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8)
- 2023(6049)
- 2022(5433)
- 2021(5023)
- 2020(4669)
- 2019(10800)
- 2018(10845)
- 2017(20734)
- 2016(12003)
- 2015(13951)
- 2014(14367)
- 2013(14384)
- 2012(13942)
- 2011(12598)
- 2010(12903)
- 2009(12325)
- 2008(12726)
- 2007(11870)
- 2006(10100)
- 2005(9114)
- 学科
- 济(50822)
- 经济(50770)
- 管理(31907)
- 业(31090)
- 方法(26855)
- 企(24930)
- 企业(24930)
- 数学(23780)
- 数学方法(23483)
- 农(14089)
- 学(13419)
- 财(12866)
- 中国(12020)
- 贸(10100)
- 贸易(10097)
- 易(9798)
- 地方(9569)
- 制(9270)
- 业经(9213)
- 农业(8970)
- 和(8053)
- 务(7891)
- 财务(7869)
- 理论(7842)
- 财务管理(7839)
- 银(7483)
- 银行(7446)
- 企业财务(7354)
- 融(7278)
- 金融(7273)
- 机构
- 大学(185519)
- 学院(183197)
- 济(70538)
- 经济(68846)
- 管理(65361)
- 研究(64202)
- 理学(56122)
- 理学院(55413)
- 管理学(54140)
- 管理学院(53817)
- 中国(47566)
- 科学(44266)
- 农(41238)
- 京(40095)
- 所(35681)
- 业大(33311)
- 农业(33232)
- 研究所(32655)
- 财(32280)
- 中心(29720)
- 江(28944)
- 财经(25648)
- 北京(25002)
- 范(24088)
- 师范(23736)
- 经(23088)
- 州(22669)
- 院(22141)
- 农业大学(21911)
- 经济学(21814)
- 基金
- 项目(119180)
- 科学(90680)
- 基金(84626)
- 研究(80772)
- 家(76005)
- 国家(75390)
- 科学基金(62036)
- 社会(48181)
- 省(47648)
- 社会科(45478)
- 社会科学(45459)
- 基金项目(44858)
- 自然(42435)
- 自然科(41448)
- 自然科学(41428)
- 自然科学基金(40657)
- 划(40511)
- 教育(37953)
- 资助(36277)
- 编号(32902)
- 成果(27642)
- 重点(27470)
- 部(26054)
- 发(25246)
- 计划(24425)
- 创(23795)
- 科研(23699)
- 课题(23024)
- 创新(22389)
- 科技(22269)
共检索到269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乔燕祥 高平平 李莹 周建萍 刘剑华
通过对大豆抗源抗孢囊线虫(SCN)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的变化研究,探讨了大豆抗源在抗病过程中是通过提高体内POD酶活性来抵御SCN的侵染,抗源品种POD活性和酶谱呈动态变化。在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原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而感病品种在侵染高峰期POD酶活性降至最低值,且一些酶带受损以至消失。另外,证实了POD酶在抗病过程中参与木质素的合成。抗病过程中酶活性强弱及酶谱表达形式可作为大豆抗源抗性强弱的生理指标。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大豆孢囊线虫,酶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大刚 陈圣男 黄志平 李杰坤 吴倩 胡国玉 王维虎 杨永庆
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 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怡莎 谷旭 商方方 邱静 李军国 李俊
【目的】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除了作为食品原料外也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但大豆所含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食品及饲料行业中的应用。挤压膨化工艺能够在基本保持大豆营养成分的基础上,降低其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减小对人和动物健康的负面作用。调查分析市售大豆和膨化大豆中主要几种抗营养因子的差异,分析挤压膨化加工工艺对大豆中主要抗营养因子的消除降解作用,并对这几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及活性给出置信范围,为膨化企业实际生产应用中选择优质原料及优化加工工艺提供参考,并对动物饲料的配方设计提供指导。【方法】采集市场上不同地区及厂家的大豆20批次和膨化大豆19批次,检测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包括大豆球蛋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大刚 张磊 吴倩 胡晨 胡国玉 李杰坤 黄志平
为了研究大豆广谱抗源对我国大豆花叶病毒优势株系SC3和SC7的遗传方式及抗源材料对SMV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利用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感病材料南农1138-2配制抗感及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接种株系SC3和SC7后,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南农1138-2配制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说明这2个广谱抗源均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株系SC3和SC7的抗性;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2个抗抗组合的F1对SC3和SC7优势株系均表现抗病,F2分离比符合15(抗)∶1(感),说明科丰1号...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天龙 马晓红 姚陆铭 王彪
【目的】对田间抗性测验筛选得到的P189、P203、P574和P746等4份栽培大豆抗蚜性资源进行抗性鉴定。【方法】采用选择性、非选择性试验方法以及重复鉴定。【结果】资源P189、P574和P746在蚜虫抗性等级和受害指数水平上和不具有抗性的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中P574和P746表现更加稳定,能阻止蚜虫在植株上繁殖,为抗生性品种;P203在田间自然感蚜和选择性试验中与不具有抗性的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非选择性试验中感蚜,表现对蚜虫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排趋性品种。【结论】田间自然感蚜,选择性试验和非选择性试验在划分蚜虫抗性等级和受害指数水平...
关键词:
大豆蚜虫 抗性鉴定 抗生性 排趋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柯丹霞 冯爽 胡艺涵 许丹 王环
植物NADPH氧化酶Rbohs是活性氧(ROS)的主要来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和植物-微生物的互作等多种生理过程。为探索Rbohs在共生固氮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克隆了1个大豆Rbohs基因家族成员GmRbohL,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法,分别对基因的表达模式、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及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mRbohL基因受根瘤菌诱导,在大豆根和根瘤中特异性高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蛋白GmRbohL是一种膜蛋白。构建了GmRbohL的植物基因沉默(RNAi)载体,利用发根农杆菌K599介导的大豆毛根转化法,得到转基因毛状根。GmRbohL的基因沉默导致转基因毛状根的根瘤数量明显减少,ROS的产生也受到了抑制。根瘤器官发生阶段根瘤菌的侵染事件明显减少,结瘤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也随GmRbohL表达量的降低而降低。根瘤组织切片显示,GmRbohL的基因沉默显著减少了根瘤侵染区共生体的数量,根瘤的固氮酶活性也相应降低。以上数据表明,GmRbohL的基因沉默降低了ROS的产生水平,显著抑制了大豆的共生结瘤过程。推测GmRbohL可能在大豆根瘤的器官发生以及固氮功能调控方面发挥重要的正调控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石 赵晋铭 武晓玲 郭娜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两种抗性的遗传方式。【方法】利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系)配置4个杂交组合,在分别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根部接种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NJ1条件下,研究两种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豫豆25和郑92116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General和Conrad对大豆疫霉菌的部分抗性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1%~74.84%和15.60%~50.36%,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21%~77.05%和13.52%~38.24%。大豆对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分别属于...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史宏 任小俊 马俊奎 王勇 赵晶云 刘学义
2002-2005年,对以晋豆23为母本、灰布支为父本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F10群体的2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根系孢囊量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粒长呈高度负相关,与单株质量、荚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4粒荚数呈高度正相关,与粒宽、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抗性的抗孢囊材料,相关性存在差异,高抗材料与株高、开花日数呈高度正相关;中抗材料与主茎节数和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中感材料与29个主要农艺性状相关不显著;高感材料与百粒重、2粒荚长、小区产量、茸毛数呈高度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大豆重组自交系质量性状,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艳波 马启彬 牟英辉 谭志远 吴鸿 年海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优异抗源和多抗疫霉根腐病种质资源,推导大豆种质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有效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利用在广东发现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PGD1菌株,接种鉴定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华南省份631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种质资源;再用其他6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株接种鉴定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种质,筛选多抗资源,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抗病种质的抗病基因类型。【结果】631份...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抗病基因 基因推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照胜 武云帅 岳爱琴 李贵全 彭永康
选用 12个大豆品种 (系 ) ,于大豆开花结荚期 ,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 ,研究了与抗旱性有关的 4类生理指标 ,并结合大田试验结果进行了抗旱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叶片相对含水量 (RWC)、相对电导率、净光合速率 (Pn)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与大豆抗旱性(DC)密切相关 ,此 4项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 (D值 )与抗旱系数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 ,表明D值可用于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评价与分级。对大豆抗旱育种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大豆 抗旱性 生理指标 综合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婉莹 于太飞 杨军峰 刘沛 陈隽 陈明 周永斌 马有志 徐兆师 闵东红
【目的】通过分析干旱条件下大豆的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大豆锌指蛋白Gmb ZIP16,对其进行功能验证,确定Gmb ZIP16参与大豆抵抗干旱的分子机理。【方法】大豆干旱转录组数据分析得到上调倍数较高的锌指蛋白Gmb ZIP16,以大豆c DNA为模板克隆获得Gmb ZIP16。并通过In-Fusion连接酶技术,构建p CAMBIA1302-Gmb ZIP16和p CAMBIA3301-Gmb ZIP16表达载体。通过液氮冷冻法将重组载体p CAMBIA1302-Gmb ZIP16和p CAMBIA3301-Gmb ZIP16分别转入农杆菌GV3101和大豆发根农杆菌K599的感受态细胞中,通过农杆菌侵染拟南芥花序以及大豆子叶节技术,产生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以及过表达大豆毛状根复合体植株。通过半定量RT-PCR和q RT-PCR分析,确定Gmb ZIP16在转基因拟南芥和大豆毛状根中能够超表达。分别将正常条件下生长2周龄的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植株转移至含有不同PEG浓度(6%PEG和8%PEG)的MS0培养基上继续培养7 d,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和对照野生型拟南芥之间的生物量差异;利用q RT-PCR分析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植物体中胁迫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将生长良好的转Gmb ZIP16大豆毛状根复合体施加25%PEG处理1周后,分别采取转Gmb ZIP16大豆毛状根复合体和转空载体大豆毛状根复合体的叶片,用酶标仪测定植株的脯氨酸、丙二醛和叶绿素的含量。【结果】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正确的Gmb ZIP16序列,通过农杆菌转化技术得到2个稳定过表达的转Gmb ZIP16拟南芥株系。通过对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鉴定发现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处理下的生物量(鲜重和根长)及存活率比野生型显著提高。在过表达Gmb ZIP16拟南芥植株中,一些与胁迫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要高于在野生型,如RD29B、DREB2A和P5CS。转Gmb ZIP16大豆毛状根复合体植株在25%PEG处理1周后,大豆毛状根复合体叶片中叶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要显著高于转空载体大豆毛状根复合体叶片中叶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而转Gmb ZIP16大豆毛状根复合体叶片中丙二醛的含量显著低于转空载体大豆毛状根复合体叶片中丙二醛的含量。【结论】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大豆Gmb ZIP16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旱性。过表达Gmb ZIP16可以提高转基因大豆毛状根复合体对干旱的抗性。Gmb ZIP16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主要是通过影响与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维英 孙祖东 赖振光 蔡昭艳 陈怀珠 杨守臻 唐向民
【目的】通过对大豆受豆卷叶螟幼虫胁迫下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进行联合分析,筛选出一些与大豆抗豆卷叶螟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认识大豆抗豆卷叶螟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高抗材料赶泰-2-2(HR)和高感材料皖82-178(HS)为研究对象,运用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鉴定出豆卷叶螟幼虫取食诱导0和48 h时样品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表达蛋白(DEPs),将在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关联到的所有可定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计算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蛋白质鉴定结果表明,HR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正强 李里特 丰田净 彦吹上舞
用 FFT电阻抗分析法研究大米在浸泡和糊化过程中电阻抗的变化。采用“修正 Hayden模型”的等价电路模型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解析出细胞内电阻 Rs、细胞膜电容 Cm、细胞外电阻 Ra 和相角ψ,从细胞组织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机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雪勤 刘金悦 胡玉琪 盛泽文 强胜 宋小玲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与野大豆基因流动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方法]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S(父本)和内蒙古包头野大豆WS(母本)人工杂交F_1的自交种F_2为对象,研究F_2在农田土和荒地土2种土壤以及无杂草竞争和有杂草竞争2种种植条件下的适合度;并观察不同硬实率的F_2自交种子的种皮结构。[结果]F_2的出苗率为75.00%,显著高于WS,但低于TS。对于单株结荚数、单株饱粒数,4种种植方式下,F_2均显著低于WS;除在混种荒地土下F_2低于TS外,其他条件均高于TS或与TS相当。F_2的株高、百粒重以及地上部干生物量均显著高于WS,但低于TS。F_2自交种子出现种皮色和硬实率的明显分化,且种脐的开放程度及种皮表面是否有凹陷小孔是影响硬实率的关键因素。[结论]F_2均能完成生活史,且产生饱满种子,说明转基因大豆的花粉漂移到野大豆并产生杂交后代,杂交后代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晓玲 周斌 孙石 赵晋铭 陈受宜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遗传模式,并对其抗性基因进行定位。【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性鉴定,利用苏88-M21与新沂小黑豆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通过SSR技术结合BSA方法对苏88-M21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通过分子作图,将抗性基因RpsSu定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O连锁群微卫星标记Satt358和Sat_242之间,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5 cM和7.4 cM。【结论】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是由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的,并将在苏88-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