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7)
2023(11214)
2022(9360)
2021(8364)
2020(6881)
2019(15379)
2018(15256)
2017(27525)
2016(15595)
2015(17583)
2014(17555)
2013(17184)
2012(16516)
2011(15198)
2010(15443)
2009(14054)
2008(13785)
2007(12556)
2006(11439)
2005(10566)
作者
(50537)
(41923)
(41894)
(39453)
(26735)
(20266)
(18894)
(16332)
(16193)
(15119)
(14376)
(14113)
(13972)
(13605)
(13447)
(12958)
(12536)
(12462)
(12284)
(12188)
(10803)
(10798)
(10295)
(9794)
(9558)
(9492)
(9450)
(9129)
(8839)
(8612)
学科
(65043)
经济(64969)
管理(36326)
(34528)
(25121)
企业(25121)
中国(22349)
地方(20454)
(20268)
(20134)
方法(19649)
数学(16201)
数学方法(15992)
业经(15481)
农业(13743)
(13080)
(12408)
(12203)
(12196)
金融(12189)
银行(12140)
(11873)
(11588)
地方经济(11276)
理论(11217)
环境(10913)
(10580)
贸易(10567)
教育(10339)
(10096)
机构
学院(223935)
大学(223405)
研究(90971)
(85433)
经济(83393)
管理(73930)
中国(66727)
理学(61492)
理学院(60562)
科学(60271)
管理学(59205)
管理学院(58804)
(52784)
(50845)
(49703)
研究所(45262)
农业(41842)
中心(39861)
业大(39474)
(39003)
(37864)
(33516)
(32973)
师范(32949)
北京(32613)
(31735)
(29755)
财经(29371)
技术(29359)
科学院(27790)
基金
项目(147002)
科学(112729)
研究(103998)
基金(101702)
(92456)
国家(91622)
科学基金(74701)
社会(62445)
(61042)
社会科(58865)
社会科学(58852)
基金项目(52776)
(51812)
自然(48747)
教育(47925)
自然科(47510)
自然科学(47492)
自然科学基金(46638)
编号(41981)
资助(41475)
(38174)
成果(35905)
重点(34790)
课题(32243)
(30499)
(30423)
计划(29799)
发展(29501)
(29025)
创新(28567)
期刊
(106958)
经济(106958)
研究(70094)
中国(58355)
(49867)
学报(47660)
科学(39750)
大学(34180)
教育(33934)
农业(33895)
学学(32030)
(29219)
管理(29034)
(22475)
金融(22475)
技术(19658)
业经(18685)
(17720)
经济研究(17094)
财经(14716)
问题(13518)
业大(13472)
图书(13088)
(13036)
(12852)
科技(11704)
农业大学(11367)
(10638)
论坛(10638)
世界(10422)
共检索到365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杰  张秀梅  高天翔  柳广东  杨原文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 1~ 6 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 ,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 14~ 17℃水温时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 0d。 1~ 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育 ;14~ 40日龄主要为形态变化 ,2 5日龄左右开始变态 ;40~ 6 0日龄变态基本完成。变态前 ,鱼苗体表的幼体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 ,色素细胞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变态开始后 ,鱼体两侧体色出现不对称。有眼侧体表幼体黑色素细胞减少 ,逐渐由成体黑色素细胞替代 ,体色变深 ;无眼侧幼体黑色素细胞逐渐消褪 ,未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 ,体色逐渐变为白色。若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小春  梅景良  王全溪  邓红玉  温亚萍  
应用组织化学与电镜技术对欧鳗脾脏和肾脏中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脾脏和肾脏中均存在MMCs,它们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脾脏MMCs有邻血管分布的特点,而肾脏MMCs的分布无此特点;脾脏和肾脏中的MMCs均含有铁血黄素、黑色素及脂褐质3种色素,但脾脏MMCs以铁血黄素为主,肾脏以黑色素和脂褐质为主;脾脏MMCs中存在色素颗粒和细胞碎片。初步推测,欧鳗脾脏MMCs与肾脏MMCs的功能有可能是不相同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志军  刘国成  
【目的】软枣猕猴桃营养丰富,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林木,对其开展大小孢子育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物种的繁殖特性,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软枣猕猴桃大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雄株花粉发育正常,孢子外壁有明显的基粒棒,内部细胞器完整;小孢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成熟的二核花粉粒。雌株的花粉不育,孢子外壁无基粒棒存在,内部细胞器破坏辨认不清;小孢子不进行核的有丝分裂,停留在单核状态;因有丝分裂过程受阻,雌株花粉内的原生质逐渐浓缩成团状并靠近一侧,直至消失,花粉内形成空腔,导致花粉败育;花粉粒大小不均,极面观为近扁长棒形,皱波状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艾丽  
为了解条石鲷早期发育过程重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广东饶平通过全人工繁殖和池塘育苗,观察了条石鲷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统计了每个发育阶段不同色素带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条石鲷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黄色素和褐色素3种,均为菊花状色素,其色素的发生和变化从胚体期开始贯穿了整个早期发育阶段。随着仔、稚鱼发育,色素细胞由小变大,分枝从较短、较少到较长、连成网状再到分枝更密、更短,细胞由稀疏、均匀分布到成丛密集分布,鱼体颜色也由浅且透明变得很深。将条石鲷体表色素带的形成过程分为8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无色素带和7条色素带的形成;色素带最初是从头顶和腹部下方对应于前3条色素带...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道德  刘洪军  关健  王其翔  官曙光  周健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马学坤  柳学周  温海深  孙中之  徐永江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测量其生物学特征,同时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的形态变化。在水温22~23℃,盐度31~33的条件下,半滑舌鳎完成早期变态发育约需要30d,1~15日龄主要是器官发育,16日龄进入变态期,30日龄左右变态完成。半滑舌鳎在原肠期开始出现幼体色素,以后逐渐密集,色素颗粒变大,幼体色素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菊花状为主;仔鱼期体表的幼体色素对称分布,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5个色素带;在变态前期幼体色素发生至最发达时期。进入变态期后,幼体色素逐渐减少,同时有眼侧出现颗粒较小的成体色...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史学营  徐永江  武宁宁  柳学周  杨洪军  臧坤  史宝  李存玉  
为认识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学特性,利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其皮肤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的形态特征,比较了3种色素细胞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和黑化皮肤中的数量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无眼侧黑化的分子机制,克隆了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 DNA序列。结果显示,黑色素细胞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有树突状分枝不明显和延伸成放射状两种形态;黄色素细胞较小,含黄色素颗粒;虹彩细胞最小,含鸟粪素颗粒。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 DNA序列长910 bP,包括一个114 bP的5'非翻译区和一个154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包含ACTH、α...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史学营  徐永江  武宁宁  柳学周  杨洪军  臧坤  史宝  李存玉  
为认识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学特性,利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其皮肤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的形态特征,比较了3种色素细胞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和黑化皮肤中的数量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无眼侧黑化的分子机制,克隆了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 DNA序列。结果显示,黑色素细胞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有树突状分枝不明显和延伸成放射状两种形态;黄色素细胞较小,含黄色素颗粒;虹彩细胞最小,含鸟粪素颗粒。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 DNA序列长910 bp,包括一个114 bp的5'非翻译区和一个154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包含ACTH、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迎辉  杨爱国  刘志鸿  任建峰  周丽青  李赟  
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在光镜下对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和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在受精和第一、二次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发育卵内的雌、雄原核能融合为合子核,而雌核发育卵内的精核、雌核变化相当复杂。精核至少存在两种状态:(1)精核只在刚入卵时发生轻微膨胀,以后保持固缩状态,不膨大形成雄原核;(2)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之后,精核再次去浓缩膨胀,但其体积并未达到正常雄原核的大小。在第一、第二次卵裂过程中,此精核不参与核分裂,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存在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卵裂结束时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杰  孙慧玲  高菲  燕敬平  董迎辉  叶乃好  王清印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刺参成熟未受精卵以及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极体排放、雌雄原核的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刚产出的刺参成熟未受精卵呈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2~23℃、盐度29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12 min,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释放第一极体;受精后20 min,大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雌、雄原核开始在卵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受精后8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卵裂,受精后10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卵裂。刺参在受精过程中存在极少数的多精入卵现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彭康康  张博  鲍宝龙  龚小玲  
牙鲆无眼侧色素沉着过多的黑化现象,在人工养殖群体中普遍存在,目前对于牙鲆黑化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深入研究牙鲆黑化现象的作用机制,对黑色素细胞和鳞片的形态描述和比较分析是必要的。通过对黑化牙鲆各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鳞片形态学观察发现:(1)黑化牙鲆的无眼侧白色皮肤未发现黑色素细胞存在,但无眼侧黑化皮肤出现了"成体型黑色素细胞",并存在"仔鱼型黑色素细胞",无眼侧黑色素细胞的密度显著低于有眼侧正常皮肤(P<0.05);(2)黑化牙鲆的无眼侧黑化皮肤的鳞片为栉鳞,无眼侧正常皮肤的鳞片为圆鳞;黑化牙鲆有眼侧正常皮肤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上,而无眼侧黑化部位的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黑色素细胞的密度和栉鳞栉齿数显著相关(P<0.05),黑色素细胞密度越高,栉齿数量越多;(4)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黑化牙鲆无眼侧黑化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视黄酸合成酶相关基因(RALDH1、RALDH2、RALDH3)的表达,发现RALDH1和RALDH3在无眼侧黑化部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眼侧正常部位(P<0.05),RALDH2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牙鲆黑色素细胞形成与栉鳞发生存在相关性,与视黄酸合成酶RALDH1、RALDH2的表达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涛  郭学兴  
本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水平上观察了糜子(PanicummdiaceumL.)大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过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有左右对称型、直线型和交叉型等多种排列方式。大多数绒毡层细胞随着减数分裂结束而退化,少数为腺质绒毡层。糜子为直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线性排列的4个大孢子,珠孔端或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三个退化。不同的花药或同一花药不同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同步,偶出现不同步。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迟于小孢子母细胞。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阳  温海深  黄杰斯  李吉方  张美昭  齐鑫  李昀  
为阐明花鲈鳃与鳔器官的发生机制,实验采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接合形态学观察对出膜后1~45 d花鲈胚后发育的鳃与鳔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花鲈仔稚鱼鳃的胚后发育分为4个阶段,鳃原基出现期(0~3 d)、鳃丝分化期(4~14 d)、鳃小片分化期(15~25 d)与鳃器官完善期(26~45 d)。在水温15~18°C条件下,花鲈孵化后的第1天,鳃原基出现;孵化后的第15天,仔鱼假鳃上分化出鳃小片结构;孵化后的第25天,仔鱼各鳃弓上均分化出鳃小片结构;孵化后的第45天,稚鱼鳃结构发育完全,与成鱼相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花鲈鳔器官的发育时期分为形成、扩张、充气和退化4个阶段。花鲈初孵仔鱼未出现鳔原基,在孵化1 d后,仔鱼出现鳔原基,5 d后仔鱼鳔开始扩张,11 d后仔鱼鳔充气完成,13 d后仔鱼鳔开始退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富常  孟广云  但汉斌  
利用电子扫描镜观察了番茄、青椒、茄子的胚珠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珠心原基从胎座部分化后,周围组织慢慢将珠心原基包被,继续分化完全包被后即成珠被。珠被进一步发育后即成倒生胚珠。在发育后期番茄的胚珠呈扁圆形,青椒的胚珠为近卵形,而茄子的胚珠为椭圆形。茄子和青椒的胚珠发育始期纵向生长较快,茄子从开花期、青椒从开花后期横向生长比例加大。番茄和茄子的胚珠纵横径的比例大致相同,青椒随着果型的加大胚珠大小随之增加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鞠晨曦  李云  刘红  蔡生力  
在实验室水温26±1℃、盐度28±1的条件下,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时间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受精卵属一端带有附着丝的沉性卵,呈长椭圆形,长径2.0±0.1 mm,短径0.95±0.1 mm;其卵裂方式为端黄卵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10个主要阶段: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体节期、翻转期、血管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呈现由橙黄色到棕黄色的变化;在26℃水温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200 h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