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2)
- 2023(10430)
- 2022(8803)
- 2021(7980)
- 2020(6475)
- 2019(14739)
- 2018(14527)
- 2017(28073)
- 2016(15232)
- 2015(17146)
- 2014(17156)
- 2013(17033)
- 2012(16110)
- 2011(14631)
- 2010(15050)
- 2009(14210)
- 2008(14624)
- 2007(13333)
- 2006(12224)
- 2005(11651)
- 学科
- 济(69668)
- 经济(69553)
- 管理(55201)
- 业(53390)
- 企(46127)
- 企业(46127)
- 财(25144)
- 方法(23321)
- 中国(20880)
- 制(19740)
- 数学(19721)
- 数学方法(19590)
- 地方(18782)
- 农(18395)
- 务(17840)
- 财务(17807)
- 财务管理(17770)
- 业经(17672)
- 企业财务(17178)
- 体(13947)
- 银(13643)
- 银行(13630)
- 融(13567)
- 金融(13565)
- 行(13098)
- 农业(12397)
- 体制(11467)
- 环境(11175)
- 发(10939)
- 学(10666)
- 机构
- 学院(223086)
- 大学(221163)
- 济(95148)
- 经济(93113)
- 管理(84670)
- 研究(77156)
- 理学(70822)
- 理学院(70086)
- 管理学(69219)
- 管理学院(68785)
- 中国(62785)
- 财(51757)
- 京(47679)
- 科学(42696)
- 所(39112)
- 财经(38794)
- 江(35990)
- 中心(35000)
- 经(34994)
- 研究所(34036)
- 农(33400)
- 北京(31007)
- 州(28776)
- 经济学(28735)
- 财经大学(28592)
- 业大(28008)
- 范(27894)
- 院(27844)
- 师范(27620)
- 经济学院(25600)
- 基金
- 项目(134738)
- 科学(107085)
- 研究(102276)
- 基金(97793)
- 家(83218)
- 国家(82462)
- 科学基金(71724)
- 社会(66626)
- 社会科(63254)
- 社会科学(63240)
- 省(53048)
- 基金项目(51146)
- 教育(46444)
- 自然(44133)
- 划(43751)
- 自然科(43070)
- 自然科学(43061)
- 自然科学基金(42330)
- 编号(41433)
- 资助(40011)
- 成果(35175)
- 发(33336)
- 制(30874)
- 部(30541)
- 重点(30278)
- 课题(29463)
- 创(28171)
- 性(27354)
- 发展(27329)
- 国家社会(27256)
- 期刊
- 济(119212)
- 经济(119212)
- 研究(74001)
- 中国(52567)
- 财(44495)
- 管理(35960)
- 农(33019)
- 融(29513)
- 金融(29513)
- 学报(29447)
- 科学(28840)
- 教育(24079)
- 大学(23643)
- 学学(22264)
- 农业(21847)
- 财经(20645)
- 业经(20156)
- 技术(19059)
- 经济研究(18191)
- 经(17511)
- 问题(15170)
- 会计(12151)
- 财会(11939)
- 贸(11590)
- 业(11447)
- 技术经济(10830)
- 世界(10797)
- 国际(10669)
- 现代(10609)
- 理论(10529)
共检索到365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少波 邓可斌
以往对大股东控制权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对投资者和公司价值侵害问题,难以解释为何众多大股东控制企业能取得稳健的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增长率度量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考察大股东控制权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风险水平、规模、行业、信息公开度等变量后,大股东控制权与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仍显著存在,且呈现出倒S型的非线性关系。在非ST和PT类公司中,大股东控制权与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系更倾向于正向线性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股东控制权的提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确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 可持续发展 控制权收益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邓汉超
在公司运营中,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拥有股权上的优势和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知识优势,于是大股东能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尽管公司经营者的信息优势对大股东形成制衡,公司外部控制权市场也对大股东形成竞争威胁,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依然能在公司合约范围内一直存在,其原因是大股东能通过改变对经营者的支付以满足经营者的激励和参与条件,而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存在又使得任何外部控制权竞争者都不可能消除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一种信息租金和权力租金的结合体,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选择。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徐菁 黄珺
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茂平
大股东获取控制权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得到补偿,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大股东有获得这种回报即控制权收益的正当要求。同时,由于大股东的控制优势,他们可能会利用公司治理、法律机制等不完善的治理环境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获得超控制权收益。本文计量了这两种收益,修正了既有文献所认为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就是大股东侵害的观点,对大股东公司治理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
控制权收益 超控制权收益 补偿 侵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尊焕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本文认为大股东所具有的需求的两重性、角色的两重性、监督的两重性是大股东取得公司控制权的真正原因;控制权收益在实质上既包括对大股东监督成本的补偿,也包括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但在大股东的监督努力没有得到补偿的公司治理实践中,控制权收益只表现为大股东侵害。因此,为防止并降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就应在理论上承认大股东的监督行为,并在实践中对其监督成本进行补偿、对其监督行为予以奖励。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吴斌 翁恺宁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来阐明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首先论证了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并指出了控制权的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是股权结构集中化与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指出尽管大股东有动力和能力来监督管理层,但是它们也会对小股东进行掠夺;最后明确了大股东的掠夺是中国最严峻的公司治理问题,因而大股东(股权集中)并不一定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关键词:
激励薪酬 公司接管 控制权私人收益 掠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少波
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这一定性扭曲了大股东侵害的实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关于控制权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作出了修正,指出并论证了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控制权的风险溢价,它的实现载体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它与大股东侵害无关。本文进一步提出超控制权收益这一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控制权收益的本质差异作出了界定和分析,解构了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指出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贾钢 李婉丽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11年增发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权对公司选择增发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开增发有助于维护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和控制权结构稳定,而定向增发降低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并减少了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越高时,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而且控制权较小的控股股东在控制权优势越高时更可能推动公司进行定向增发。
关键词:
大股东 控制权优势 增发方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红海 徐龙炳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且减持并非其必然选择。同时,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控股股东减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第一大股东减持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发现。文章揭示了大股东减持的内在机制,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市场上的减持现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昭灶 李善民
以2000年以前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关联资金往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在大股东控制下,容易出现大股东以资金占用等形式获取私有收益,从而损害公司经营绩效的现象。
关键词:
股权结构 私有收益 经营绩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建平 曾勇
本文用控股股权和非控股股权转让的溢价差来估计我国控制权的私人利益,发现我国的控制权私人利益约为17%,负债率和转让比例对于控股股权转让溢价和非控股股权转让溢价有不同的影响,公司规模和股权转让溢价存在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控股股东的控制力、股权离散度和控股股权转让溢价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股权制衡度越低,控股股权转让溢价越高。没有发现高管持股比例对控股股权转让溢价存在影响的证据。
关键词:
大股东 控制权私人利益 股权结构 溢价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褚晓琳 王文举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可以看成由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众多分散的中小股东构成。在股权融资中,大股东可以凭借其控股权剥夺中小股东利益,获得控制权收益。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行为,给出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条件,并就如何防止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股权融资 控制权收益 博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熊德平 陆智强 李红玉
本文针对"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的现实差异和既有研究不足,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和博弈分析思路,引入拓展的纳什谈判模型,从谈判优势和控制权收益相结合的视角,构建解释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而运用中国865家村镇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推论与假说发现:村镇银行创立阶段,大股东具有利用谈判优势,提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倾向;控制权收益增加,对其具有抑制作用,且大股东谈判优势越强,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但并不会改变大股东追求较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基本趋势。然而,从村镇银行发展角度出发,大股东应降低初始持股比例,尤其是在控制权收益较高、谈判优势较低情况下,更应如此,至少不应超出其所拥有的谈判优势。本文不仅直接支持了调低村镇银行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的政策,提出了完善我国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对策建议,而且创新了公司股权结构形成机制研究视角,完善和深化了既有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熊德平 陆智强 李红玉
本文针对"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的现实差异和既有研究不足,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和博弈分析思路,引入拓展的纳什谈判模型,从谈判优势和控制权收益相结合的视角,构建解释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而运用中国865家村镇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推论与假说发现:村镇银行创立阶段,大股东具有利用谈判优势,提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倾向;控制权收益增加,对其具有抑制作用,且大股东谈判优势越强,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但并不会改变大股东追求较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基本趋势。然而,从村镇银行发展角度出发,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