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0)
2023(2049)
2022(1780)
2021(1636)
2020(1387)
2019(3108)
2018(3009)
2017(5266)
2016(3218)
2015(3682)
2014(3426)
2013(3572)
2012(3476)
2011(3307)
2010(3297)
2009(3049)
2008(2973)
2007(2773)
2006(2525)
2005(2369)
作者
(14047)
(11625)
(11623)
(10815)
(7645)
(5877)
(5211)
(4640)
(4637)
(4274)
(4147)
(4057)
(4019)
(4003)
(3862)
(3807)
(3713)
(3578)
(3560)
(3528)
(3281)
(3182)
(2969)
(2742)
(2730)
(2712)
(2710)
(2632)
(2546)
(2521)
学科
(9986)
经济(9967)
管理(6506)
(6156)
(5995)
(4828)
企业(4828)
方法(4434)
数学(3739)
数学方法(3673)
中国(2921)
(2672)
(2628)
(2541)
及其(2410)
(2401)
(2340)
水产(2197)
虫害(2134)
业经(1995)
病虫(1968)
病虫害(1968)
(1861)
贸易(1860)
(1828)
(1809)
生物(1786)
农业(1781)
动物(1758)
理论(1728)
机构
大学(50669)
学院(48739)
研究(24827)
(21182)
科学(19954)
农业(17471)
中国(16418)
(15795)
(15138)
研究所(14768)
经济(14684)
业大(14023)
(12264)
管理(12235)
(11039)
农业大学(11022)
(10629)
理学(10350)
实验(10258)
(10200)
中心(10149)
理学院(10083)
实验室(9915)
管理学(9650)
管理学院(9603)
重点(9419)
(8803)
科学院(8789)
(8616)
技术(8028)
基金
项目(36134)
(26251)
国家(26060)
科学(26003)
基金(25464)
科学基金(19700)
研究(18099)
自然(16308)
自然科(15917)
自然科学(15897)
自然科学基金(15635)
(15075)
(13766)
基金项目(12935)
资助(11516)
计划(10826)
科技(10649)
社会(9325)
重点(9192)
社会科(8678)
社会科学(8673)
(8489)
专项(8319)
教育(8297)
(8096)
(8016)
科研(7869)
(7421)
(7102)
创新(7092)
期刊
学报(20521)
(19504)
(17257)
经济(17257)
科学(14530)
大学(13631)
农业(13320)
学学(13228)
中国(13081)
研究(12776)
业大(7118)
(7038)
农业大学(6331)
管理(5565)
(4852)
(4655)
教育(4288)
中国农业(4178)
自然(3994)
林业(3763)
自然科(3726)
自然科学(3726)
(3554)
金融(3554)
科技(3281)
经济研究(3024)
农林(3018)
(3018)
技术(2857)
水产(2842)
共检索到77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杰  刘耀宽  白露  陈四清  阎永伟  莫照兰  
2017年夏季,江苏省连云港市某养殖场大菱鲆出现大规模死亡,发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解剖可见脾脏、肾脏出现白色散在结节,从发病鱼的内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SM-Myco001。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SM-Myco001可以引起大菱鲆内脏结节症状并造成鱼类死亡,且在高养殖水温(22℃)条件下发病更为剧烈。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SM-Myco001属于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大菱鲆感染海分枝杆菌的病例,可为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罗璋  张振国  郝爽  白晓慧  贾文平  高谦  冯守明  
2017年8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病害,累计死亡率约为25%,患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患病鱼肾脏、脾脏、肝脏和肠道存在大量圆形结节,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病变明显,肾小管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脾脏中存在大量的坏死细胞。此外,在脾脏和肾脏组织中发现大量的抗酸杆菌。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大菱鲆肾脏组织分离到优势菌株myco-10,利用该菌株注射攻毒能导致健康大菱鲆66.7%的死亡率,且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采用16S 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试对菌株myco-10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myco-10的16S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与分枝杆菌属细菌(Mycobacteriumspp.)相似度最高,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marinum)和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ulcerans)聚为一簇,生理生化反应与海分枝杆菌一致。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myco-10鉴定为海分枝杆菌。这是中国首例分枝杆菌引起大菱鲆病害的报道,可为大菱鲆内脏结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春  李凯彬  王庆  常藕琴  梁慧丽  王芳  潘德博  石存斌  吴淑勤  
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系统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舒伯特气单胞菌。采用16S rRNA基因、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对分离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7%;分离菌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舒伯特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鸿鹄  袁娜  傅超英  贺洁  罗华明  鲍佳伟  钱冬  
2017年4月,浙江台州某海水养殖公司跑道式养殖池黑棘鲷大量发病,病鱼活力下降、食欲减退、体表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且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结节,同时伴随大量腹水。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从典型结节病濒死黑棘鲷器官分离到革兰阴性短杆菌。分离病原菌AS15对健康黑棘鲷的致病力结果显示,AS15腹腔注射可使健康黑棘鲷发病死亡,死亡黑棘鲷可出现自然发病症状,在(24±1)°C的条件下,(25±2) g黑棘鲷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6.5×10~4 CFU/尾。经API 20E鉴定,分离菌株AS15生理生化特性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典型菌ATCC15947相似度为86.2%,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的相似度为82.8%;AS15的16S rDNA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达99%,gyrB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8%;16S rDNA进化树显示,AS15与ETT883、LADL05-105聚为一簇,gyrB进化树与LADL05-105、NCIM2056聚为一簇;采用4种爱德华氏菌属种特异性引物对AS15进行PCR分析,结果显示,AS15可扩增出类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表明AS15属类杀鱼爱德华氏菌成员。分析了AS15的菌毛基因、sodB等毒力基因,发现AS15具有fimA、fimB、fimC、fimD等4种菌毛基因和sodB、citC、esrB、mukF、katB等毒力基因。本实验首次从黑棘鲷上检出致病性类杀鱼爱德华氏菌,该菌对黑棘鲷的发病机制和毒力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国良  袁思平  金珊  
一株分离自浙江台州、舟山海水网箱养殖患结节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该菌株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酪素、黄嘌呤、酪氨酸、淀粉和明胶,能以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结果认为,该菌株为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晟毓  魏文燕  刘韬  杨倩  谢恒  何琦瑶  汪开毓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付岗  刘威  蒋妮  刘丽辉  林伟  
关键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盛建立  张威  彭瀚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晓菲  林镇金  刘盛荣  吴小蝶  季红  叶祖云  
从福建省福鼎市田间患软腐病的槟榔芋球茎分离到菌株141108,经Koch′s法则验证及形态观察和分子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药物敏感性和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菌株141108为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其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相似度达99%;菌落为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有臭味,革兰氏阴性杆状,有鞭毛,兼性好氧.该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在pH为5.0~10.0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0;在温度为4~45℃时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二龙  汪开毓  陈德芳  王均  贺扬  刘韬  
从患内脏结节病的四川眉山地区养殖乌鳢腹水和肝、脾、肾组织中分离并纯化培养、筛选出1株致病菌,经形态结构、染色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 RNA基因和特异性序列的PCR检测进行菌株的鉴定,并进行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发现,该分离株具有与诺卡氏菌Nocardia较一致的形态特征和相似的生化特性.16Sr RNA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与诺卡氏菌Nocardiaseriolae的16S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诺卡氏菌的特异性引物N5F1/N5R1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该菌为诺卡氏菌;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伟妮  周丽  邢婧  战文斌  
从患腹水症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腹水分离到1株优势细菌SR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具有致病性。经API ID32E系统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并测定了其16S rRNA基因序列和热激蛋白HSP60(Heatshock protein,HSP)基因序列。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结果表明,菌株SR1与溶藻弧菌(AY967727)亲缘关系最近,然而置信度较低,仅有27%,不能有效地鉴定到种。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AF230931)同源性最高,为99.2%。系统发育树表明SR1确与溶藻弧菌(AF...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金珊  王国良  赵青松  陈惠群  陈寅儿  
2002年5月从患细菌性类结节病的濒死鲈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02517 1,经人工感染试验及API20E系统鉴定,认为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患病鱼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糖、蛋白质、尿素、胆固醇等显著下降,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酶类活性增强,说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鲈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4种化学疗剂及地榆、乌梅、木瓜、五味子等4种中草药对该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莉  杨双昱  麻文建  周建华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保坤  余俊红  李筠  纪伟尚  徐怀恕  
1999年 4~ 5月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海区网箱养鱼场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幼鱼发生暴发性传染病 ,死亡率达 5 0 %。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 1株优势菌SF 1,经人工感染和从人工感染发病的花鲈再分离的SF 3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 ,所分离的菌株为此次花鲈烂尾病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 64项特征指标鉴定 ,SF 1和SF 3均为哈维氏弧菌 (Vibrio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孟多、呋喃妥因、氯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磺胺类、复方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多粘菌素E等 10种药物对该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雪玲  谢美华  杨海艳  陈华红  闫俊梅  王振吉  范树国  
从高山榕发生叶枯病的病叶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编号记为CX0021D4。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其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丝孢纲(HypHomyCet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层生镰孢菌。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碳源和氮源均能利用,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该菌对温度和p H值的适应范围均较广,25~28℃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8~30℃之间孢子萌发率最高;适宜孢子萌发的p H值为7.0~8.0,弱碱性更利于孢子萌发;有无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