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37)
2023(15924)
2022(13612)
2021(12703)
2020(10805)
2019(24820)
2018(24747)
2017(47457)
2016(25659)
2015(29291)
2014(29490)
2013(29177)
2012(27016)
2011(24585)
2010(25142)
2009(23534)
2008(22990)
2007(20913)
2006(18659)
2005(16681)
作者
(75379)
(63563)
(63168)
(60258)
(40066)
(30558)
(28772)
(24944)
(23930)
(22673)
(21776)
(21380)
(20126)
(20124)
(19618)
(19614)
(18909)
(18417)
(18259)
(18228)
(15957)
(15682)
(15497)
(14765)
(14389)
(14274)
(13981)
(13915)
(12957)
(12674)
学科
(127727)
经济(127544)
(73517)
管理(68879)
(52745)
企业(52745)
方法(51918)
(51916)
数学(45177)
数学方法(44449)
农业(34403)
业经(29882)
中国(29370)
地方(27575)
(26232)
(25346)
(22039)
(18869)
贸易(18857)
理论(18292)
(18248)
(17485)
(16755)
银行(16722)
(16327)
环境(15988)
(15948)
(15812)
金融(15808)
(15529)
机构
学院(376042)
大学(371511)
(160637)
经济(157312)
管理(144597)
研究(126684)
理学(124177)
理学院(122851)
管理学(120463)
管理学院(119779)
中国(98001)
(77983)
科学(77703)
(75836)
(70668)
(64559)
中心(60371)
业大(59903)
(58842)
研究所(58392)
农业(57983)
财经(55812)
(50451)
北京(49022)
(48706)
经济学(48665)
师范(48272)
(45809)
(44949)
经济学院(43553)
基金
项目(246673)
科学(193874)
研究(179813)
基金(178253)
(155296)
国家(153950)
科学基金(132082)
社会(115161)
社会科(108204)
社会科学(108171)
(97982)
基金项目(93840)
自然(85153)
自然科(83130)
自然科学(83108)
教育(82508)
自然科学基金(81624)
(80961)
资助(73865)
编号(73767)
成果(59199)
重点(55501)
(54303)
(54097)
课题(50633)
(50335)
科研(47476)
国家社会(47060)
创新(47047)
教育部(46314)
期刊
(186879)
经济(186879)
研究(108515)
(75581)
中国(74685)
学报(59001)
科学(55512)
(55342)
管理(50892)
农业(50765)
大学(46003)
学学(43695)
教育(36854)
(36168)
金融(36168)
技术(35027)
业经(34406)
经济研究(28240)
财经(27933)
问题(25301)
(25057)
(24070)
统计(20976)
技术经济(20391)
(19959)
世界(18843)
(18550)
经济问题(17287)
资源(17202)
决策(17141)
共检索到567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德福  桂华  
基于一起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大规模农地流转分别在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农民生活与乡村治理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效果看,在从事粮食种植的条件下,大规模雇工经营不如中等规模的家庭经营效益高;土地流转将更多农民推向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农民家庭经济生活方式。从社会效果看,它切断了自发流转形成的农户循环,消解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农村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勤  周静  
村庄成员权与农地承包权的初始契合随村庄成员数量和农地政策变动而错位。两权错位中村庄成员分化,导致集体权属虚化、治理资源匮乏、社区认同消解、道义观念分化等共同体瓦解的社会后果。在稳定农地承包权基础上,现行农地制度需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生活共同体的再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菊华  刘轶锋  王苏苏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中国社会形成了巨大冲击。文章利用宏微观数据,系统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社区治理和家庭福祉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持续近40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文化形态和公共政策都发生了诸多改变;社区服务供给和社区治理的复杂性也日渐提高;家庭养老资源日益萎缩,护理员面临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照护活动给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负向溢出效应。尽管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改变,但应乐观、科学辨证地审视这一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为老服务体制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真正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赵子夜  
经济合作契约的签订大多以盈余信息为依据,盈余管理则通过改变盈余信息影响契约的运作,进而产生经济后果,包括引起契约合作方的利益冲突。在应计制会计下盈余管理不可肃清,对其治理应基于会计契约观及借鉴冲突管理的思路,从利益相关方对盈余信息的相互依赖性入手,优化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也就是通过营造上市公司以真实业绩为支撑的共利氛围,激发盈余管理维护契约稳定性以及传递内部信息的功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园园  
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催生出一批以耕种从亲朋好友间低价流转的地为生的在村新中农。夫妻俩以劳动力最大限度为界,通过经营适度规模的土地获得体面的村庄生活(新中农)。与此同时,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的背景下,这批在村种地农民变成村庄的中坚力量,成为村庄治理中的主体。然而,以政府主导、为吸引资本下乡所进行的土地流转正在摧毁这批中坚力量,还让外出务工村民长期处于失地状态。文章认为,农业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业耕种条件,并守住耕地,保护好进城失败农民的最后退路,而非支持资本下乡打败新中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丽媛  万江红  
现阶段大量农地转入户未能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实现地块的连片集中。本文从地块规模门槛视角将农地特征划分为绝对连片、适度连片和分散化三种类型,并利用湖北省农地转入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的农地连片情况,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各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不同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在三种农地连片水平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农地连片集中有助于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且适度连片的效果优于绝对连片。现行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下,将最小地块规模增大到5~8亩有利于水稻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综合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小农户均可通过增大地块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且大规模农户无需追求地块的绝对连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秋菊  
关于征地拆迁,法律关系主体是作为征地拆迁方的国家和作为被征地拆迁方的土地相关权利人,二者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征地拆迁中常涉及三类主体:农户、开发商和政府,由于开发商介入征地,征地拆迁中的补偿标准逐渐由政府规定标准转变为农户与开发商的协商标准。通过对开发商介入的征地拆迁模式的发生机制和实践后果展开分析,发现该模式训练了农民的谈判能力,被征地拆迁的农民正在成为土地增值收益的分享者,而调整措施的缺失将会导致这部分群体转化为土地食利者阶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先红  
返乡农民工从经济、社会、精神和治理等四个层面对村庄社会产生剧烈的影响和冲击。他们正在挣脱村庄社会的束缚,以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引领村庄,形成"在地市民化"的局面,最终致使村落共同体走向瓦解。"在地市民化"意味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市民趋同。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状态,是没有城市化的市民化。返乡农民工的"在地市民化"状态,呼唤国家和社会各界从生产生活条件、福利保障待遇、思想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流辉  
在沪郊的农村,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稳定性非农就业的实现,使农地原初具有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承载功能逐步剥离,呈现出"去保障化"的趋势。但在现有的农地制度安排下,农户的承包权已经物权化,各级政府的惠农补贴和畸形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虚高地租,强化了农地的收益效应。在这一情势下,"去保障化"的农地转而成为满足农民"多多益善"心理的福利,农地福利化倾向凸显。本文以沪郊埭村为个案,对农地福利化的实践机制进行分析,并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社会经济后果,最后提出破解农地福利化困境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下一步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建武  刘光辉  明娟  
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实施农地流转的关键。但农地流转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土地集中能否带来规模效益以及规模效益能否持续下去、土地集中后无地农民能否得到非农就业机会以及非农收入增长是否持续稳定都成为影响和制约土地持续规模经营的潜在威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褚明浩  孙敏  
不同于税费时期的"老村级债务","新村级债务"是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公共财政资源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向农村输送的背景下产生的村级债务,项目制是新村级债务产生的基础。新村级债务具有普遍性、差异性、私人性、隐蔽性等特点。村庄发展导向、村干部经营项目是村级债务产生的内在原因,项目的资金配套制度和地方政府的自利逻辑是村级债务形成的外因。新村级债务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造成了村级权力固化、村庄主体性丧失、乡村关系扭曲以及村庄间分化加剧等严重后果。随着新村级债务的不断膨胀,容易造成新的债务危机,应当高度警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动,30年过去了,他们中有许多早已经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但制度对他们的身份认可却严重滞后。目前农民工存在着被看做农民、被看做工人、被看做非工非农等多种身份标签,身份压力由此产生,并酿成多种社会不良后果。中国现有农民工社会制度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工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农民工有关,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受到农民工问题的制约,因而围绕农民工的相关制度改革宜早不宜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伟  
本文运用田野调研数据,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中的农民期限认知行为。研究发现:农民流转期限认知行为是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关联关系、流转期望以及地域特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在农地流转中应考虑不同群体对于农地流转的诉求,并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发挥乡村干部和乡镇政府的作用,对农地流转不宜期望过高,且应注意地域特征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开放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于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减弱,“资源无谓”的特征则逐渐凸显,由此导致耕地撂荒的加剧。本文从农户承包地规模的角度分析农地撂荒的发生机理,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2017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意义上,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撂荒的概率相对越低。(2)加入承包地面积的平方项后发现,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承包地面积的增大,农地撂荒的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3)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自己耕种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呈现“倒U”型关系。在不耕种的农户中,农地流转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之间同样呈现“倒U”型关系。(4)机制检验表明,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的“U”型关系,主要是由开放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引起的。因此,小农更可能是进行小规模经营而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