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2)
2023(10427)
2022(8790)
2021(8336)
2020(7190)
2019(16471)
2018(15951)
2017(31748)
2016(16672)
2015(18327)
2014(17533)
2013(16973)
2012(15056)
2011(12972)
2010(12569)
2009(11288)
2008(10814)
2007(8984)
2006(7197)
2005(6065)
作者
(42642)
(35715)
(35616)
(33920)
(22867)
(17104)
(16187)
(13933)
(13475)
(12409)
(12070)
(11853)
(11101)
(11055)
(10963)
(10805)
(10786)
(10556)
(10359)
(10165)
(8573)
(8559)
(8450)
(8206)
(8012)
(7957)
(7752)
(7350)
(6995)
(6927)
学科
(65084)
经济(65013)
管理(54408)
(54227)
(48790)
企业(48790)
方法(36504)
数学(32577)
数学方法(32208)
(23950)
(18775)
财务(18744)
财务管理(18714)
企业财务(18078)
(14994)
业经(14228)
中国(13667)
(12889)
(11668)
(10437)
贸易(10428)
(10223)
(10194)
农业(9996)
技术(9990)
理论(9702)
地方(9668)
(9413)
(9049)
环境(8890)
机构
大学(223497)
学院(222731)
管理(94732)
(92131)
经济(90649)
理学(84354)
理学院(83586)
管理学(82273)
管理学院(81862)
研究(62593)
中国(48047)
(44115)
(43146)
财经(36885)
科学(36862)
(33990)
业大(31357)
中心(30704)
(30593)
(29517)
经济学(28982)
财经大学(28196)
(28188)
商学(26868)
商学院(26648)
经济学院(26413)
(26067)
师范(25723)
研究所(25645)
北京(25568)
基金
项目(161471)
科学(131608)
基金(123940)
研究(116366)
(107129)
国家(106282)
科学基金(95023)
社会(77571)
社会科(73765)
社会科学(73747)
基金项目(66734)
自然(63490)
自然科(62161)
自然科学(62150)
(61381)
自然科学基金(61108)
教育(54642)
(52101)
资助(49127)
编号(45451)
(37096)
重点(36034)
(34748)
成果(34658)
教育部(33073)
国家社会(32907)
(32677)
人文(32517)
创新(32400)
科研(32141)
期刊
(87900)
经济(87900)
研究(56641)
(38605)
管理(34676)
中国(32561)
学报(32193)
科学(30864)
(25769)
大学(25689)
学学(24769)
财经(18796)
技术(18690)
(18323)
金融(18323)
农业(17199)
教育(16474)
(15959)
业经(15373)
经济研究(14798)
财会(13013)
问题(11958)
会计(10697)
(10465)
技术经济(10386)
理论(10280)
商业(10190)
统计(9835)
科技(9437)
(9358)
共检索到296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贾璐熙  朱叶  周强龙  
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研究了多个大股东的合谋与制衡关系,构建了合谋利益团体的最优决策模型,得到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结论。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6—2011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不具有绝对表决权优势时,表决权集权程度的增加会加剧"掏空"行为,这种影响在第一大股东为国企时更加明显。"掏空"程度和公司价值随实际控制人所有权的增加分别呈现出倒U型和U型变化。当实际控制人所有权落在30%—40%之间时,"掏空"现象最严重。实际控制人所有权和表决权分离度的增加也会加剧"掏空"。在非国有企业中,当第二、第三大股东为国有企业时,随着其表决权的增加,"掏空"程度不断加深。本研究的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言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008年大宗交易资料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为获取公司控制权的大宗交易支付的成本与一般大宗交易的支付成本存在显著差异。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表决权制度、累积投票制度、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的追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是造成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制度性原因。完善股东表决权制度、累积投票制度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妍锦  冯建  
本文从内生性视角出发,研究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侵占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经Hausman检验发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具有内生性。为此,本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运用3sLs回归以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侵占会降低公司绩效,同时公司绩效的降低又会刺激大股东进一步的侵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实证检验还得出,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大股东侵占和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万丛颖  张楠楠  
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检验大股东行为对不同代理冲突的影响,分析其行为所产生的治理与掏空效应,并引入股权结构的交互项,检验股权结构对大股东行为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股东行为存在治理与掏空效应,其中现金股利的分配一方面能够降低股权代理冲突,另一方面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掏空。股权结构不是影响大股东行为的直接因素,而是对大股东治理和侵占效应存在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其中国有股股东对股权代理冲突的治理效应要高于非国有股股东,而对中小股东的侵占效应要低于非国有股股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有股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红军  吴世农  
股权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大股东掏空主要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大股东制衡和掏空成本3个因素影响的假设,作者借鉴LLSV(2002)的研究,结合国情进行理论建模,证明了随着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的增强,第一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形态,被掏空的企业的价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形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差异越大,终极控制人对公司的掏空就越大。本文收集1998~2003年我国A股市场168家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其结果支持了本文模型的推论。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当处于很强或很弱的两端时,比处于中间水平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多足鼎...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何融  刘少波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现象较为普遍,探索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机制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从债权治理方面作深入研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债务融资"软约束"的存在,债权治理在约束大股东掏空中的作用很少受到关注,从破产威胁以及大股东掏空成本的角度分析债权治理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机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1)债权治理能够降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但是不同主体及不同期限的债权治理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别,即银行借款的抑制作用最弱、商业信用最强、发行债券介于前二者之间,短期债权的抑制作用要弱于长期债权;(2)债权相机治理机制不仅与债务合同本身所具有的"硬约束"特征有关,而且与债权治理的主体类型和债权的期限相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飞  刘冬  李仁飞  
本文认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大股东"掏空"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内生性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是对以往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最后文章提出了运用实证方法验证和解决大股东"掏空"与公司绩效之间内生性问题的方法,为以后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任凌玉  
本文通过Johnson模型研究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结论认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并没有显著改善公司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状况,只是一种账面上财务业绩的支持。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唐婧清  刘树海  张俊民  
为了促进公司采用匹配于其治理环境的现金政策,从"掏空"与"支持"双重动机视角研究了大股东治理体制影响现金持有价值的机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13年的数据,使用门槛回归模型,将大股东治理体制细分为"制衡"与"独裁"两种类型,检验和比较了不同治理体制下的现金持有价值。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制衡"型体制,"独裁"型体制下现金持有价值较低,并且这种差距在非国有公司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发现,"独裁"型体制增强了非国有公司中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动机,以及国有公司中的"掏空"动机,但是并未增强国有公司中的"支持"动机。结论为,"制衡"型体制下公司应当持有较多现金,"独裁"型体制下应当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嘉伟  王铷州  蒋影  
以大股东掏空为代表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始终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议题,受到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在新的技术和经济背景下,能否从技术治理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实践上的现实价值。本文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数字经济水平越高,大股东掏空程度越低,这一结果通过多种检验后依然稳健,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核心机制。市场化程度和法治环境水平越高,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作用越显著。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之间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管理层持股和内部控制具有替代效应,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具有补充效应。本研究为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方案,对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新型监管模式、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范平平  孔迪  
一、引言由于"一股独大"特殊的制度背景的存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严重的"隧道效应"。大股东往往也是公司管理层,出于机会主义倾向,往往会占用公司资金,对上市公司实施"掏空"。在我国现有金融体制下,由于多元资本市场的完善尚需时日,银行在我国公司融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降低风险,收回本息,银行在贷款时往往会制定契约。虽然银行并没有像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那样真正参与到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佳  徐一博  
本文以2012年-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财务可持续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能促进企业财务可持续,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上升会对企业财务可持续产生抑制作用,且表决权集中度和差异度在两者间起了“正向激励”作用。此外,随着控股股东相对表决权优势增加,这种“正向激励”效应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进一步对非国有企业分析发现,随表决权集权程度加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应该控制在40%以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红  刘国常  
以A股公司为样本,以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治理效应的代理变量,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治理效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掏空"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具有揭示和抑制作用;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的揭示和抑制作用下降。审计治理效应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为了顺利套现,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强烈动机,这一动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显著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丑建忠  黄志忠  谢军  
本文检验了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公司治理要素对大股东占款的影响之后,总经理持股或股权激励安排确实能够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侵占,但是,股权激励的抑制效果不是线性增长的,即总经理持股比例与大股东侵占度不成线性关系。本文没有发现总经理持股比例超过5%时会产生堑壕效应,也没有发现所有制形式对股权激励效果有重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正在进行的股权激励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也丰富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亮  姚益龙  
利用2004—2008年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会显著减少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初步得到体现。央企、企业集团和资产规模较大公司的大股东自我约束加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期会显著减少"掏空"行为;而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制约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变化并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