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87)
- 2023(10093)
- 2022(9147)
- 2021(8672)
- 2020(7535)
- 2019(16683)
- 2018(16650)
- 2017(31794)
- 2016(17745)
- 2015(20040)
- 2014(19869)
- 2013(19812)
- 2012(18129)
- 2011(16338)
- 2010(16083)
- 2009(14615)
- 2008(13948)
- 2007(11987)
- 2006(10390)
- 2005(8922)
- 学科
- 济(65357)
- 经济(65279)
- 管理(48219)
- 业(45319)
- 企(38187)
- 企业(38187)
- 方法(32301)
- 数学(27832)
- 数学方法(27495)
- 学(18610)
- 农(17025)
- 中国(16430)
- 财(15767)
- 业经(14408)
- 地方(13295)
- 理论(11723)
- 农业(11429)
- 贸(11404)
- 贸易(11398)
- 和(11378)
- 易(11051)
- 制(10760)
- 环境(10581)
- 技术(10577)
- 务(10117)
- 财务(10059)
- 财务管理(10040)
- 教育(9637)
- 企业财务(9515)
- 划(9290)
- 机构
- 大学(251525)
- 学院(248231)
- 管理(97365)
- 济(89795)
- 经济(87620)
- 研究(87474)
- 理学(85182)
- 理学院(84142)
- 管理学(82467)
- 管理学院(82078)
- 中国(61183)
- 科学(60604)
- 京(54763)
- 农(50823)
- 所(46380)
- 业大(44842)
- 研究所(43056)
- 农业(40736)
- 财(39123)
- 中心(38343)
- 江(35499)
- 北京(34292)
- 范(32253)
- 财经(31967)
- 院(31940)
- 师范(31780)
- 经(29168)
- 州(28966)
- 技术(28924)
- 省(27220)
- 基金
- 项目(180426)
- 科学(138862)
- 基金(129377)
- 研究(124760)
- 家(116118)
- 国家(115178)
- 科学基金(96600)
- 社会(74429)
- 省(72037)
- 社会科(70275)
- 社会科学(70252)
- 基金项目(69393)
- 自然(67263)
- 自然科(65635)
- 自然科学(65603)
- 自然科学基金(64420)
- 划(61429)
- 教育(56657)
- 资助(54030)
- 编号(50204)
- 重点(40730)
- 成果(40365)
- 部(38344)
- 发(38165)
- 创(37590)
- 计划(36395)
- 科研(35546)
- 课题(35085)
- 创新(35074)
- 科技(32763)
共检索到350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肇蕙 严进
本文对大豆疫病种子带菌和种子传病研究作了详细报道。结果表明,从大豆疫病的感病植株可以获得病荚和带菌种子,种子带菌具有传病作用。文中还描述了种子带菌规律和病菌在种子里的存在部位及菌体形态。提出了适合植物检疫的种子检验鉴定技术。
关键词:
大豆疫病 种子带菌 种子传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初侵染来源 传播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桂明 黄玲玲 孙宏刚 何瑞源 陈枝楠 吴际云
本研究采用土壤诱集和分离培养方法,首次用国产大豆感病品种合丰25号和国产抗生素替代已报道的国外感病品种和抗生素,对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进口的2批共约10万吨大豆所取的样品中直接检出大豆疫病菌(Phytophythora sojae)。这一结果也表明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合丰25号大豆品种对来自美国的大豆疫病是感病的。因此,加强对进口美国大豆的检疫十分重要。
关键词:
大豆疫病 截获 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肇蕙 严进
本文首次探索应用染色法检验向日葵霜霉病种子及幼苗,对病菌在种子里的形态及部位进行研究,明确向日葵霜霉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吸器存在于种子里,种子带菌部位在内果皮和种皮,种子带菌率为86.7%~100%。试验证明种子带菌特征为潜伏侵染,具有传病作用,植株受侵染部位在根部和茎基部,种子传病率为44.4%~91.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左豫虎 薛春生 刘惕若
环境条件下与大豆疫病发生的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土壤绝对湿度最为重要,土壤绝对湿度在14 35%~57 12%时,发病率从25%增至100%;空气温度次之,低于10℃时P sojae不能侵染寄主,10~25℃时幼苗疫病发病率从最低升至最高,25℃发病率最高,温度再升,高发病率开始下降;光照强度对该病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不同大豆品种存在抗病性差异。
关键词:
大豆疫病 发生 环境条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继辰 王媛媛 朱晓峰 刘晓宇 陈立杰 段玉玺
大豆根部土传病害是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大豆胞囊线虫病和大豆根腐病是两种最重要的病害。从诱导抗性角度,以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病菌为靶标,通过真菌发酵液处理大豆种子后经大田初步筛选,次年大田复筛后进行室内筛选,筛选出具有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和根腐病,促进大豆生长的真菌发酵液。结果表明:从2250个真菌发酵液中筛选出2个真菌发酵液Snef805和Snef1650可显著地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抑制率达97%以上,并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达到20%以上,且能够显著促进大豆生长,促进大豆增产达1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金恭玺 刘林 任毓忠 杨江平 王磊 王华兵
【目的】明确新疆克拉玛依种植的瓜尔豆(Cyamopsis tetragonoloba L.)新爆发的细菌性病害的病原,以防止该病害在新疆瓜尔豆上进一步扩散和蔓延,保证该地区瓜尔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从新疆瓜尔豆产区采集发病叶片、茎干及豆荚等组织进行病菌分离,对分离后的菌株采用喷雾法和针刺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并根据采集地点、田间发病症状和发病组织的不同,选取9个代表菌株观测其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同时选取3个代表菌株进行16SrDNA测序。【结果】该病害在整个瓜尔豆生长季均可以发生,危害叶片、茎干、叶柄、荚柄、豆荚和种子,造成叶枯、落叶、茎干爆裂、顶枯、豆荚和种子不能成熟或变黑坏死。从发病...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以勤 刘以东 陆家云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石 赵晋铭 武晓玲 郭娜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两种抗性的遗传方式。【方法】利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系)配置4个杂交组合,在分别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根部接种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NJ1条件下,研究两种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豫豆25和郑92116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General和Conrad对大豆疫霉菌的部分抗性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1%~74.84%和15.60%~50.36%,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21%~77.05%和13.52%~38.24%。大豆对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分别属于...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符贤英 谭志琼 宋卡魏 张荣意
本文描述了海南省某蒌叶种植基地发生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萎叶致病变种[Xanthom onas campestrispv.betlicola(Patel,Ku lkarn i etDhande1951)Dye 1978.]。
关键词:
蒌叶 细菌性疫病 病原菌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泓宇 徐新新 段灿星 王述民 朱振东
【目的】明确中国北方地区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病原菌。【方法】应用菌落特征、油菜黄单胞菌菜豆变种诊断试剂检测、致病性测定、16S rDNA和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特异PCR检测、脂肪酸分析及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从病害样品和菜豆种子样品中均分离到类似黄单胞杆菌的细菌分离物,选取25个代表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有24个分离物在菜豆品种"英国红"上导致典型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症状。结合16S rDNA及16S-23S 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特异性PCR检测及生理生化反应的结果,24个分离物中7株被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菌菜豆变种,17株为褐色黄单胞菌褐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英鹏 张淑珍 于康富 徐鹏飞 Vaino Poysa 邱丽娟 David A·Lightfoot 李文滨
本研究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606对SSR引物和1对SCAR引物对Conrad(耐病性品种)×OX760-6-1(高度感病品系)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2:7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127个F2:7重组自交系被分别用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3个和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1个混合菌株进行接种鉴定并且统计病害损失率.通过回归计算QTL存在的阙值为27.14(1000atP<0.05),利用WinQTLCart2.0共检测到3个QTL(QGP1-3).QGP1(在Satt509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F上.QGP1能够分别解释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鸡西、建三江和双鸭山的菌株所造成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晓艳 李海涛 张子君 邹庆道
通过对4份亲本材料完全双列杂交后代进行方差分析、配合力分析,对番茄晚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一般配合力较大,其二者比值为(GCA/SCA)18.7,说明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利用Haym an双列杂交法,对各亲本和杂交组合后代间的方差(Vr)、协方差(W r)进行回归分析,抗性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遗传效应中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广义遗传力为96.8%,狭义遗传力85.6%,进一步说明了在番茄抗晚疫病的遗传中以加性效应为主。
关键词:
番茄 晚疫病 抗性遗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天一 潘宏 别之龙 李国庆
采用葫芦砧木种子人工接种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sp.citrulli,Aac)的方法,观察由Aac经种传方式对葫芦砧木苗期发病的影响和Aac在葫芦砧木苗期的定殖情况,并在温室条件下分析种子中不同带菌量与葫芦砧木幼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Aac在随着葫芦砧木幼苗生长过程中先侵染幼苗子叶,随后沿叶脉侵入下胚轴并定殖于下胚轴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继而引起幼苗下胚轴发病;随着砧木种子带菌浓度的提高,幼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越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勇 刘云芝 杨建忠 刘云龙 陈昱君
通过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6个恶疫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在CA(胡萝卜琼脂)培养基、燕麦培养基、CMA(玉米)培养基和三七汁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最适宜的碳源为甘露醇、可溶性淀粉、蔗糖和D-甘露糖;最适宜的氮源为KNO3、脲和NH4NO3。其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不同地区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有一定差异;该菌在pH值为3~12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8。土壤浸出液是诱导孢子囊产生的最好介质。
关键词:
三七 疫病 恶疫霉 生物学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