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57)
2023(12805)
2022(10685)
2021(9720)
2020(8338)
2019(19625)
2018(18989)
2017(36263)
2016(19451)
2015(22393)
2014(22322)
2013(22695)
2012(21857)
2011(20270)
2010(20419)
2009(19276)
2008(19326)
2007(17321)
2006(15688)
2005(14690)
作者
(60629)
(50716)
(50697)
(48641)
(32533)
(24493)
(23043)
(19861)
(19459)
(18244)
(17812)
(16858)
(16446)
(16435)
(16303)
(15934)
(15102)
(14865)
(14734)
(14676)
(12897)
(12709)
(12595)
(11771)
(11656)
(11446)
(11275)
(10968)
(10371)
(10119)
学科
(106545)
经济(106448)
管理(51286)
(47436)
方法(41230)
(36962)
企业(36962)
数学(36584)
数学方法(36259)
中国(28255)
(24275)
地方(22621)
(21827)
(21220)
业经(18929)
(18829)
贸易(18817)
(18265)
(18117)
农业(15944)
(15055)
金融(15051)
(14870)
银行(14826)
地方经济(14661)
(14341)
(13916)
环境(13744)
(13088)
理论(12151)
机构
大学(303505)
学院(297565)
(139378)
经济(136843)
研究(115919)
管理(106721)
理学(90530)
理学院(89404)
中国(88157)
管理学(87868)
管理学院(87302)
科学(68412)
(66184)
(61927)
(60855)
研究所(55069)
(54492)
中心(50632)
财经(48799)
(45549)
经济学(45471)
(44342)
业大(43812)
农业(43019)
北京(42889)
(40743)
经济学院(40717)
(39167)
师范(38749)
财经大学(36083)
基金
项目(189288)
科学(148412)
基金(139542)
研究(135312)
(123694)
国家(122740)
科学基金(102469)
社会(88602)
社会科(83977)
社会科学(83950)
基金项目(71895)
(70257)
自然(64652)
自然科(63168)
自然科学(63141)
自然科学基金(62053)
教育(61493)
(60773)
资助(59170)
编号(51712)
重点(43884)
成果(43871)
(43688)
(42380)
国家社会(38242)
(38055)
教育部(37251)
课题(37241)
中国(36562)
科研(36460)
期刊
(159714)
经济(159714)
研究(97448)
中国(62171)
学报(50860)
(49391)
(47432)
科学(46227)
管理(40805)
大学(38038)
学学(35720)
农业(32950)
(29556)
金融(29556)
教育(28576)
经济研究(27409)
财经(26081)
技术(24900)
(22678)
问题(21520)
业经(21467)
(19838)
(18862)
国际(17781)
世界(17768)
技术经济(16886)
统计(16108)
(14305)
(13537)
经济问题(13427)
共检索到469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短周期波动解释不了,长期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增长后的大调整时期。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后发优势;中国改革尚未完成,还有制度创新的空间。现在所要进行的经济大调整,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调整,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大调整,而是具有“预”调整的性质和特点。与其倾全力确保8%的增长目标,不如顺应潮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经济大调整上,作出一篇预调整的好文章。这样,中国经济还会出现至少10年的快速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于泽   刘元春   刘晓光   闫衍  
2022年是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抵御超预期冲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相关产业持续向好以及贸易顺差保持高位,为宏观经济企稳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范围暴发、俄乌冲突扰动世界能源市场、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消费不足、信心减弱使得经济只实现了弱企稳,负向产出缺口持续,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红利窗口期,“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期,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发展动力结构性加速调整期,新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落地期。一方面,“三重压力”,尤其是需求收缩问题在2023年将有所延续;另一方面,在疫情因素减弱、消费活力逐步恢复和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将得以全面修复,实现整体向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进一步稳定消费并构建与新发展格局激励相容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仍面临许多挑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小广  
如何看待2000以来的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在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拐点论”,认为2000年是上轮周期与下一轮周期的拐点,由此经济将进入到新的一轮快速增长轨道。这种观点有两层政策含义:一层政策含义就是前期连续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与经济增长内在回升的要求已经重叠,经济已重新回到了自发性快速增长状态,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淡出”,或从2001起要逐步“淡出”;另一层政策含义是,由于新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赵承  
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那么,这次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传递了哪些新信息?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迎秋  
在我们昂首跨入 2 1世纪之际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 ,需要我们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计。在此 ,本刊特邀请 5位中青年经济学家 ,以笔谈的方式 ,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和变化谈点看法 ,以飨读者。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秀波  
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状态,中国经济前景堪忧。"保增长"成为宏调新目标,财政政策从"稳健"改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改为"适度宽松"。本次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具有"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特点,在吸取1998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举措,并进行合理创新。本次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很强的可行性,政策效果值得期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天勇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思路的调整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宏观经济管理,不论在任何国家里,它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高水平的经济增长、较为充分的就业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考虑经济开放,还有国际收支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各种宏观经济理论都试图揭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过低、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元春  
中国的宏观经济依然处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均衡的健康轨迹,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增长的性质和方式决定了目前的强劲增长势头可以延续,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演变成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在非均衡增长战略之下,经济高速增长和金融深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带动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也使得财富结构迅速调整。财富的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使资本市场和不动产市场的价格自我强化机制开始显现,中国宏观经济在金融层面与实体层面的分离加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楷弛  
本文以剑桥增长公式和收入支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货币量值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讨论企业行为模式和货币银行体系的融资约束如何决定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论证了在需求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中,宏观变量可能存在数个不同的稳定增长状态,其中一些是"刀锋增长路径",另一些则是经济长期收敛的对象,当前的投资资产比决定未来趋向于其中哪一个,而利息率、储蓄率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可以改变这些稳定增长状态。最后本文根据以上分析给出了本模型的政策含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袁志刚  高虹  
以经济主体的跨期最优化和市场一般均衡为基础,"微观化"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趋势。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下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统一,该方法为宏观经济变量在稳态周围的周期性波动提供了解释。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的风险挑战了主流宏观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宏观经济学理论范式在危机前后发生改变。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并不适用于DSGE的分析框架,更多地应该从制度层面和结构层面对宏观经济短期波动特征和长期增长趋势进行研究。随着经济逐步趋近一般均衡状态,中国的宏观经济研究应构建统一的框架以解释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周期性波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  
中国第一次真正的商业周期应始于 1999年, 2001年中国经济在复苏中将面临滞胀的阴影。 因为复苏中改 革与结构调整不足,并存在影响经济波动的若干不确定因素。 因此,中国经济的真正出路就是从供给方入手,坚决推进市场取 向的改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郑超愚  
2017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已经结束了2002-2016年间的完整波谷—波谷经济周期。2018年,中国经济应该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反周期需求管理的扩张操作,进一步促进经济复苏而实现总体经济景气的正常化,努力回复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重新启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赶超进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利锋  
文章考虑了我国非正规就业普遍存在的现实,构建包含非正规就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研究发现,不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就长期效应而言,以降低正规部门雇佣成本为内容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以降低正规部门议价能力为内容的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均有助于产出的增加以及就业的正规化(即长期收益);(2)就短期效应而言,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在短期中引起产出的显著下降和失业的显著上升(即短期疼痛),而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则并未引起失业的增加。进一步,文章发现货币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就基准政策看,旨在降低雇佣成本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具有显著的"以短期疼痛换取长期收益"的特征;在Evans规则下,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这一特征则不复存在。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改革方式,Evans规则均可以作为配套性货币政策;并且就改革的效果而言,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可能更为可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利锋  
文章考虑了我国非正规就业普遍存在的现实,构建包含非正规就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研究发现,不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就长期效应而言,以降低正规部门雇佣成本为内容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以降低正规部门议价能力为内容的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均有助于产出的增加以及就业的正规化(即长期收益);(2)就短期效应而言,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在短期中引起产出的显著下降和失业的显著上升(即短期疼痛),而第二种劳动力市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柳欣  
本文提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其要点是把表明市场经济关系的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利润率作为收入一支出模型的基础。由于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由上一期的资本存量价值和投资所决定的.从而是一种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同时均衡。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来自于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而利息率则同时调节投资、资本存量价值和货币供求。由此可以把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或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资产负债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金融体系的内生的货币供给。以此理论,简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