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8)
- 2023(479)
- 2022(454)
- 2021(463)
- 2020(366)
- 2019(798)
- 2018(804)
- 2017(1029)
- 2016(933)
- 2015(1008)
- 2014(912)
- 2013(980)
- 2012(927)
- 2011(838)
- 2010(922)
- 2009(812)
- 2008(791)
- 2007(721)
- 2006(592)
- 2005(558)
- 学科
- 害(2338)
- 学(2187)
- 虫(2082)
- 虫害(1929)
- 病虫(1850)
- 病虫害(1850)
- 生物(1446)
- 防(1401)
- 防治(1288)
- 治(1286)
- 及其(1106)
- 微(1007)
- 微生(997)
- 微生物(997)
- 病害(990)
- 豆(953)
- 生物学(906)
- 微生物学(779)
- 鱼(715)
- 各种(692)
- 水产(645)
- 济(601)
- 经济(600)
- 大豆(585)
- 类(567)
- 菌(561)
- 物(549)
- 壤(511)
- 土壤(510)
- 病(490)
- 机构
- 学院(13809)
- 大学(13696)
- 农(10959)
- 农业(9099)
- 科学(8152)
- 研究(7900)
- 业大(6914)
- 农业大学(6007)
- 所(5949)
- 研究所(5672)
- 室(5355)
- 实验(5242)
- 业(5222)
- 实验室(5112)
- 重点(4789)
- 省(4741)
- 中国(4249)
- 生物(3724)
- 科学院(3672)
- 技术(3466)
- 中心(3255)
- 京(3202)
- 部(2725)
- 植(2629)
- 农业科学(2604)
- 林(2566)
- 江(2499)
- 工程(2442)
- 科技(2431)
- 物(2351)
共检索到18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吉清 崔友林 段灿星 武小菲 王晓鸣 朱振东
为有效防冶大豆炭腐病,对最近在北京和天津两块大豆田发生的疑似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在PDA培养基病原菌上分离物生长较快,菌落灰色,产生大量直径为49.8~111.4μm的黑色菌核。接种表明,选择的5个分离物对大豆品种合丰25的幼苗致病,且各分离物从病株上重新分离率为100%。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5个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区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5个分离物与菜豆壳球孢菌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为97%~99%。用菜豆壳球孢菌的特异性引物MpKF1/MPKR1进行检测,在5个分离物中均扩增出350 bp的特征片段。基于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和分子特征,鉴定...
关键词:
大豆 炭腐病 菜豆壳球孢菌 鉴定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璇 马良进 吕全 孟娴静 张星耀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新 孙先荣 白全江 齐凤鸣 刘正坪
黄芪根腐病在内蒙古西部黄芪主产区普遍严重发生。从患病的黄芪根皮内外获得分离物,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引起黄芪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其次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镳孢(Fusariumsolani)。
关键词:
黄芪,根腐病,病原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关键词:
杨梅 腐烂病 核果壳囊孢菌 杀菌剂筛选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伟妮 朱志华 陈智伟 梅景良 林旋
从患腐皮病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体表溃烂处分离到1株病原菌(322A),对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分析,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促旋酶(gyrase)B亚单位gyrB基因序列,并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感染实验证实菌株322A具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16S rRNA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株与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同源性均在99%~100%,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菌株322A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FJ462702))亲缘关系最近;gyrB基因分析表明,该菌株与A.hydrophi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朱英芝 邹东霞 吴耀军 黄华艳 黄乃秀
从苗圃地采集美丽异木棉茎腐病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几丁质合成酶、肌动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发现分离获得的炭疽菌与其他所有胶孢炭疽菌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分支,确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关键词:
茎腐病:胶孢炭疽菌 病原菌鉴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俊斌 邱仁胜 赵纯森 向发楚 黄维涨 杨东
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Erwinia carotovora pv.caratovora) 引起,病原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 ~30 ℃,最适酸碱度为pH6.0~6 .5,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汁。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牛艺诺 林宝英 刘全凤 刘永震 吴金山 戎伟 梅双双
为明确海南地区南繁基地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从玉米发病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了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病原菌回接等试验,得到了2株对玉米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F02与JF04.随后通过PCR反应扩增了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JF02与JF04的16SrRNA序列,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序列相同,属同一病原菌,且为狄克氏菌.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病原菌 狄克氏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龙艳艳 刘增亮 汪茜 龙游 张金莲 陈廷速
茎腐病是生姜种植业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具有发病时间短、病程进展快、病株致死率高的特点。本研究从广西东南沿海生姜种植区采集到生姜茎腐病病株,经过分离纯化得到多个腐霉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将病原菌鉴定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该病原菌的鉴定,对控制广西地区生姜茎腐病的发生和扩散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姜 茎腐病 群结腐霉 致病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晓菲 林镇金 刘盛荣 吴小蝶 季红 叶祖云
从福建省福鼎市田间患软腐病的槟榔芋球茎分离到菌株141108,经Koch′s法则验证及形态观察和分子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药物敏感性和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菌株141108为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其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相似度达99%;菌落为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有臭味,革兰氏阴性杆状,有鞭毛,兼性好氧.该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在pH为5.0~10.0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0;在温度为4~45℃时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晓玲 赵晋铭 王永林 孙石 郭娜 唐庆华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对2005、2006年夏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试验田发生的大豆根腐病,采用特异性PCR检测到发病组织中有大豆疫霉,经室内诱捕和分离,从发病田块的土壤和发病植株上共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菌株PNJ1、PNJ2、PNJ3和PNJ4。用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14个鉴别寄主测定这4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毒力公式,PNJ1和PNJ2为1d,2,3b,3 c,4,6,7;PNJ3为1 a,1b,1 c,1d,1k,2,3b,3 c,5,7;PNJ4为1 a,1b,1 c,1d,1k,2,3b,3 c,4,6,与国际上已经报道的大豆疫霉菌株的毒力公式不同,为新的生理小种。该研究可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大豆疫霉 生理小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雪梅 张廷富 罗映清 常艳华 宋波 文国琴
【目的】探究引起苍耳茎腐病的一种病原菌,并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挖掘在多菌灵、抑霉唑、腐霉利、噻菌灵、甲基托布津、咯菌腈和咪鲜胺7种杀真菌剂中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佳的农药品种。【方法】采用菌丝尖端切割法从发病苍耳茎基部分离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苍耳茎腐病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和菌核进行形态特征观察,通过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扩增其ITS和TEF1-α序列并克隆测序,进一步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苍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杀真菌剂的筛选。【结果】分离到的6株病原菌与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形态特征一致。将其菌丝和菌核分别接种于健康的苍耳茎基部,约1周后实验组出现与田间发病苍耳植株相同的茎腐病病症。NCXS-1克隆测序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多个A. rolfsii菌株的相应序列一致性为100%;所筛选的7种农药杀菌剂中,NCXS-1对多菌灵、抑霉唑、腐霉利、噻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不敏感,而咯菌腈和咪鲜胺对A. rolfsii的菌落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咯菌腈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12 mg/L。【结论】明确引起苍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A. rolfsii。咯菌腈为7种农药中抑制苍耳茎腐病病菌生长效果最佳的杀真菌剂。研究结果为苍耳茎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泓宇 徐新新 段灿星 王述民 朱振东
【目的】明确中国北方地区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病原菌。【方法】应用菌落特征、油菜黄单胞菌菜豆变种诊断试剂检测、致病性测定、16S rDNA和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特异PCR检测、脂肪酸分析及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从病害样品和菜豆种子样品中均分离到类似黄单胞杆菌的细菌分离物,选取25个代表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有24个分离物在菜豆品种"英国红"上导致典型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症状。结合16S rDNA及16S-23S 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特异性PCR检测及生理生化反应的结果,24个分离物中7株被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菌菜豆变种,17株为褐色黄单胞菌褐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艳丽 刘海龙 李春杰 潘凤娟 李淑娴 刘新晶
为明确2株生防细菌的分类地位,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了大豆根腐病的2株生防细菌。结果表明,菌株B021a与塔式弧菌相似度值为0.634,可能性是86%,遗传距离为4.00。菌株B04b与海藻巴斯德菌相似度值为0.610,可能性是75%,遗传距离为2.77。综合形态学和Biolog鉴定结果,认为菌株B021a是塔式弧菌,菌株B04b是海藻巴斯德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