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7)
- 2023(10712)
- 2022(9576)
- 2021(9084)
- 2020(7624)
- 2019(17507)
- 2018(17524)
- 2017(33562)
- 2016(18685)
- 2015(20736)
- 2014(20830)
- 2013(20560)
- 2012(18814)
- 2011(16845)
- 2010(16491)
- 2009(14858)
- 2008(14338)
- 2007(12299)
- 2006(10393)
- 2005(8903)
- 学科
- 济(67420)
- 经济(67343)
- 管理(50664)
- 业(48732)
- 企(40984)
- 企业(40984)
- 方法(33835)
- 数学(29244)
- 数学方法(28903)
- 学(18769)
- 农(17502)
- 财(17146)
- 中国(16757)
- 业经(14880)
- 地方(13577)
- 理论(12183)
- 农业(11771)
- 贸(11656)
- 贸易(11651)
- 制(11558)
- 技术(11532)
- 务(11527)
- 财务(11468)
- 财务管理(11450)
- 和(11395)
- 易(11313)
- 企业财务(10919)
- 环境(10577)
- 银(9847)
- 银行(9796)
- 机构
- 大学(261241)
- 学院(258842)
- 管理(101961)
- 济(93801)
- 经济(91563)
- 理学(89625)
- 理学院(88538)
- 研究(88124)
- 管理学(86851)
- 管理学院(86396)
- 中国(61415)
- 科学(60625)
- 京(55492)
- 农(50258)
- 所(45933)
- 业大(45035)
- 研究所(42727)
- 财(42064)
- 农业(40258)
- 中心(39241)
- 江(36299)
- 财经(34742)
- 北京(34316)
- 范(34054)
- 师范(33588)
- 院(31863)
- 经(31716)
- 州(29811)
- 技术(29572)
- 师范大学(27187)
- 基金
- 项目(188623)
- 科学(146853)
- 基金(136830)
- 研究(131716)
- 家(121774)
- 国家(120803)
- 科学基金(102436)
- 社会(79852)
- 社会科(75545)
- 社会科学(75525)
- 省(75126)
- 基金项目(73713)
- 自然(70624)
- 自然科(68976)
- 自然科学(68954)
- 自然科学基金(67689)
- 划(63809)
- 教育(60088)
- 资助(55981)
- 编号(52653)
- 成果(42340)
- 重点(42301)
- 部(40487)
- 发(39584)
- 创(39548)
- 计划(37262)
- 科研(37141)
- 创新(36881)
- 课题(36459)
- 大学(34524)
共检索到357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春燕 杨永庆 王大刚 李华伟 郑桂杰 王涛 智海剑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基因定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大刚 张磊 吴倩 胡晨 胡国玉 李杰坤 黄志平
为了研究大豆广谱抗源对我国大豆花叶病毒优势株系SC3和SC7的遗传方式及抗源材料对SMV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利用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感病材料南农1138-2配制抗感及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接种株系SC3和SC7后,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南农1138-2配制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说明这2个广谱抗源均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株系SC3和SC7的抗性;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2个抗抗组合的F1对SC3和SC7优势株系均表现抗病,F2分离比符合15(抗)∶1(感),说明科丰1号...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滕卫丽 李文滨 韩英鹏
本研究在大豆SMV1株系抗性的遗传分析基础上,筛选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探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合丰25×东农93-046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F1植株在接种后表现抗病,经χ2测验,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抗):1(感);对F2代衍生的F2:3家系接种鉴定,纯合抗病家系、抗感分离家系和纯合感病家系的比率符合1:2:1,表明东农93-046对SMV1株系的成株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利用东农93-046×Conrad的正反交组合F2代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正反交后代均表现为31的分离比例,无细胞质效应,进一步证明了东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晓玲 周斌 孙石 赵晋铭 陈受宜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遗传模式,并对其抗性基因进行定位。【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性鉴定,利用苏88-M21与新沂小黑豆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通过SSR技术结合BSA方法对苏88-M21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通过分子作图,将抗性基因RpsSu定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O连锁群微卫星标记Satt358和Sat_242之间,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5 cM和7.4 cM。【结论】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是由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的,并将在苏88-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石 赵晋铭 武晓玲 郭娜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两种抗性的遗传方式。【方法】利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系)配置4个杂交组合,在分别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根部接种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NJ1条件下,研究两种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豫豆25和郑92116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General和Conrad对大豆疫霉菌的部分抗性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1%~74.84%和15.60%~50.36%,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21%~77.05%和13.52%~38.24%。大豆对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分别属于...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遗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友才 周清明 朱列书
为探明烟草品种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采用温室苗期叶片人工注射接种法对生产上的烟草主栽品种共57份材料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Ti448A,D101,G80等3个品种对青枯病表现高抗;表现中抗的有NC82,中烟90等17个,大部分品种表现感病或高感,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并选用高感青枯病品种红花大金元作母本与高抗青枯病品种Ti448A作父本进行杂交,对两亲本及其杂交后代F1,F2,BC1P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亲本材料Ti448A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烟草 青枯病 品种抗性 抗性遗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剑秋 李玥莹 朱凯 王艳秋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华 王慧 李群 徐鹏 盖钧镒 喻德跃
以大豆组合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以斜纹夜蛾幼虫重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对斜纹夜蛾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9.85%。以该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软件CartgrapherV.2.0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个与抗虫有关的QTL,分别位于wt-11和wt-12连锁群上,其在对应连锁群的端距离分别为5.51cM和11.51cM,加性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0619和-0.0419,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7.22%和8.6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月明 侯春燕 张孟臣 杨春燕 王冬梅
为调查河北省推广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情况,本研究对9份大豆品种,包括高蛋白品种:冀豆12号,冀豆7号;高油品种:冀黄13号,nf37,nf58;兼性品种:冀豆15号,鉴15;以及无腥大豆品种:五星1号,五星2号,均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分别接种6个SMV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五星1号、冀豆12号和五星2号是3个较理想的抗SMV品种,适合推广种植。
关键词:
大豆品种 抗性鉴定 大豆花叶病毒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胡冠军 赵晋铭 黄婧 孙聚涛 李丽红 盖钧镒 邢邯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迄今为止,已在大豆基因组上鉴定了21个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但是在中国只有少数基因(如Rps1c、Rps1k等)抗性有效。因此,急需发掘新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以满足抗病育种的需要。‘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菌的抗谱较广,是目前筛选出的优异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以品种‘大方六月早’为抗病亲本与品种‘矮脚早’配置杂交组合获得F2∶3代家系群体,并进行遗传分析,通过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大方六月早’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该群体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胡冠军 赵晋铭 黄婧 孙聚涛 李丽红 盖钧镒 邢邯*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发掘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关键。[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以品种‘大方六月早’为抗病亲本与品种‘矮脚早’配置杂交组合获得F2:3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分析,通过SSR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对‘大方六月早’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菌株AH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通过分子作图,将抗病基因RpsAH定位在大豆3号染色体(即连锁群N)上,距离标记Sat_166为4.1 cM。[结论]大豆品种‘大方六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红 张斌 闻凤英 刘晓晖 王超楠 李梅 黄志银
为探究根肿病抗病遗传规律,采用根肿病抗性差异的材料G57和G70,构建了包含50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通过对父母本、F1及F2分离群体的人工接种表型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材料中的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为进一步定位试验材料中的抗病基因,利用678个分子标记对双亲、F1及F2群体进行了筛选验证,初步将抗病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KBRH129J18和TCR02-F。并基于2个连锁标记,开发设计了更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最终获得与抗病基因连锁的5对SSR分子标记,分别为Bra0345-1、Bra02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云月 付永平 王丕武 王鹏 李勃 马建 曲静
【目的】将具有广谱抗病性的hrpZpsta基因导入大豆,为培育抗灰斑病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将具有广谱抗性的hrpZpsta基因转入大豆品种"吉林30"中,以耐盐基因badh作为筛选标记性基因,经过抗性筛选,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分析。【结果】确定的NaCl筛选浓度为200mmol/L。对T1、T2和T3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T1代阳性植株30株,T2代45株,T3代284株,说明外源hrpZpsta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能够遗传。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hrpZpsta已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设 宋曙辉 唐晓伟 陈贵林
为了建立甜瓜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以杂交组合1A151/恒进红瓤酥的6个世代群体 P1,P2,F1,F2,BCr和BCs为材料,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和分群法,研究了抗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抗源 1A151对白粉病菌的抗性由1对不完全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并寻找到了1个与抗病基因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RAPD- S329,其距离为6.81±1.67个遗传单位。
关键词:
甜瓜 白粉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桂英 杨敏生 霍雪梅 王艳平 李珊珊
以含有Cry3Aa基因的重组质粒pBCC3为基础,利用PCR和DNA重组技术,从pBCC3中克隆出抗虫基因Cry3Aa,将其正向插入载体pCAMBIA1305的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成pCAMBIA1305-Cry3Aa植物表达载体,并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Cry3Aa基因转入已转Cry1Ac+API基因的741毛白杨无性系pB29中,获得转双Bt基因的741杨。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多次继代筛选,获得抗性稳定的无性系9个,编号为pCCA1—pCCA9。采用特异引物分别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Cry1Ac基因稳定存在于pB...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