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58)
- 2023(17197)
- 2022(14698)
- 2021(13714)
- 2020(11351)
- 2019(25901)
- 2018(25186)
- 2017(48883)
- 2016(26680)
- 2015(29627)
- 2014(29219)
- 2013(28609)
- 2012(25884)
- 2011(23350)
- 2010(23060)
- 2009(21386)
- 2008(21319)
- 2007(18682)
- 2006(16540)
- 2005(14833)
- 学科
- 济(98450)
- 经济(98304)
- 管理(82544)
- 业(77719)
- 企(66801)
- 企业(66801)
- 方法(45346)
- 数学(39012)
- 数学方法(38636)
- 财(30960)
- 制(29645)
- 农(27769)
- 中国(25604)
- 业经(24561)
- 银(23808)
- 银行(23660)
- 行(22222)
- 学(21159)
- 务(20448)
- 财务(20375)
- 财务管理(20340)
- 企业财务(19375)
- 融(18293)
- 金融(18289)
- 贸(18241)
- 地方(18230)
- 贸易(18230)
- 农业(18195)
- 体(18124)
- 易(17618)
- 机构
- 大学(374839)
- 学院(373171)
- 管理(148078)
- 济(145293)
- 经济(142091)
- 理学(128335)
- 理学院(126951)
- 管理学(124903)
- 管理学院(124233)
- 研究(122830)
- 中国(95899)
- 京(79103)
- 科学(76540)
- 财(71346)
- 农(65961)
- 所(61487)
- 业大(58806)
- 财经(56744)
- 中心(56265)
- 研究所(56053)
- 江(54605)
- 农业(51944)
- 经(51552)
- 北京(49456)
- 范(46382)
- 师范(45834)
- 州(44529)
- 院(44432)
- 经济学(43496)
- 财经大学(42427)
- 基金
- 项目(258014)
- 科学(201913)
- 基金(187539)
- 研究(185532)
- 家(164852)
- 国家(163459)
- 科学基金(139834)
- 社会(117418)
- 社会科(111204)
- 社会科学(111173)
- 省(100792)
- 基金项目(100080)
- 自然(91933)
- 自然科(89725)
- 自然科学(89700)
- 自然科学基金(88122)
- 划(85134)
- 教育(84724)
- 资助(75970)
- 编号(75069)
- 成果(60362)
- 重点(57747)
- 部(56458)
- 创(54375)
- 发(53808)
- 课题(51371)
- 创新(50735)
- 科研(49591)
- 制(49388)
- 教育部(48345)
- 期刊
- 济(158062)
- 经济(158062)
- 研究(110005)
- 中国(70315)
- 学报(64578)
- 农(60388)
- 科学(56675)
- 财(56388)
- 管理(53754)
- 大学(48597)
- 学学(46267)
- 融(43358)
- 金融(43358)
- 农业(39614)
- 教育(37646)
- 技术(29031)
- 财经(28130)
- 业经(26915)
- 经济研究(24844)
- 经(23787)
- 问题(20530)
- 业(19699)
- 版(19067)
- 科技(18869)
- 理论(18539)
- 业大(17014)
- 实践(16958)
- 践(16958)
- 技术经济(16622)
- 商业(16516)
共检索到545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夏喆 刘顺
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治理机制与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性,以及这些治理机制对于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文章以16家上市银行和48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通径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治理机制虽然与其他治理机制互相作用而对经营绩效产生了正面效应,但是由于大股东治理机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了较大的直接负面作用,导致最终的总体效应仍是负面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美君
文章从制度环境、控制权市场以及中介市场的角度,研究了外部公司治理环境对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水平、新会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因素对大股东利益输送有制约作用,而法律水平和控制权变更因素对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制约作用失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罗莉苹
本文以2010—2019年我国上市A股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多个大股东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能够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在替换债务融资成本度量指标、多个大股东度量指标后结论依然成立。对其中的影响机理检验,发现多个大股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息质量,最终抑制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同时本文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多个大股东的监督机制存在替代效应,即内部控制质量削弱了多个大股东对债务融资成本的抑制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蓝美静
已有研究认为,外部大股东具有"退出威胁"作用,能够督促管理层提高公司价值,而"退出威胁"通过股票流动性发挥作用。论文基于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情况及其公司价值表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作为流动性冲击事件,对比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作用较弱。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蓝美静
已有研究认为,外部大股东具有"退出威胁"作用,能够督促管理层提高公司价值,而"退出威胁"通过股票流动性发挥作用。论文基于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情况及其公司价值表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作为流动性冲击事件,对比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作用较弱。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蓝美静
已有研究认为,外部大股东具有"退出威胁"作用,能够督促管理层提高公司价值,而"退出威胁"通过股票流动性发挥作用。论文基于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情况及其公司价值表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作为流动性冲击事件,对比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作用较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建鸾 许佳佳
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控制权滥用问题备受关注。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政府监管及风险的特殊性,导致其大股东控制权滥用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方面区别于普通上市公司。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大股东控制权滥用对董事会独立性建设的影响,提出优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产生机制,构建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明确独立董事的权责以及加强独立董事的股权激励有助于完善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性的建设。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大股东控制权 董事会独立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亮 宫心平
近几年以来,世界各大研究机构一直在对公司企业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取得突破进展,但事实上管理理念在近代以来都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股权结构成为当今社会对管理机制研究的一大重点。我国自二十一世纪起便着手银行改革,愈来愈多的银行竞争上市并进行股权改革,基于这一现象,本文研究了股权结构变化对上市银行业绩的影响。并在本文最后对完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绩效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与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 商业银行业绩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永霞
通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风险、发展能力、市场份额、经营能力六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老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较新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低。原因在于早期的贷款质量低,造成的历史包袱短时期内难以消化,且人均创利比较低,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经营绩效。
关键词:
股份制商业银行 经营绩效 因子分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丁庭选
以2001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借款债务融资契约的关系,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贷款规模呈现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关系,与长期借款比重呈现负相关关系;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贷款规模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关系,与长期借款比重呈现U型关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丽丽
一、引言在世界范围内,有关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般认为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之间的这种制度安排就是内部治理制度,有关其内在逻辑就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去激励和约束代理人,这种机制称为制衡机制。共同拥有着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这部分人称为内部的利益相关者,而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形成的契约就构成了现代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在企业的内部,这些利益相关者通过内部公司治理制度来实现利益的分配和相互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钟海燕 冉茂盛 文守逊
本文将大股东治理机制、其他治理机制与资本结构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就大股东治理在融资决策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治理不仅能直接影响资本结构,还可以通过作用于其他治理机制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并且直接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间接影响的正面效应,导致总效应是负面的。同时,大股东治理也通过股权制衡和管理层持股对资本结构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只有完善其他能有效制约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戴国强 刘兵勇
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多少为宜?股权集中度是否存在合理的区间?为此,文章选取15家上市商业银行从上市至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越集中,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股东制衡越强,风险承担水平越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风险承担总体呈正相关关系。文章进一步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在50%、20%、15%和10%以上时验证其与风险承担的关系,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10%后,股权持续分散、降低风险承担的效应递减。因此,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比例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保持合
[期刊] 改革
[作者]
杜育华
"独立化"后的独立董事会削弱大股东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其本身也难以发挥监督经理层、保护股东利益的作用,从而可能诱发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损害股东整体利益。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双重委托代理问题及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弱的现实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两方面着手:政府选择合适的国家终极产权控制方式和合理的代理人行使国有股股权优化大股东治理;制定和切实实行保护小股东的外部强制规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孟晖 张藂元
中国公司股权集中现象比较突出,大股东普遍存在。构建有效的大股东治理机制,是股权集中公司所面临的关键治理问题。文章从大股东治理机制失效的内在根源进行分析,得出了失效的内在根源在于制衡和监督机制的虚置或缺失,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中小股东和相关方利益难以保障。针对这个内在根源,文章从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构建有效的大股东治理机制的途径。
关键词:
大股东 内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