰产、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分别按四种轮回选择方案在各自隔离区内进行了两年轮选。以随机交配群体作对照,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农艺性状和抗赤霉病性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阶梯式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和半同胞交配选择法的综合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但对株高,主穗结实小穗数等单个性状的改良效果十分显著。文中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群策 赵帅鹏
在利用离子束介导技术对水稻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领域内仍然存在着5大研究难题值得注意,即离子束介导试验的机理问题、供体与受体的亲缘关系、对介导试验的后效性研究、寻找介导试验证据时的片面性和离子束介导技术的超前性研究.明确提出了离子束介导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技术思路,即立足于离子束介导技术这一物理学技术平台、注重研究2个关键性问题、在研究中完成3个有效转变、寻找4个方面的试验证据、研究5大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
离子束介导技术 水稻 遗传改良 技术思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方远 陆贤军 任光俊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植物转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已取得可喜成就, 显示出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本文综述基因转移技术及其在水稻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关键词:
植物 基因转移技术 水稻 遗传改良 应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毅 林善枝 张德强 张谦
林木遗传改良是在研究林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开展的遵循其遗传变异规律来改良林木的遗传组成 ,进而培育林木新品种的一项活动 .林木遗传改良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在遗传改良活动中所采用的各项技术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 ,遗传杂合性高 ,许多重要经济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遗传机理不明 ,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往往难以满足不同目的定向培育树木新品种的要求 .因此 ,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文概述了基因工程技术、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