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47)
- 2023(5647)
- 2022(4797)
- 2021(4477)
- 2020(4018)
- 2019(9200)
- 2018(8983)
- 2017(16591)
- 2016(9438)
- 2015(10746)
- 2014(10574)
- 2013(10551)
- 2012(9858)
- 2011(9007)
- 2010(9171)
- 2009(8364)
- 2008(8175)
- 2007(7148)
- 2006(6449)
- 2005(5767)
- 学科
- 济(38005)
- 经济(37966)
- 管理(22956)
- 业(21970)
- 方法(20459)
- 数学(18497)
- 企(18378)
- 企业(18378)
- 数学方法(18100)
- 学(12792)
- 中国(9224)
- 财(8416)
- 农(8388)
- 地方(6638)
- 业经(6404)
- 制(6250)
- 理论(5978)
- 贸(5701)
- 贸易(5695)
- 环境(5639)
- 农业(5588)
- 易(5519)
- 和(5512)
- 银(5176)
- 融(5133)
- 金融(5132)
- 银行(5127)
- 务(5032)
- 财务(5015)
- 财务管理(5002)
- 机构
- 大学(138429)
- 学院(135880)
- 研究(56019)
- 济(49757)
- 经济(48710)
- 管理(46640)
- 科学(40883)
- 中国(40683)
- 理学(40495)
- 理学院(39865)
- 管理学(38492)
- 管理学院(38283)
- 农(34878)
- 所(32108)
- 京(31292)
- 研究所(29882)
- 农业(28172)
- 业大(27500)
- 中心(24250)
- 财(22488)
- 江(21221)
- 院(20590)
- 北京(19703)
- 室(19432)
- 省(19365)
- 科学院(18014)
- 范(17953)
- 农业大学(17945)
- 财经(17701)
- 实验(17680)
- 基金
- 项目(98791)
- 科学(76626)
- 基金(72688)
- 家(68868)
- 国家(68409)
- 研究(60493)
- 科学基金(56035)
- 自然(41971)
- 自然科(41010)
- 自然科学(41000)
- 自然科学基金(40238)
- 省(38611)
- 基金项目(37563)
- 社会(35991)
- 划(34751)
- 社会科(34030)
- 社会科学(34019)
- 资助(31619)
- 教育(28460)
- 重点(24189)
- 计划(23042)
- 编号(21947)
- 科技(21062)
- 部(21008)
- 发(20876)
- 科研(20426)
- 创(19877)
- 创新(18724)
- 专项(17581)
- 成果(17546)
共检索到204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帅玉婷 臧建成
以滇牡丹和大花黄牡丹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者间花特征和访花昆虫的变化及表型选择。结果表明:1访花昆虫主要类群包括蜂、蝇、蚁、蚊、蝶类。2大花黄牡丹中蝇类分别与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苞片宽呈极显著正相关,蝶类与苞片长、蜂类与花萼宽呈极显著负相关。3滇牡丹中蚊类与花瓣宽、蚁类与花瓣数、雌蕊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蜂类与花瓣数,蝇类与花瓣宽、苞片长、苞片宽,蚁类与花萼长呈极显著负相关。4通过种子数来进行的雌性适合度估计表明:大花黄牡丹中雌蕊数多的植株适合度大。滇牡丹中花瓣越长适合度越大。我们的研究表明:昆虫对花特征的喜好不同,导致其选择差异,植物花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选择变化具有密切联系,通过雌性适合度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莎 李冰洁 付雅琪 孔晨 杨佳维 高星 赵婷婷 王浩任 张延龙 史倩倩
【目的】采用色斑表型性状分析和保守DNA序列多态性(conserved DNA-derived polymorphism,CDDP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牡丹花瓣基部色斑的遗传起源。【方法】利用19个色斑表型性状和CDDP分子标记对191份牡丹材料的花瓣色斑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Origin软件进行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和系统聚类,采用Pop Gene 2.4软件计算分子标记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位点率等,利用NTSYS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绘制聚类树状图,并进行一致检测和Mantel检测。【结果】牡丹色斑表型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牡丹花瓣色斑性状发生了强变异,尤其是色斑颜色变异系数较大。表型性状聚类结果显示,紫斑牡丹与其他种或品种牡丹交集较多,且与西北牡丹品种关系最为密切。利用17条CDDP引物扩增191份牡丹材料的花瓣DNA,共扩增出401条条带,多态性位点率达到96.91%。在色斑群体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75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12 2,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为0.332 4,说明牡丹花瓣色斑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显示,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四川牡丹聚在一起,三者亲缘关系较近,紫斑牡丹对现有牡丹栽培品种的色斑性状产生了较大影响,可能是牡丹品种色斑的主要来源。将表型性状聚类和CDDP分子标记聚类的遗传矩阵进行Mantel检验,得出相关性系数为0.55,表明两种聚类结果有相似之处,均能很好地体现牡丹花瓣色斑的遗传来源。【结论】紫斑牡丹是牡丹品种色斑的主要来源,卵叶牡丹和四川牡丹也对牡丹品种色斑的形成有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建荣 刘万德 郎学东 张炜银 罗建 汪书丽
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生境地群落类型,分析生境地群落特征,探讨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划分为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乔木群落中大花黄牡丹多度显著低于灌木群落,但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则与灌木群落无显著差异。群落特征与大花黄牡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花黄牡丹多度及平均胸径与群落总多度、灌木多度及乔木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大花黄牡丹多度与乔木多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与群落平均高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及平均高与藤本物种丰富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之间可用不同的...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大花黄牡丹 生境 群落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志民 王雁 王莲英
打破传统牡丹催花技术中单一空气加温的形式,进行催花植株的根际加温,有利于促进牡丹新枝、花蕾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提早开花.改变传统的土壤盆栽催花,应用无土栽培,且使根际温度保持在12~18℃之间,有利于牡丹萌生新根,从基质中吸收养分,促进开花.
关键词:
基质加温 牡丹 催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宏 李正红 张艳丽 王雁 刘秀贤 万友名
以9月采收于西藏林芝县、米林县并经自然晾干、室内储存3个月的大花黄牡丹种子为材料,研究温度、GAs、乙烯利等处理对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1)经7天常温清水浸泡后直接播种于露地苗床,种子于第140天发根,第288天发芽,至发芽结束共490天,发芽率35%左右。2)温度对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具显著影响,低于10℃及高于25℃培养的种子均不能发根,15℃对下胚轴休眠解除效果最佳;15℃及20℃对上胚轴休眠解除效果最理想。3)各处理与对照的发根率均可达96%以上。4)GA3处理大花黄牡丹生根种子可起到显著的上胚轴休眠解除效果,其中以300mg·L-1处理效果最佳。5)综合考虑上胚轴及下胚轴休眠解...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种子 下胚轴 上胚轴 休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俊愉
The author suggests to use Mei Flower(Prunus mume)and Tree Peony(Paeonia suffruticosa)as Double National Flowers for China. Having changed his opinion on selecting National Flower for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uthor suggested a mode of using Double National Flowers since 1988, and insisted hi...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庞利铮 成仿云 钟原 蔡长福 崔虎亮
在紫斑牡丹主栽区甘肃筛选出一个由150株实生单株组成的关联分析群体,在对共计32个性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表型进行了变异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22个数量性状变异极显著(P<0.01),性状变异系数为10%~30%;10个分类性状变异类型丰富,表型变异在紫斑牡丹中具有代表性;主成分分析表明枝芽性状和叶片长度是主要的性状变异,表型变异在群体内分布均匀、无明显层次结构,但性状间存在不同层次的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该群体是进行紫斑牡丹关联分析研究的理想群体。
关键词:
紫斑牡丹 关联分析 关联群体 表型 变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静 成仿云 庞利铮 钟原 蔡长福
利用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99份紫斑牡丹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在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采用TASSEL2.1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进行标记与32个观赏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1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9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变异8.5个;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46~0.850,平均值为0.593;遗传多样性变幅为0.152~0.862,平均为0.630。群体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亚群;通过关联分析,发现5个标记位点与6个性状显著关联(P<0.01),各标记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30.4%~55.8%,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昶灵 郭维明
中国曾以梅花或牡丹为国花。梅花最符合中国国花的评选标准,在根本上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现应作为中国国花之首选。中国国花定为一国二花(梅花和牡丹)最适合中国国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国安 郭香凤 包满珠
【目的】研究牡丹开花和衰老期间活性氧含量和清除活性氧酶类活性的变化情况。【方法】测定"洛阳红"和"胡红"2个牡丹品种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并采用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MDA含量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牡丹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MDA增加导致细胞膜透性持续升高,2个牡丹品种花瓣脂质过氧化代谢有一定差异。"洛阳红"花瓣中O2-、H2O2含量与MDA含量呈极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琴 曾秀丽 廖明安 潘光堂 扎西 龚君华 次仁卓嘎
应用SRAP标记对西藏特有植物大花黄牡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用16对引物从5个自然居群79个单株中共检测到396个有效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57个。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0.15%,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Ηsp)平均为0.2521;居群水平上的Ppl为31.82%,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o)为0.0694~0.3428,平均值(Ηpop)为0.1307。上述遗传参数表明,大花黄牡丹具有丰富的物种遗传多样性,5个居群中自然居群C的遗传多样性最高(Ppl=82.32%,Ho=0.3428)。据AMOVA分析结果,总的变异中有41.58%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汪成忠 倪雪艳 朱玮 马菡泽 钱剑林 杨继 胡永红 宋志平
【目的】明确‘凤丹’牡丹不同发育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和分配规律,探讨源-库关系,可为解析其产量构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油用牡丹的栽培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取破坏性取样策略,研究‘凤丹’牡丹年周期中,4、6、8龄(4年生、6年生、8年生)植株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中C、N、P元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1)各器官中C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似,且C含量随株龄增大而增高;根和茎中N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相似,都随株龄增大而上升,不同株龄植株的叶片的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在花期最高; P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在各器官及不同株龄之间存在差异。2)年周期中各器官的C∶N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株龄效应明显; C∶P在各器官中变化趋势不一,根和茎的C∶P表现为6年生> 8年生> 4年生,不同株龄叶片的C∶P仅在花期不同(4年生<6年生<8年生),繁殖器官的C∶P表现为4年生<6年生4年生>8年生,N∶P变化范围为2. 71~7. 62。3)在休眠期和落叶期,各元素基本上都平均分配到根和茎中,在花期和果熟期,C元素均匀分配到各器官,而N、P元素则较多分配到叶和繁殖器官,株龄对各元素分配动态的影响不一致。4)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明显。以可溶性糖含量表征的源、库强度及源/库比的分析结果显示,初始(休眠期)源结构为根和茎,之后(花果期)的源结构是叶片,库结构则包括花或果实、以及根和茎; 6年生植株的源强度最大,8年生植株则库强度最大,花期源/库比最高的是6年生植株,果熟期则是4年生植株。【结论】‘凤丹’牡丹的化学计量特征和源-库结构关系随生长发育阶段而动态变化,且明显受株龄的影响; N元素是‘凤丹’牡丹生长的限制因子,适当增施N肥可提高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平芳 普甜 余潇 代嫚婷 杜春 王娟 栗宏林
【目的】探索沙藏层积对滇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滇牡丹种苗繁殖和栽培奠定基础。【方法】以人工栽培的滇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取室温沙藏层积至上胚轴露出时,每隔15 d取60粒,对滇牡丹种子在沙藏层积过程中的萌发指标进行测定,根据层积过程中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将种子划分为6个不同萌发阶段(S1~S6),并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沙藏层积前(S0)和不同萌发阶段种子结构及种胚的变化特征,分析胚乳中贮藏物质(蛋白质、淀粉、油脂)的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同时测定各萌发阶段胚乳和种胚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室温沙藏层积过程中,滇牡丹种子的瞬时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呈现增大趋势,瞬时发芽率在沙藏90 d时增加到85.00%,活力指数增加到20.82。在S0阶段,种胚较小;S1阶段(层积30 d),种子吸水膨胀;S2阶段,胚根突破种皮,少量种子开始萌发;S3阶段,下胚轴明显伸长和增粗;S4阶段,子叶进一步增大,胚根明显伸长和增粗;S5阶段,随着胚根的不断伸长,子叶继续变大;S6阶段,能够观察到少许种子的上胚轴明显伸长。从S2到S6阶段,滇牡丹种子的横纵径、厚度、质量、去皮质量均未显著增加,但种子纵径、胚乳长、胚乳宽、胚长、胚宽分别从S1阶段的(12.19±1.71),(10.75±1.83),(9.22±1.59),(3.20±0.69),(1.56±0.43) mm到S6阶段显著增加至(14.07±0.42),(13.46±0.28),(11.14±1.57),(70.53±14.43),(8.85±0.31) mm,胚率从S1阶段的(30.21±4.31)%显著增大到(525.02±116.10)%。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和种胚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胚乳中贮藏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油体和蛋白质,淀粉含量较少。胚乳和种胚中POD活性总体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S3和S1阶段达到最高值23.20和58.07 U/g,胚乳和种胚中SOD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均在S5阶段达到最高值320.42和2 604.39 U/g。【结论】沙藏层积50~70 d的滇牡丹种子发芽率较高,酶活性较强,有助于种子的进一步萌发,取此时段的种子播种,辅以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出苗率。
关键词:
滇牡丹 沙藏层积 种子萌发 贮藏物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