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3)
2023(7949)
2022(7061)
2021(6494)
2020(5918)
2019(13658)
2018(13609)
2017(25575)
2016(14622)
2015(16907)
2014(17077)
2013(16926)
2012(16281)
2011(14768)
2010(15016)
2009(14085)
2008(14255)
2007(13303)
2006(11549)
2005(10386)
作者
(47123)
(39405)
(39397)
(37497)
(25138)
(19116)
(18045)
(15524)
(14986)
(14116)
(13461)
(13348)
(12760)
(12728)
(12724)
(12500)
(12396)
(11667)
(11557)
(11392)
(10234)
(9848)
(9743)
(9128)
(9091)
(8979)
(8839)
(8775)
(8160)
(8150)
学科
(57646)
经济(57568)
(36886)
管理(36596)
(28724)
企业(28724)
方法(27576)
数学(24266)
数学方法(24011)
(17472)
中国(16012)
(15349)
(14839)
(11565)
贸易(11563)
(11435)
农业(11222)
(11215)
地方(11183)
业经(11142)
(9870)
银行(9813)
(9567)
金融(9565)
(9505)
(9363)
理论(9136)
(8573)
财务(8548)
财务管理(8516)
机构
大学(216300)
学院(213849)
(83939)
经济(81949)
研究(80479)
管理(75742)
理学(64113)
理学院(63298)
管理学(61980)
管理学院(61614)
中国(59648)
科学(53478)
(48855)
(48106)
(44492)
研究所(40831)
农业(39213)
(38465)
业大(38405)
中心(36759)
(34247)
北京(30789)
财经(30174)
(28788)
(28504)
师范(28058)
(27270)
(26798)
(26129)
经济学(25715)
基金
项目(141582)
科学(107067)
基金(98750)
研究(98461)
(90395)
国家(89215)
科学基金(71899)
社会(58183)
(56589)
社会科(54763)
社会科学(54740)
基金项目(51672)
(48843)
自然(48324)
自然科(47087)
自然科学(47063)
自然科学基金(46230)
教育(45825)
资助(42208)
编号(40215)
成果(34145)
重点(33200)
(31078)
(31070)
课题(29404)
计划(29090)
(28712)
科研(28135)
创新(26884)
科技(26622)
期刊
(92849)
经济(92849)
研究(60997)
中国(45052)
学报(44439)
(43768)
科学(36670)
大学(31629)
(30690)
学学(29818)
农业(29490)
管理(26315)
教育(24660)
(18641)
金融(18641)
技术(18298)
(16954)
财经(14877)
经济研究(14824)
业经(14683)
(12814)
问题(12555)
(12517)
业大(11790)
图书(11200)
科技(10499)
技术经济(10424)
(10408)
统计(10251)
世界(10230)
共检索到324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曹宝祥  张天时  刘宝锁  孔杰  
利用40个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家系进行耐热性实验,测定相应生长和耐热性状指标,对耐热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分析生长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在各家系生长前期,快速生长家系6个,生长较快家系26个,生长速度一般家系8个。在生长后期阶段,快速生长家系9个,生长较快家系28个,生长速度一般家系3个,仅有8号家系一直为快速生长家系。在耐热性状方面,各家系耐热性平均值在1 367.30~836.30℃.h之间,总体平均值为1 113.00℃.h。高耐高温家系为8号、33号和37号家系,其中33号家系耐热性数值最高,其耐热性平均值为1 367.30℃.h,不耐高温家系为3...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秋果   卞英捷   梁照   杨志民   于景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品种(系)的田间坪用性状、适应性和耐热性差异,从而筛选出具有推广利用潜力的抗逆种质资源。[方法]以国外引进的14个匍匐翦股颖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南京地区越夏前、后开展田间坪用性状(密度、均一性、色泽、质地)和适应性(耐旱性、耐热性)评价,同时在室内常温条件(25℃/20℃,昼/夜)和高温胁迫(38℃/28℃,昼/夜)下测定草坪质量耐热指数、生长速率、叶长和叶宽,进一步评价其耐热性。[结果]在越夏后,不同品种(系)的坪用性状和适应性均明显降低,但是T-1、Alpha和Barracuda(MVS-AP-101)的草坪密度、均一性、色泽、质地和适应性表现相对较好,草坪综合质量评分均为中等(4~5分)。在盆栽试验中,高温胁迫导致各品种(系)的草坪质量耐热指数下降至0.76~0.91。基于草坪质量耐热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14个匍匐翦股颖品种(系)聚成3类,分别为5个耐热型、6个中间型和3个热敏感型。T-1、Luminary、Barracuda(MVS-AP-101)、Pure Distinction(PST-OJO)和007属于耐热型品种(系),其中T-1的生长速率较快。[结论]T-1和Barracuda(MVS-AP-101)的综合表现突出,越夏能力相对较强,适合在南京地区推广利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炼星  杜文俊  王成东  王杰  牛东红  李家乐  沈和定  
为了探明缢蛏生长性状与耐温、耐高盐性能的关系,在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的基础上,于2014年获得了27个生长性状差异的家系,对各家系前期3个月的生长性能测定后,得到了生长优势家系5个,生长速度平均家系17个,生长劣势家系5个,再经过3个月的室外培育至幼贝后,将前期生长优势和生长劣势家系取出。预实验确定了缢蛏半致死温度、盐度分别是36.5℃和35.8。以群体繁育的缢蛏作为实验对照,将各家系分别培育在盐度正常、水温为36.5℃和水温正常、盐度为35.8的环境中。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各家系存活率,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生长优势家系存活率高于生长劣势家系,且不同家系间耐温、耐高盐性存在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希勇  李亚军  高增玉  田胜民  
以Seui82×SieteCerros重组近交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电解质渗漏测定细胞膜热稳定性的方法,对耐热性获得与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耐热性表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供试材料幼苗相当热损伤率的变幅为39 0%~75 8%,基因型间在该性状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幼苗相对热损伤率和大田环境条件下耐热性表现的相关分析中,发现相对热损伤率与大棚升温及第2播期的千粒重、穗粒重热感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和第2播期产量性状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和升温处理的产量性状也表现出较高的负相关。研究认为细胞膜热稳定性是一个耐热性评价的理想生理指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谷祖敏  戈婉儿  纪明山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比较蜡蚧轮枝菌不同菌株VL17和VL18菌株菌丝和分生孢子耐热性的差异,喷雾接菌法测定两菌株高温胁迫下的杀蚜毒力,qPCR法研究高温胁迫后热激蛋白sHsp和Hsp70基因的表达量,初步探索热激蛋白抗高温胁迫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VL18菌株菌丝和分生孢子对高温的耐受性显著好于VL17菌株,34℃时VL18菌株的菌落直径比VL17大63.16%,37℃时VL18分生孢子萌发率比VL17高103%;温度高于31℃时两者的杀蚜活性差异显著,37℃时VL18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比VL17高166.67%;42℃时胁迫相同时间,VL18的sHsp和Hsp70基因表达量均高于VL17,胁迫120min时VL18的Hsp70和sHsp基因表达量分别是VL17的16.97倍和63.74倍。两菌株sHsp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sp70基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对蜡蚧轮枝菌抗高温胁迫起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全  余四斌  李春海  牟同敏  
【目的】通过对水稻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的遗传研究,为水稻耐热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2个籼稻品种T219(对高温敏感)和T226(耐高温)为亲本构建的20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了2年的高温处理试验,对RILs在抽穗开花期的耐热性状进行了主效应QTL以及QTL上位性分析。【结果】利用181个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构建了覆盖水稻全基因组1559.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8.3cM的遗传连锁图谱。2年共检测到7个抽穗开花期耐热性主效应QTL以及7对上位性QTL。2004和2005年分别检测到3个和4个QTL,共解释29%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康俊根  翟依仁  
选用2个耐热的甘蓝亲本(3A,5A)和3个不耐热的亲本(1A,11A,8A)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方法Ⅱ,配制出15个杂交组合用于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代表加性遗传效应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占绝大部分,而特殊配合力方差比例很小,仅占总变异的4%,显性效应不显著。以两组耐热和不耐热的亲本材料(5A×1A,3A×8A)分别进行杂交、回交和自交,连同双亲获得P1,P2,F1,F2,B1,B2共6个世代的试验材料进行耐热性遗传模型分析和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该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兼有上位性效应,显性效应不显著,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世平  昌小平  王成社  景蕊莲  
【目的】以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为材料,鉴定其灌浆期耐热相关生理性状及千粒重耐热指数,并进行QTL定位,以期发掘具有显著效应以及不同环境中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为改良小麦耐热性提供理论依据及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以耐热指数为耐热性指标,对DH群体在田间雨养和灌溉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耐热性进行QTL定位。【结果】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共检测到12个控制不同性状耐热指数的加性效应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2.64%—11.41%,其中,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对耐热指数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41%—4.6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海萨·艾也力汗   张钰   杨博文   咸玉兰   高攀   沈玉帮  
为了能给白斑狗鱼耐高温性状的改良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白斑狗鱼热敏感组(109尾)和耐高温组(103尾)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对25个染色体中的InDel标记,以前两个PCA为协变量,利用MLM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与白斑狗鱼的耐热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InDel分布在内含子(63.69%),外显子分布的InDel位点较少(1.30%)。通过GWAS分析,发现5个位点与白斑狗鱼耐热性状显著关联,分别位于safb基因、未知基因LOC117593903和CLSTN2基因内含子中。其中9N del、4N del-1和4N del-2三个InDel位点均位于CLSTN2基因第3内含子,这3个位点在212尾个体中基因型分布高度连锁。本研究中发现的5个InDel突变可能会对白斑狗鱼的耐热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作为白斑狗鱼耐热性状改良的候选分子标记。进一步在验证群体中利用KASP技术对部分位点进行了验证。发现9N del位点DD基因型个体在热敏感组中占优势,DI基因型个体在耐高温组中占优势,与简化基因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位于CLSTN2基因第2内含子的3个InDel位点可能影响CLSTN2基因的转录,该基因可能是白斑狗鱼耐高温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白斑狗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白斑狗鱼耐热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候选分子标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盖钧镒  
对8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在小麦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耐热性的高低与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冠层温度显著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品种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量;叶片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小麦抗热性育种的选择指标。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梅桂  
以"中椒105"甜椒为材料,采用砂培法,研究不同含量(50、175、500和1750 mg·L-1)矿源黄腐酸(MFA)对甜椒幼苗生长,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细胞中O-·2和H2O2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结果表明:适宜含量的MFA可显著促进甜椒幼苗生长,500 mg·L-1MFA处理的株高较无MFA的对照增高12.22%,全株鲜重增加24.90%;在高温胁迫下,适宜含量的MFA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500 mg·L-1MFA处理的CAT、POD和SOD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74.49%、122.08%和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萌  赵曾菁  赵虎  吴星  龚明霞  何志  王日升  
【目的】建立韭菜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方法,为选育耐热韭菜品种及丰富广西耐热韭菜品种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农业农村部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2015—2020)期间收集的广西大叶韭菜、宽叶韭菜和细叶韭三类地方种质资源(分别标记为A、B、C、D、E、F、G、H和I)为试验材料,测定其38 ℃高温胁迫(实验室组)处理7 d后的生长指标(叶片最大生长长度和地上部新增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叶绿素、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合田间自然高温胁迫(田间组 )实际耐热表现,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类型韭菜种质资源的耐热性。【结果】在38 ℃高温胁迫下,广西大叶韭菜、宽叶韭菜和细叶韭菜三类9份韭菜种质的叶片最大生长长度和地上部新增生物量均较其适温对照(CK)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大叶韭菜类型,降幅最小的是细叶韭类型;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大叶韭类型,降幅最小的是细叶韭类型;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的是大叶韭类型,升幅最小的是细叶韭类型;Pr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的是细叶韭类型,升幅最小的是大叶韭类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三类地方韭菜种质资源的耐热性排序为细叶韭>宽叶韭>大叶韭,9份韭菜种质中耐热性较强的是种质G(编号2016451159)和种质I(编号2016453604),耐热性最差的是种质C(编号SC20191200)。【结论】以叶片最大生长长度、地上部新增生物量及叶绿素、Pro和MDA含量作为韭菜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可将广西三类韭菜种质资源的耐热性排序为细叶韭>宽叶韭>大叶韭,并确定种质G和I为耐热性较强种质,种质C为耐热性最弱种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希勇  赵爱菊  李亚军  刘玉萍  
以中国春-HOPE染色体代换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大田生产条件下高温胁迫两种方法,对与耐热性有关的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无论是利用膜热稳定性方法,还是利用大田高温胁迫环境进行耐热性评价的方法,HOPE的2A,3A,2B,3B和4B染色体代换到中国春相应染色体后,均显著提高了中国春的耐热性,证明这些染色体含有与耐热性有关的基因。在大田高温胁迫环境条件下,HOPE的3D,4A,5A和5B染色体也表现与耐热性有关。利用单染色体代换系和不同耐热性代换系杂交组合,对耐热性的基因效应分析结果显示,HOPE 2A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表现为显性效应,3A,2B,3A和4B染色体上的耐热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术忠  李悦  姜国斌  陈列夏  新莉  
①根据对不同盐浓度处理下刺槐家系苗高、地径及它们的绝对和相对生长量的调查分析 ,得出短期盐胁迫下苗高绝对生长量及其相对生长量能灵敏反映出苗木受盐害的程度 ,其它指标用于评价苗期耐盐性的效果较差 .②根据对盐胁迫下 4 0个刺槐家系各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它们的遗传变异 ,并用指数选择法对刺槐家系进行了选择 .结果表明 :刺槐家系的各耐盐性状受较大程度的遗传控制 ,环境效应影响较小 ,通过选择可望取得明显遗传进展 ;指数选择在刺槐家系多性状综合选择时有较好效果 ,对各约束性状的控制也可达到预期目的 .③根据对盐胁迫下 6个刺槐家系盆栽苗的苗高、苗高绝对生长量、苗高相对生长量、水势、电导率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敏  苏慧  李阳阳  李金鹏  李金才  朱玉磊  宋有洪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耐热性,筛选耐热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耐热评价模型,为耐热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高温(花后第14—20天,连续7 d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2种处理,在灌浆后期测定小麦穗部冠层温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收获晾干后测定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根据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生长下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温处理下各性状变异幅度为-14.89%—15.09%。通过对9个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55.970%、15.530%和12.171%,代表了全部数据83.670%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热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耐热性强弱将20个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第一类耐热型8个品种;第二类中等耐热型7个品种;第三类高温敏感型5个品种。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D=-4.801+0.834X4+2.913X7+0.303X6+2.937X8-1.409X1-0.524X3+0.876X9(R2=0.986),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VP)与D值基本一致,表明SOD活性(X4)、单穗粒重(X7)、CAT活性(X6)、千粒重(X8)、冠层温度(X1)、MDA含量(X3)和产量(X9)这7个指标可用于小麦耐热性品种的鉴定。【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评价是可行的;20个小麦品种被分为3类(耐热型、中等耐热型和高温敏感型);高温处理下,SOD活性、单穗粒重、CAT活性、千粒重、冠层温度、MDA含量和产量可以作为小麦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