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8)
2023(1860)
2022(1709)
2021(1661)
2020(1711)
2019(2715)
2018(2840)
2017(4225)
2016(3107)
2015(3521)
2014(3474)
2013(3368)
2012(3265)
2011(2899)
2010(3029)
2009(2777)
2008(2679)
2007(2468)
2006(2079)
2005(1832)
作者
(13023)
(10900)
(10873)
(10247)
(7112)
(5410)
(4901)
(4484)
(4100)
(4037)
(3818)
(3712)
(3665)
(3664)
(3527)
(3526)
(3260)
(3185)
(3179)
(3170)
(3104)
(2923)
(2724)
(2634)
(2631)
(2585)
(2550)
(2472)
(2433)
(2402)
学科
管理(5468)
(5029)
经济(5019)
(4646)
(4343)
(3307)
企业(3307)
中国(2503)
(2349)
(2254)
(2172)
(1904)
虫害(1877)
水产(1866)
银行(1866)
(1796)
方法(1791)
理论(1787)
(1740)
病虫(1722)
病虫害(1722)
动物(1713)
及其(1676)
(1656)
(1647)
金融(1644)
(1512)
动物学(1486)
(1341)
农业(1337)
机构
学院(42508)
大学(41444)
(20929)
研究(20505)
科学(17984)
农业(17352)
业大(13904)
(13500)
中国(13128)
研究所(12755)
农业大学(11034)
(10497)
(10090)
(10028)
(10022)
实验(9873)
实验室(9585)
技术(9483)
(9272)
管理(9260)
重点(9021)
中心(8875)
经济(8819)
科学院(8179)
(7634)
理学(7564)
理学院(7388)
管理学(7031)
管理学院(6988)
(6941)
基金
项目(32101)
科学(22312)
(21648)
国家(21445)
基金(20682)
研究(17248)
科学基金(15631)
(15587)
(13024)
自然(12735)
自然科(12438)
自然科学(12421)
自然科学基金(12177)
基金项目(10601)
科技(10439)
计划(10102)
资助(8406)
(8372)
教育(8240)
重点(8069)
专项(7995)
(7789)
社会(7384)
(7033)
(7014)
社会科(6830)
社会科学(6828)
科研(6718)
创新(6681)
(6582)
期刊
(20399)
学报(19443)
农业(13756)
中国(12707)
科学(12462)
大学(12014)
学学(11738)
(10356)
经济(10356)
研究(8532)
(7876)
业大(6858)
农业大学(6002)
教育(5394)
中国农业(4578)
(4484)
(4067)
林业(3670)
自然(3655)
自然科(3549)
自然科学(3549)
科技(3457)
技术(3376)
管理(3232)
农业科学(3180)
农学(3143)
华北(3143)
农林(2851)
(2851)
(2699)
共检索到64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玲  朱振东  王晓鸣  肖炎农  武小菲  
【目的】推导大豆品种(系)的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为病害防治筛选有效抗病品种(系)。【方法】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124个品种(系)对12个大豆疫霉菌菌株的反应型,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品种(系)的抗病基因。【结果】124个品种(系)对12个菌株共产生51个反应型,13个品种(系)产生的反应型分别与几个含有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的反应型相同,33个品种(系)产生的反应型符合一些两个已知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这些品种(系)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52个品种(系)共产生37个既不同于任何含有单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的反应型也不同于两个已知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它们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胡冠军  赵晋铭  黄婧  孙聚涛  李丽红  盖钧镒  邢邯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迄今为止,已在大豆基因组上鉴定了21个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但是在中国只有少数基因(如Rps1c、Rps1k等)抗性有效。因此,急需发掘新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以满足抗病育种的需要。‘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菌的抗谱较广,是目前筛选出的优异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以品种‘大方六月早’为抗病亲本与品种‘矮脚早’配置杂交组合获得F2∶3代家系群体,并进行遗传分析,通过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大方六月早’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该群体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胡冠军  赵晋铭  黄婧  孙聚涛  李丽红  盖钧镒  邢邯*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发掘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关键。[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以品种‘大方六月早’为抗病亲本与品种‘矮脚早’配置杂交组合获得F2:3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分析,通过SSR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对‘大方六月早’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菌株AH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通过分子作图,将抗病基因RpsAH定位在大豆3号染色体(即连锁群N)上,距离标记Sat_166为4.1 cM。[结论]大豆品种‘大方六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艳波  马启彬  牟英辉  谭志远  吴鸿  年海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优异抗源和多抗疫霉根腐病种质资源,推导大豆种质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有效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利用在广东发现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PGD1菌株,接种鉴定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华南省份631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种质资源;再用其他6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株接种鉴定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种质,筛选多抗资源,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抗病种质的抗病基因类型。【结果】631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石  赵晋铭  武晓玲  郭娜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两种抗性的遗传方式。【方法】利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系)配置4个杂交组合,在分别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根部接种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NJ1条件下,研究两种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豫豆25和郑92116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General和Conrad对大豆疫霉菌的部分抗性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1%~74.84%和15.60%~50.36%,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21%~77.05%和13.52%~38.24%。大豆对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分别属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庆华  崔林开  李德龙  戴婷婷  阴伟晓  董莎萌  邢邯  郑小波  王源超  
【目的】建立一套大豆抗疫霉菌根腐病基因鉴别菌系,并用于分析大豆品种(系)是否含有抗病基因Rps1a、Rps1c和Rps1k。【方法】采用下胚轴接种法测定了125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的毒性组成,筛选了不同毒力公式的6个大豆疫霉菌并建立了该菌系,测定了黄淮地区55个主栽大豆品种(系)对该菌系的抗性并通过基因推导方法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结果】55个大豆品种(系)共产生18种反应型。抗病基因的推导结果表明,有2个品种可能含有Rps1c,没有鉴定到可能携带有Rps1a或Rps1k的大豆品种(系)。【结论】黄淮地区携带抗病基因Rps1a、Rps1c和Rps1k的大豆品种(系)并不多,且易感疫霉菌,因此需要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素杰  吴俊江  陈晨  王欣  姜良宇  王金生  李文滨  徐鹏飞  张淑珍  
【目的】获得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为培育大豆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以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0构建的受疫霉菌诱导后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的基础上,选取文库中一条与其它植物的DR1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且上调表达的EST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绥农10中克隆该基因,并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上,以感病品种东农50的子叶节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大豆遗传转化。【结果】该基因全长805 bp,开放读码框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在此命名为SDR1。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PCR鉴定阳性植株5株,Real-time PCR检测T1转基因植株较非转基因植株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逸文   王林焰   陈豪琦   袁素娟   王芳   李柯   赵晓林   杨瑾   汪孝璊   任林荣   郑素娇   王晓莉   叶文武   郑小波   王源超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和分析国家大豆良种公关项目实施9年以来(2015—2023年)收集的1 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病性。[方法]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的代表性大豆疫霉菌株,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创伤接种法进行室内接种,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判定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单菌株的抗感类型和对多菌株的综合抗性等级。[结果]供试大豆品种(系)对不同菌株表现抗病或中抗的比例为18.8%~96.7%,其中抗强毒力菌株PsJS2的品种(系)数量最少,仅167份。所有品种(系)的综合抗性等级平均值从2015年的1.9(中感以下)逐步上升到2023年的3.2(中抗以上),综合抗性为3~5级(中抗及以上)的品种(系)占比从32.6%上升至66.8%。综合抗性为4~5级(抗病至高抗)的357份品种(系)中,中作、冀豆、圣豆、中黄、安豆、邯豆、郑等7个系列各有15份以上,综合抗性为5级(高抗)的105份品种(系)中,冀豆、中黄、周豆、中作、圣豆、安豆、邯豆、郑、徐豆、商豆、沧豆等11个系列各有5份以上。[结论] 2015~2023年间每年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评价结果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选育与布局利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柯  郑素娇  王晓莉  孙哲  叶文武  王源超  郑小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2019—2020年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新选育的251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和多种镰孢菌(Fusarium spp.)的抗性水平,筛选出既抗大豆疫霉又抗多种镰孢菌的抗性品种(系),为利用抗病品种防控大豆根腐病和抗病育种提供资源材料。[方法]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首先利用8个不同致病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251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抗病性鉴定;进一步以高抗大豆疫霉的品种(系)为材料,鉴定其对大豆6种常见病原镰孢菌的强毒力菌株的抗性。[结果]有19个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均表现高抗,抗5个及5个以上大豆疫霉菌株的品种(系)达167个,占比66.5%。供试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s1、Ps3、Ps5和PsMC1的抗性资源最为丰富,对菌株Ps4和USAR2的抗性资源次之,对菌株Ps41-1和PsJS2的抗性资源较少。供试的21个高抗大豆疫霉的品种(系)分别可抗2~4种镰孢菌,其中对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Fs-1菌株、黄色镰孢菌(F.culmorum)Fc-4菌株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Fg-1菌株的抗性资源较丰富,对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Fo-2菌株和木贼镰孢菌(F.equseti)Fe-9菌株的抗性资源较少,未筛选到对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Fp-2菌株具有抗性的品种(系),‘徐1017-1’‘皖宿218’‘郑1905’和‘徐1726’等品种(系)对大豆疫霉和镰孢菌的综合抗性较好。[结论]供试大豆虽然对大豆疫霉8个致病型和6种镰孢菌的抗性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存在较为丰富的抗性资源可供挖掘。本研究筛选出的既抗大豆疫霉又抗镰孢菌的大豆品种(系),可作为生产上防控疫霉根腐病和镰孢根腐病的抗病品种以及抗病育种资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柯  郑素娇  王晓莉  孙哲  叶文武  王源超  郑小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2019-2020年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新选育的251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和多种镰孢菌(Fusarium spp.)的抗性水平,筛选出既抗大豆疫霉又抗多种镰孢菌的抗性品种(系),以期为利用抗病品种防控大豆根腐病和抗病育种提供资源材料。[方法]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首先利用8个不同致病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251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抗病性鉴定;进一步以高抗大豆疫霉的品种(系)为材料,鉴定其对大豆上6种常见病原镰孢菌的强毒力菌株的抗性。[结果]有19个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均表现高抗,抗5个及5个以上大豆疫霉菌株的品种(系)达167个,占比66.5%。供试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s1、Ps3、Ps5和PsMC1的抗性资源最为丰富,对菌株Ps4和USAR2的抗性资源次之,对菌株Ps41-1和PsJS2的抗性资源较少。供试的21个高抗大豆疫霉的品种(系)分别可抗2~4种镰孢菌,其中对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Fs-1菌株、黄色镰孢菌(F. culmorum)Fc-4菌株和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Fg-1菌株的抗性资源较丰富,对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Fo-2菌株和木贼镰孢菌(F. equseti)Fe-9菌株的抗性资源较少,未筛选到对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Fp-2菌株具有抗性的品种(系),徐1017-1、皖宿218、郑1905和徐1726等品种(系)对大豆疫霉和镰孢菌的综合抗性较好。[结论] 供试大豆虽然对大豆疫霉8个致病型和6种镰孢菌的抗性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存在较为丰富的抗性资源可供挖掘。本研究筛选出的既抗大豆疫霉又抗镰孢菌的大豆品种(系),可作为生产上防控疫霉根腐病和镰孢根腐病的抗病品种以及抗病育种资源加以利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英鹏  张淑珍  于康富  徐鹏飞  Vaino Poysa  邱丽娟  David A·Lightfoot  李文滨  
本研究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606对SSR引物和1对SCAR引物对Conrad(耐病性品种)×OX760-6-1(高度感病品系)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2:7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127个F2:7重组自交系被分别用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3个和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1个混合菌株进行接种鉴定并且统计病害损失率.通过回归计算QTL存在的阙值为27.14(1000atP<0.05),利用WinQTLCart2.0共检测到3个QTL(QGP1-3).QGP1(在Satt509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F上.QGP1能够分别解释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鸡西、建三江和双鸭山的菌株所造成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艳丽  刘海龙  李春杰  潘凤娟  李淑娴  刘新晶  
为明确2株生防细菌的分类地位,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了大豆根腐病的2株生防细菌。结果表明,菌株B021a与塔式弧菌相似度值为0.634,可能性是86%,遗传距离为4.00。菌株B04b与海藻巴斯德菌相似度值为0.610,可能性是75%,遗传距离为2.77。综合形态学和Biolog鉴定结果,认为菌株B021a是塔式弧菌,菌株B04b是海藻巴斯德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志珍  李金岭  陈太春  马志远  段军娜  安德荣  
【目的】从多年耕作的番茄大棚土壤中筛选对番茄疫霉根腐病有较强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方法】随机采集多年耕作的番茄大棚土壤样品30份,采用平板稀释法从中分离细菌,以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烟草黑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稻瘟病菌为靶标菌筛选拮抗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鉴定。检测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液对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菌丝形态的影响及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盆栽防效。用饱和度分别为10%,20%,25%,30%,35%,40%,50%,60%,70%,80%,90%和100%硫酸铵对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液进行沉淀,测定不同饱和度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曹继芬  李向东  裴卫华  赵志坚  
准确鉴定辣椒的抗性水平对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云南的辣椒疫霉优势生理小种菌株,通过游动孢子悬浮液灌根接种法,对不同辣椒品种在苗期不同生长阶段的抗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0~25℃条件下,苗龄20 d(子叶期)、40 d(3~4叶期)、60 d(5~6叶期)以及90 d(现蕾初期)的辣椒抗性、中抗以及感病品种对辣椒疫霉的抗病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不同苗龄生长阶段的抗病性水平由强至弱为90 d>60 d>40 d>20 d,表明抗病、中抗及感病辣椒品种的抗性水平与苗龄呈正相关。在辣椒苗龄60 d(5~6叶)时灌根接种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不同品种的抗性水平。本研究明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苗龙   杨蕾   许竞好   李娜   王飞宇   邱丽娟   王晓波  
【目的】以具有拟茎点种腐病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为试材,建立准确快速的大豆芽期室内病害鉴定体系,并基于170份自然群体大豆筛选出高抗病性品种,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快速高通量鉴定和抗性品种培育提供方法及材料基础。【方法】选取已报道拟茎点种腐病抗性品种齐黄34、感病品种Williams,以及中作09-560、z13-631-2、ZDD26268、辰溪青皮豆1和通县黄豆,挑选各品种大小均一、种皮完好的种子,经过消毒后于黑暗中发芽,在不同萌发时长后分别接种拟茎点种腐病病原菌24、48、72和96 h,统计不同侵染时长下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与种子腐烂率,确定评价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最适鉴定时期。随后,以该时期的种子表层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评价指标,对自然群体170份不同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并划分5个抗病等级,筛选出高抗病性品种。【结果】以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评价指标,发现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在萌发96 h后接种拟茎点种腐病病原菌表现出最为明显的表型差异;进一步比较侵染24、48、72和96 h后的发病情况,发现侵染72 h后的不同品种之间抗病差异最为明显,因此,确定萌发96 h后的芽期大豆侵染72 h为评价不同品种拟茎点种腐病抗性水平的最适时期,随后对170份大豆自然品种进行拟茎点种腐病抗性鉴定,并划为高抗、中抗、中感、感病、高感5个抗病等级,其中Ⅰ级(高抗)品种30个、Ⅱ级(中抗)品种51个、Ⅲ级(中感)品种71个、Ⅳ级(感病)品种4个、Ⅴ级(高感)品种14个,表明大豆种质资源对拟茎点种腐病抗性存在广泛变异。【结论】以萌发96 h后的芽期大豆侵染病原菌72 h作为最佳鉴定时期、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拟茎点种腐病的评价指标,该鉴定体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为不同品种室内快速高通量鉴定提供有效方法,进一步筛选出30个高抗种质可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