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3)
2023(6932)
2022(5970)
2021(5679)
2020(4980)
2019(11485)
2018(11518)
2017(22937)
2016(12459)
2015(13857)
2014(14038)
2013(13677)
2012(12271)
2011(10832)
2010(11081)
2009(10017)
2008(10081)
2007(8988)
2006(7621)
2005(6856)
作者
(36041)
(29839)
(29716)
(28390)
(18944)
(14375)
(13551)
(11743)
(11158)
(10929)
(10181)
(10142)
(9616)
(9598)
(9304)
(9090)
(8828)
(8794)
(8752)
(8466)
(7387)
(7362)
(7345)
(6824)
(6821)
(6764)
(6543)
(6450)
(6082)
(5856)
学科
(51896)
经济(51846)
(35399)
管理(34792)
方法(29833)
(28821)
企业(28821)
数学(27084)
数学方法(26493)
中国(13400)
(12514)
(11662)
(10975)
理论(10036)
业经(9762)
农业(8691)
(8478)
(8440)
贸易(8437)
(8187)
技术(7980)
(7879)
财务(7839)
财务管理(7821)
地方(7472)
企业财务(7432)
(7285)
银行(7271)
(6875)
(6809)
机构
学院(174967)
大学(174303)
(69323)
管理(67937)
经济(67845)
理学(59590)
理学院(58897)
管理学(57302)
管理学院(57001)
研究(56290)
中国(41912)
(36669)
科学(36446)
(30876)
(29102)
(28471)
业大(26943)
研究所(26710)
中心(25447)
财经(25430)
(25421)
(23188)
北京(22966)
农业(22539)
(22260)
师范(21977)
经济学(21407)
(20658)
(20379)
技术(19661)
基金
项目(120100)
科学(94924)
基金(88144)
研究(83133)
(77961)
国家(77354)
科学基金(66758)
社会(52757)
社会科(50137)
社会科学(50128)
(46985)
基金项目(45688)
自然(45511)
自然科(44610)
自然科学(44599)
自然科学基金(43800)
教育(40432)
(39946)
资助(38563)
编号(32529)
重点(27143)
(26463)
成果(25645)
(24764)
(24135)
科研(23353)
创新(23115)
课题(23000)
教育部(22790)
计划(22601)
期刊
(70582)
经济(70582)
研究(45884)
中国(35404)
学报(29214)
科学(27045)
管理(26197)
(24899)
(24422)
大学(22136)
学学(21131)
教育(19689)
技术(18276)
农业(16947)
(13220)
金融(13220)
财经(12777)
经济研究(11978)
统计(11964)
业经(11266)
(11008)
(10840)
决策(9713)
(9578)
技术经济(9484)
问题(8662)
(8565)
科技(8101)
商业(7925)
业大(7650)
共检索到248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传文  李晴  芮明杰  吕洁  
本文研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异质性技能劳动力变化的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显示: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促使它加快对传统物质资本以及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并与高技能劳动力形成互补关系,增加对其需求。利用21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2015年的经验数据分析证实了上述推论:即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增加10%,则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将下降0.64%。而高等、中等技能劳动力需求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将分别提高0.26%、0.38%。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不同类型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工业机器人应用负面冲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郑丽琳  刘东升  
机器人技术的兴起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2008—2019年22个经济体分行业数据,探究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互补效应,以经济水平、人口特征的分组回归均支持这一结论;分行业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程度是决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影响效应的关键因素,机器人使用程度低的经济体中互补效应占主导,机器人使用程度高的经济体中替代效应占主导。此外,机器人应用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正向挤出效应和逆向虹吸效应;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还会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传导效应对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的劳动力就业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为在“稳就业”背景下合理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君凯   张世伟  
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经济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本文通过扩展劳动力市场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存量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并未将劳动力挤出到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的积极创造效应相较于消极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其中,中等受教育程度、中青年和农业户口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更为敏感;在信息化程度较高、户籍管制程度较低以及劳动保障程度较高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留人”效果较明显。为此,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保障,放松户籍管制,这将有助于平稳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促进“稳就业”“保就业”目标的实现。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覃家琦   谢雁翔   金振   刘洋  
工业机器人应用被视为推动工业智能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构建“巴蒂克工具变量”计算相对外生的企业机器人渗透率,考察了2011~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粘性,且影响在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保护较弱的地区,及低学历员工占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具有良好发展需求的企业更显著。降低用工粘性与员工薪酬粘性是其作用机制,且主要表现为对于低学历、低技能员工的影响。机器人应用与数字化转型具有协同作用,且主要以技术溢出的形式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产生影响,中间品市场等非技术溢出渠道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器人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抑制效应有助于改善经营绩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智能制造政策推广和企业成本管理决策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立彬   王法严   赵妍   杨洁  
文章以2009—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报告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降低劳动技术替代水平,进而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与人均薪酬粘性相比,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员工数量粘性,尤其是低技能员工数量粘性的降低作用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降低作用在技术水平低、所处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以及劳动力保护程度低的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弱化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与未来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水平。研究结论有助于合理评估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微观价值创造效应,为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何江  闫淑敏  朱黎黎  邹昀瑾  
将机器视作与人工并肩协作互动的新型劳动力形态,以1999-2020年期间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探究了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劳动力与工业机器人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呈现一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其同步双向互动效应现阶段仍较弱,且第二产业劳动力、三大产业总体劳动力均与工业机器人呈现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人工对工业机器人的影响强于机器对劳动力的反向影响,表明现阶段机器对劳动力的依赖和互动作用力要强于人工对工业机器人的反作用力,且人工对工业机器人主要呈现为补偿或创造效应,而机器对劳动力主要体现为替代效应;(3)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的影响要先发于劳动力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影响,这两种效应较长期来看均体现为正向影响且呈人机混合劳动力协作共生、同步增长态势;(4)短期内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人员总数的影响要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且工业机器人应用短期内综合受到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共同影响,而长期来看其主要受到第二产业劳动力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高良   施诺   刘晓丰  
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在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各界对于其经济后果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的人工替代和就业创造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现状,探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微观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劳动力的依赖,企业在业绩下降时裁撤了更多低教育水平冗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减少员工数量而非降低员工薪酬待遇的方式调整劳动力成本。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劳动力成本粘性的降低作用在劳动力被替代可行性较高、劳动力调整成本较低、民营企业、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以及客户集中度较低时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机器人换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直接证据,也为如何规避“机器人换人”的潜在风险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媛媛  张竞  周亚虹  
本文使用2005—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各行业运行量的数据,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减少了地区外来劳动力的迁入率,这一负向影响主要来自低技能劳动者。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与其应用规模和劳动力的迁移成本有关;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看,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和户籍制度松绑的双重作用主要影响高技能外来劳动力的迁入。最后,在区域劳动力市场内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地区总就业率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旭光  左马华青  
本文分析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各省份工业机器人投入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其存在的异质性进行探讨,考察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以及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效应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式替代效应;劳动力供给短缺会倒逼工业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促使其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来弥补劳动力供给短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结构上看,各地区劳动力供给变化与工业机器人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迥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工业机器人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明显,而东北和西部地区提升效果不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沈建法  
90年代以来 ,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本地下岗待业劳动力日见增多 ,与此同时又有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劳动力涌入就业 ,本地劳动力下岗待业与外来劳动力“上岗”就业同时并存发展 ,构成了上海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主要从上海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展及分层特征、上海本地劳动力的供给规模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外来劳动力的基本属性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的补缺、替代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春燕  
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两个就业群体。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劳动力开始出现下岗失业等现象,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吗?实证研究发现,行业间城乡劳动力的关系是有差异的,他们之间或是互补,或是替代。其中农林牧渔,批发和零售业,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即农村劳动力的进入会使得这些行业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量下降。为使得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程持续、和谐地推进,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在这一进程中利益受损的城镇劳动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丽丽  李谷成  周晓时  
论文采用1991~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投入与价格数据,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影子替代弹性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要素需求与替代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粮食生产的要素需求正处在理性的价格调节区间,要素价格仍然是调节要素需求的经济杠杆;与劳动力和化肥相比,机械投入对价格变化更为敏感,更容易受自身价格变化的冲击。(2)农业机械与劳动力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且替代关系越来越强。这说明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情形下,利用机械替代劳动可以大幅减少农业劳动投入,特别是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3)化肥与劳动也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但替代关系稳...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本文在对城镇劳动力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农民工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替代性,并运用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工不会对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产生替代关系,相反,从动态看,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农民工还会促进其就业。农民工对二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规模效应。至于总效应,则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规模效应,则总效应为负值,二类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减少;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则总效应为正值,二类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增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邸俊鹏  鲍俊杰  惠浩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厘清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8年省级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数据,匹配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通过联列方程识别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和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了高、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却显著降低了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表现为就业“极化”效应;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升级”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进一步理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保持就业稳定的政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晟明  王林辉  董直庆  
工业机器人应用诱致生产环境复杂化且易偏向于技能劳动,但现有文献并未重视在不同情境中这种偏向是否会扩大不同性质劳动的收入分配差距。基于此,采用中国2006—2018年工业行业数据,以工业机器人密度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检验中国情境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技能溢价的真实影响,并分类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诱发技能溢价的生产率效应、劳动岗位更替效应和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正扩大劳动技能溢价,这可归结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更易于提高技能劳动生产率,并通过非技能岗位替代和技能岗位创造的非对称方式扩大劳动技能溢价,而且在资本密集型、高垄断程度和低劳动保护程度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技能溢价效应更显著。同期,工业机器人应用不仅会扩大本行业劳动技能溢价,还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诱发关联行业技能溢价,行业间技术关联性越强则溢出效应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