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9)
- 2023(7053)
- 2022(6202)
- 2021(5708)
- 2020(5171)
- 2019(11912)
- 2018(11788)
- 2017(23060)
- 2016(13060)
- 2015(14717)
- 2014(15031)
- 2013(15219)
- 2012(14403)
- 2011(13180)
- 2010(13366)
- 2009(12423)
- 2008(12802)
- 2007(11681)
- 2006(9872)
- 2005(8869)
- 学科
- 济(54444)
- 经济(54393)
- 管理(36346)
- 业(35037)
- 方法(28402)
- 企(27647)
- 企业(27647)
- 数学(25368)
- 数学方法(25139)
- 农(14779)
- 财(14293)
- 学(13801)
- 中国(12942)
- 地方(10256)
- 制(10039)
- 贸(10024)
- 贸易(10023)
- 业经(9943)
- 农业(9773)
- 易(9740)
- 和(9561)
- 务(9268)
- 财务(9247)
- 财务管理(9222)
- 企业财务(8776)
- 银(8343)
- 银行(8308)
- 环境(8050)
- 理论(7991)
- 融(7968)
- 机构
- 大学(197207)
- 学院(195392)
- 济(77637)
- 经济(75891)
- 管理(72252)
- 研究(68157)
- 理学(62502)
- 理学院(61736)
- 管理学(60533)
- 管理学院(60165)
- 中国(50224)
- 科学(45964)
- 农(42079)
- 京(42025)
- 所(37213)
- 财(35397)
- 研究所(34225)
- 业大(34129)
- 农业(33795)
- 中心(31586)
- 江(29650)
- 财经(28690)
- 北京(26042)
- 经(26021)
- 范(25419)
- 师范(25085)
- 经济学(24197)
- 州(23551)
- 院(23542)
- 经济学院(22119)
- 基金
- 项目(131829)
- 科学(101687)
- 基金(95181)
- 研究(90382)
- 家(85258)
- 国家(84601)
- 科学基金(70366)
- 社会(55773)
- 社会科(52833)
- 社会科学(52812)
- 省(51902)
- 基金项目(50683)
- 自然(47651)
- 自然科(46418)
- 自然科学(46393)
- 自然科学基金(45595)
- 划(44293)
- 教育(41783)
- 资助(39798)
- 编号(36337)
- 重点(30307)
- 成果(29804)
- 部(29453)
- 发(28371)
- 创(26742)
- 计划(26299)
- 科研(26184)
- 创新(25137)
- 课题(24834)
- 教育部(24313)
共检索到279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天龙 马晓红 姚陆铭 王彪
【目的】对田间抗性测验筛选得到的P189、P203、P574和P746等4份栽培大豆抗蚜性资源进行抗性鉴定。【方法】采用选择性、非选择性试验方法以及重复鉴定。【结果】资源P189、P574和P746在蚜虫抗性等级和受害指数水平上和不具有抗性的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中P574和P746表现更加稳定,能阻止蚜虫在植株上繁殖,为抗生性品种;P203在田间自然感蚜和选择性试验中与不具有抗性的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非选择性试验中感蚜,表现对蚜虫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排趋性品种。【结论】田间自然感蚜,选择性试验和非选择性试验在划分蚜虫抗性等级和受害指数水平...
关键词:
大豆蚜虫 抗性鉴定 抗生性 排趋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石 赵晋铭 武晓玲 郭娜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两种抗性的遗传方式。【方法】利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系)配置4个杂交组合,在分别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根部接种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NJ1条件下,研究两种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豫豆25和郑92116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General和Conrad对大豆疫霉菌的部分抗性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1%~74.84%和15.60%~50.36%,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21%~77.05%和13.52%~38.24%。大豆对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分别属于...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遗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艳波 马启彬 牟英辉 谭志远 吴鸿 年海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优异抗源和多抗疫霉根腐病种质资源,推导大豆种质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有效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利用在广东发现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PGD1菌株,接种鉴定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华南省份631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种质资源;再用其他6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株接种鉴定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种质,筛选多抗资源,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抗病种质的抗病基因类型。【结果】631份...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抗病基因 基因推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春平 罗坤 朱启迪 李丹 赵惠燕 张改生
【目的】探索和发掘优质抗麦长管蚜的种质资源及方法,为高效节本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抗麦长管蚜小麦育种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IS的空间分布分析法和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鉴定为基础,从377份小麦种质资源中随机选取22个种质资源的13个主要性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GIS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对小麦种质资源的入侵扩散从分散危害演变为聚集危害为主。成株期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在377份种质资源中,高抗材料4份,分别是陕253、豫麦70、陕糯1号、186Tm,占鉴定材料的1.06%;中抗材料55份,占鉴定材料的14.59%,包括的种质资源有Amigo、98-1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会选 党建友 程麦风 谢咸升
1999~2002年先后引进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468份,在山西省小麦主产区临汾市设立试验点,对其进行了抗麦长管蚜特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中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的有11个,表现中抗的有63个,可作为抗蚜材料为育种利用。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麦长管蚜 抗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 曹如槐 田齐建 穆志新 南城虎
1996~ 2 0 0 0年 ,采用病圃自然感病鉴定法 ,对我国 7省 518份大豆新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 ,筛选出 3个新的抗病品种。这些抗病品种均来自山西 ,种皮为黑色 ,每株平均孢囊数在 0 2~ 0 6之间 ,孢囊指数为 0 4~ 0 6,抗性强而稳定 ,可供抗病育种利用
关键词:
大豆 大豆孢囊线虫 抗性鉴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淑花 曹春婧 朱小芳 张蓉 王颖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结果表明,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的过程中,均产生8种波形,8种波形在6个苜蓿品种上持续的时间分别不同。与苜蓿品种抗性有关的是豌豆蚜在苜蓿品种韧皮部刺探取食过程中产生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波)持续的时间,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上刺吸取食过程中产生E1波持续时间差异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史宏 任小俊 马俊奎 王勇 赵晶云 刘学义
2002-2005年,对以晋豆23为母本、灰布支为父本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F10群体的2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根系孢囊量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粒长呈高度负相关,与单株质量、荚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4粒荚数呈高度正相关,与粒宽、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抗性的抗孢囊材料,相关性存在差异,高抗材料与株高、开花日数呈高度正相关;中抗材料与主茎节数和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中感材料与29个主要农艺性状相关不显著;高感材料与百粒重、2粒荚长、小区产量、茸毛数呈高度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大豆重组自交系质量性状,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华 王慧 李群 徐鹏 盖钧镒 喻德跃
以大豆组合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以斜纹夜蛾幼虫重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对斜纹夜蛾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9.85%。以该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软件CartgrapherV.2.0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个与抗虫有关的QTL,分别位于wt-11和wt-12连锁群上,其在对应连锁群的端距离分别为5.51cM和11.51cM,加性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0619和-0.0419,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7.22%和8.6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晓玲 周斌 孙石 赵晋铭 陈受宜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遗传模式,并对其抗性基因进行定位。【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性鉴定,利用苏88-M21与新沂小黑豆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通过SSR技术结合BSA方法对苏88-M21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通过分子作图,将抗性基因RpsSu定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O连锁群微卫星标记Satt358和Sat_242之间,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5 cM和7.4 cM。【结论】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是由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的,并将在苏88-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大刚 张磊 吴倩 胡晨 胡国玉 李杰坤 黄志平
为了研究大豆广谱抗源对我国大豆花叶病毒优势株系SC3和SC7的遗传方式及抗源材料对SMV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利用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感病材料南农1138-2配制抗感及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接种株系SC3和SC7后,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南农1138-2配制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说明这2个广谱抗源均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株系SC3和SC7的抗性;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2个抗抗组合的F1对SC3和SC7优势株系均表现抗病,F2分离比符合15(抗)∶1(感),说明科丰1号...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华 李凯 杨清华 王大刚 刘宁 马莹 智海剑
对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或部分省(市)区域试验的193个新选育的大豆品种进行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119、东大2号、中作017020、中作00-683、03鉴31等20个品种对2个株系都表现为抗侵染,约占参试品种总数10%;铁豆37、东大4号、铁96001-7、密选2号、东大7号等36个品种对SC-3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晋遗46号、徐9302-186、晋遗39号、石豆412 4个大豆品种对SC-7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2%。除此之外,鲁9594-3、浙4074、中作J4015,汾豆72等品种虽然对2个...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月明 侯春燕 张孟臣 杨春燕 王冬梅
为调查河北省推广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情况,本研究对9份大豆品种,包括高蛋白品种:冀豆12号,冀豆7号;高油品种:冀黄13号,nf37,nf58;兼性品种:冀豆15号,鉴15;以及无腥大豆品种:五星1号,五星2号,均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分别接种6个SMV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五星1号、冀豆12号和五星2号是3个较理想的抗SMV品种,适合推广种植。
关键词:
大豆品种 抗性鉴定 大豆花叶病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苗龙 杨蕾 许竞好 李娜 王飞宇 邱丽娟 王晓波
【目的】以具有拟茎点种腐病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为试材,建立准确快速的大豆芽期室内病害鉴定体系,并基于170份自然群体大豆筛选出高抗病性品种,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快速高通量鉴定和抗性品种培育提供方法及材料基础。【方法】选取已报道拟茎点种腐病抗性品种齐黄34、感病品种Williams,以及中作09-560、z13-631-2、ZDD26268、辰溪青皮豆1和通县黄豆,挑选各品种大小均一、种皮完好的种子,经过消毒后于黑暗中发芽,在不同萌发时长后分别接种拟茎点种腐病病原菌24、48、72和96 h,统计不同侵染时长下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与种子腐烂率,确定评价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最适鉴定时期。随后,以该时期的种子表层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评价指标,对自然群体170份不同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并划分5个抗病等级,筛选出高抗病性品种。【结果】以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评价指标,发现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在萌发96 h后接种拟茎点种腐病病原菌表现出最为明显的表型差异;进一步比较侵染24、48、72和96 h后的发病情况,发现侵染72 h后的不同品种之间抗病差异最为明显,因此,确定萌发96 h后的芽期大豆侵染72 h为评价不同品种拟茎点种腐病抗性水平的最适时期,随后对170份大豆自然品种进行拟茎点种腐病抗性鉴定,并划为高抗、中抗、中感、感病、高感5个抗病等级,其中Ⅰ级(高抗)品种30个、Ⅱ级(中抗)品种51个、Ⅲ级(中感)品种71个、Ⅳ级(感病)品种4个、Ⅴ级(高感)品种14个,表明大豆种质资源对拟茎点种腐病抗性存在广泛变异。【结论】以萌发96 h后的芽期大豆侵染病原菌72 h作为最佳鉴定时期、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拟茎点种腐病的评价指标,该鉴定体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为不同品种室内快速高通量鉴定提供有效方法,进一步筛选出30个高抗种质可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大刚 陈圣男 黄志平 李杰坤 吴倩 胡国玉 王维虎 杨永庆
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 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