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86)
- 2023(16563)
- 2022(14098)
- 2021(12889)
- 2020(11184)
- 2019(25359)
- 2018(25028)
- 2017(48120)
- 2016(26336)
- 2015(29458)
- 2014(29255)
- 2013(28858)
- 2012(26755)
- 2011(24103)
- 2010(23972)
- 2009(22363)
- 2008(22122)
- 2007(19939)
- 2006(17322)
- 2005(15093)
- 学科
- 济(110960)
- 经济(110835)
- 业(78908)
- 管理(72346)
- 企(56330)
- 企业(56330)
- 方法(53055)
- 农(49316)
- 数学(47859)
- 数学方法(47339)
- 农业(32416)
- 财(28458)
- 中国(26168)
- 业经(26114)
- 学(23856)
- 地方(22045)
- 贸(21896)
- 贸易(21890)
- 易(21315)
- 制(20653)
- 务(17912)
- 财务(17871)
- 财务管理(17826)
- 企业财务(16963)
- 技术(16698)
- 环境(16230)
- 银(16114)
- 银行(16041)
- 融(15424)
- 金融(15420)
- 机构
- 学院(382054)
- 大学(379202)
- 济(155175)
- 经济(152188)
- 管理(146021)
- 研究(129202)
- 理学(127526)
- 理学院(126109)
- 管理学(123721)
- 管理学院(123067)
- 中国(97375)
- 农(91638)
- 科学(85166)
- 京(78879)
- 农业(71968)
- 业大(69836)
- 所(67834)
- 财(67409)
- 研究所(62229)
- 中心(61377)
- 江(56824)
- 财经(54823)
- 经(50128)
- 北京(48468)
- 经济学(47217)
- 范(46775)
- 师范(46080)
- 院(45799)
- 农业大学(45468)
- 州(44884)
- 基金
- 项目(267658)
- 科学(208980)
- 基金(195382)
- 研究(184345)
- 家(175079)
- 国家(173642)
- 科学基金(147024)
- 社会(117043)
- 社会科(110752)
- 社会科学(110716)
- 省(106087)
- 基金项目(103926)
- 自然(99511)
- 自然科(97212)
- 自然科学(97183)
- 自然科学基金(95493)
- 划(89547)
- 教育(83748)
- 资助(80273)
- 编号(72536)
- 重点(60718)
- 部(58515)
- 发(57826)
- 成果(56542)
- 创(55629)
- 科研(52817)
- 计划(52650)
- 创新(52157)
- 课题(49885)
- 国家社会(48841)
- 期刊
- 济(164485)
- 经济(164485)
- 研究(99638)
- 农(89127)
- 学报(73068)
- 中国(68478)
- 科学(63091)
- 农业(60310)
- 大学(54026)
- 学学(51953)
- 财(51561)
- 管理(48122)
- 融(34895)
- 金融(34895)
- 业经(32492)
- 技术(31162)
- 业(30814)
- 教育(30093)
- 财经(26566)
- 经济研究(25381)
- 问题(23244)
- 经(22703)
- 版(21823)
- 业大(20614)
- 统计(18651)
- 技术经济(18582)
- 科技(18579)
- 世界(18077)
- 资源(17701)
- 农业大学(17527)
共检索到544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天驰 刘素春 聂赟彬
【目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破解耕地资源约束、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下简称带状复合种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践效果提供调研经验与实证依据。【方法】本文基于黄淮海(山东省、河南省)以及西南(四川省、云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调查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内生转换模型(ESR),定量测算了带状复合种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1)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带状复合种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随大豆与玉米的行比降低而减弱,在规模经营户和西南种植区中,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高;(3)带状复合种植通过“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促进总产出增长,并带来化肥施用投入减少,、劳动力及机械外包服务增加的要素配置变化;(4)参与带状复合种植显著影响同村内邻近农户的生产效率,即带状复合种植在村域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应从建立财政补贴体系、提供科学技术导向、做好农资保供和农业生产服务供给、发挥示范效应等多个角度出发,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下提升生产效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姝 王晓君 吕开宇 胡向东
确保大豆一定水平自给是我国新时期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是防范化解极端事件风险的重要举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带状套作间作提升大豆产量,并已在试验研究和区域性推广中取得较好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效果与影响却缺乏整体性时序性分析。本文在分析技术效果及其挑战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在农业各产业关联及供求平衡的构架下,模拟预测带状复合种植后玉米大豆可能的产量、消费量和自给率。结果表明,到2035年大豆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8%~68%,自给率提高6~8个百分点,但在这过程中将面临适宜品种缺乏、除草困难、机械化难度大、生产者技能弱、经济可行性不强等诸多困境。未来须在品种培育、农机、生产者技能等方面更多投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 刘望平 杨敏 畅倩
“不缺主粮缺大豆”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现状,振兴大豆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采用探索式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四川省两个典型案例地区访谈数据资料,利用微观经济学“短期成本理论”,探究在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产量与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演绎规律。研究发现,案例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处于“第一阶段”,未实现产量最大化,加大要素投入能够同时提高产量和成本竞争优势;然而,在进入生产“第二阶段”后,增加产量会带来生产成本升高和农民收益下降。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注重产量与成本优势平衡,以更好地实现粮食安全,有效地保障民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钰莹 司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利用农户的调研数据和典型案例调查资料,梳理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成本收益和补贴政策,分析了现阶段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该技术未来应用主体在于规模户,需依靠机械实现规模化种植;规模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范围经济,具有双重效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将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机会成本最小化。本文还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包括技术模式应用推广与当地农业经营方式不够兼容、专门的补贴和保险体系尚未构建、适配农机供给和专业农机手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不完善、大豆购销渠道单一与农户认知存在偏差。为此,本文提出集成创新区域技术模式、完善补贴与农业保险体系、优化配套农机设备与服务供给、优先提供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打通种子供给与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开展多元化推广与多主体示范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新素 龙致炜 宋广鹏 陈长青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夏玉米-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菲菲 张崇尚 罗玉峰 仇焕广
本文系统阐释了种植经验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4个玉米主产省份591户1064个地块玉米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从地块层面实证检验种植经验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经验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关系,即随着种植经验的积累,农户玉米种植的技术效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出,农户种植未曾使用过的品种的技术效率显著低于其种植曾经使用过的品种的技术效率,且这种差异随着农户种植经验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根据农业劳动力种植经验特征进行针对性培训,以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政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供给。
关键词:
种植经验 技术效率 玉米 干中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琳 夏英
农业经营规模和效率及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黑龙江、河南和四川三省的517份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方法对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用Tobit方法对影响规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较高,达到0.90,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玉米种植规模效率省际差异明显,黑龙江省最高,四川省最低;针对不同规模分组的考察,发现规模效率随着规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说明推进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并且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Tobit分析表明,户主的教育程度越高、户主出县打过工对规模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非农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与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规模经营农户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规模效率 影响因素 玉米种植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琳 夏英
农业经营规模和效率及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黑龙江、河南和四川三省的517份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方法对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用Tobit方法对影响规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较高,达到0.90,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玉米种植规模效率省际差异明显,黑龙江省最高,四川省最低;针对不同规模分组的考察,发现规模效率随着规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说明推进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并且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Tobit分析表明,户主的教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规模效率 影响因素 玉米种植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安洪周 高增玉 李魁英 和剑涵 武玉华 张全国
为了阐明不同玉米自交系间氮效率差异特征,筛选优异的氮高效种质,改良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为玉米氮高效育种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以平均产量和氮效率为评价指标并结合抽雄期、散粉期、成熟期、株高、穗位等二级性状,对25份目前在黄淮海应用的核心种质和自育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氮利用效率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效率在2种不同的氮处理条件下与散粉-吐丝间隔期、平均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即3个性状可作为评价玉米自交系材料氮效率高低的指标。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散粉-吐丝间隔期、平均产量及株高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将高氮条件与低氮条件下的平均产量进行分析并结合株高和散粉-吐丝间隔期等二级性状,鉴定出郑58、WK858和9058这3个玉米自交系材料可在氮高效育种中作为供体亲本来改良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丰富了氮高效种质资源,评价了不同玉米材料的氮素利用效率,揭示了不同材料对氮素的反应程度,为氮高效育种提供材料以及自交系的选育和合理的利用肥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产量 氮利用效率 评价指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娟娟 沈淘淘
本文基于吉林省玉米种植小农户的调研问卷得到的相关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二元Logit计量模型,对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实施后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化收购后,玉米价格已经成为影响农户种植决策最为主要的因素,随着市场价格逐渐回归合理水平,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增强;由于补贴政策发布不及时、不明确,玉米生产者补贴对农户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家庭特征中,户主文化程度越高,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越强,而家庭从事玉米种植的劳动力人数越多,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越弱;生产特征中,玉米单产越多、植玉面积越大,农户越倾向于保持玉米种植,而随着玉米种植成本的增加,农户越倾向于改变种植结构。
关键词:
玉米市场化改革 农户种植决策 玉米价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屹 黄东 武拉平 曹芳芳
为探究储粮损失对中国农户粮食储备决策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农户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利用中国23省1 19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将储粮损失引入农户储粮决策模型,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储粮损失对农户储粮规模的影响。为了克服模型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选取农户所在地年均降雨量和晾晒环节是否出现恶劣天气作为储粮损失的工具变量。结果表明:第一,储粮损失与农户储粮数量显著负相关,预期储粮损失越大,农户储粮规模将会下降;第二,储粮损失的系数绝对值呈下降趋势,表明储粮损失对储粮数量大的农户影响较小,受储粮损失影响较大的是中小规模农户。第三,粮食产量、市场发育程度、收入水平、牲畜饲养情况、节约意识等因素对农户储粮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府应推广先进的储粮技术及减损方法,帮助农户减少储粮损失,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颜齐 郭翔宇
雇佣生产既是农户获取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变革背景下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文利用黑龙江和内蒙古两地大豆种植户的面板数据,建立时期固定效应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劳动力雇佣水平、农机作业外包水平、管理人员聘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购买水平4个指标均对种植户大豆单产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农机作业外包水平的影响效果最明显。分类样本的拟合结果显示,农机作业外包对普通大豆种植户产出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而雇佣劳动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出水平的影响更大。此外,田间管理环节劳动力雇佣水平的系数最高,表明该环节劳动力投入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最明显;而收割和整地环节则是农机作业外包水平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农业雇佣生产 农户行为 大豆种植 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正佳 迟亮 杨海成 沈辰
[目的]梳理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发现归纳种植结构演化规律。[方法]基于2000—2021年黄淮海地区市级层面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描述统计、丰富度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等方法,总结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并分析原因。[结果](1)黄淮海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先减后增再减,空间上“北减南增”,品种上“粮增经减”。(2)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表现出较显著集聚特征,各地小麦种植占比普遍提高,玉米种植向北部集聚,水稻种植集中在安徽、江苏北部,油料种植向山东半岛、河南及河北东北部集聚。棉花、豆类、薯类种植明显萎缩,蔬菜种植布局相对稳定。(3)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可分为19种类型,类型丰富度指数先增后减、总体下降。(4)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频繁明显。近年来种植结构类型趋于收敛、空间上逐步集聚。目前,主要分为小麦主导型、小麦—玉米组合型、玉米主导型3种,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5)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集聚以高高(H-H)集聚、低低(L-L)集聚为主。[结论]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政策、资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进程对种植结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作物种植总体向资源条件更优、生产竞争力较强、品质特色优质的区域集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曲经武 戴飞 史瑞杰 赵武云 马海军 马明义
针对西北旱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具短缺、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设计西北旱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联合播种机。该机由旋耕装置、起垄装置、覆土装置、施肥装置、播种装置及机架等组成,能够实现旋耕、起垄、施肥、双幅覆膜覆土、镇压及播种等多个作业过程。对播种机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利用离散元模型对覆土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覆土过程中膜边膜上覆土均匀性;采用DEM-MBD对大豆玉米播种装置耦合仿真,分析大豆玉米播种装置播种均匀性。仿真结果表明:1)土壤因跳跃和泼撒而落到垄面的颗粒数≤1.3%;2)播种装置对大豆和玉米种子挤压力≤10 N,土壤颗粒对鸭嘴的阻力≤50 N。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播种装置播种合格率、漏播率和重播率分别为95.63%、1.65%和2.72%,大豆播种装置播种合格率、漏播率和重播率分别为91.24%、0%和8.76%,机组作业期间运行稳定,具有良好的作业效果,满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