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3)
2023(9188)
2022(7788)
2021(7053)
2020(5944)
2019(13238)
2018(12957)
2017(24542)
2016(13006)
2015(14458)
2014(14200)
2013(13905)
2012(12956)
2011(11406)
2010(12061)
2009(11222)
2008(11219)
2007(9818)
2006(8618)
2005(8110)
作者
(34309)
(28678)
(28459)
(27367)
(18740)
(13611)
(13039)
(10901)
(10755)
(10355)
(9826)
(9814)
(9132)
(9057)
(8995)
(8775)
(8412)
(8358)
(8295)
(8142)
(7153)
(6954)
(6902)
(6552)
(6545)
(6419)
(6377)
(6211)
(5765)
(5452)
学科
(57237)
经济(57134)
管理(48263)
(44038)
(38663)
企业(38663)
方法(29449)
数学(26065)
数学方法(25960)
(22467)
(17280)
(14943)
财务(14922)
财务管理(14850)
企业财务(14311)
中国(14297)
(13545)
业经(12717)
审计(12258)
(12234)
(10651)
金融(10649)
体制(10570)
(10042)
银行(10037)
(9489)
(9267)
贸易(9253)
(8813)
技术(8603)
机构
大学(186797)
学院(185794)
(82869)
经济(81373)
管理(74193)
理学(64273)
理学院(63744)
管理学(63091)
管理学院(62732)
研究(55663)
(46744)
中国(46147)
(37842)
财经(36501)
(33201)
(27701)
经济学(27538)
财经大学(27376)
科学(27289)
中心(26457)
(25741)
经济学院(25013)
北京(23164)
商学(22420)
商学院(22233)
(22149)
研究所(21948)
(21748)
业大(21263)
(20426)
基金
项目(119217)
科学(96493)
研究(91490)
基金(90529)
(76155)
国家(75538)
科学基金(67076)
社会(62874)
社会科(59823)
社会科学(59805)
基金项目(47190)
(44508)
教育(42947)
自然(40426)
自然科(39485)
自然科学(39479)
自然科学基金(38855)
资助(37014)
(36955)
编号(35806)
成果(30389)
(29910)
(29057)
国家社会(26926)
重点(26579)
教育部(26518)
(25706)
人文(25624)
(24904)
课题(24809)
期刊
(90401)
经济(90401)
研究(60571)
(41012)
中国(39427)
管理(28439)
(22695)
金融(22695)
学报(22663)
科学(21425)
(20226)
财经(19731)
大学(19399)
学学(18396)
经济研究(16773)
(16718)
教育(15976)
业经(14565)
技术(13663)
农业(12966)
问题(11612)
财会(11578)
会计(11320)
审计(10363)
(9885)
商业(9746)
理论(9034)
技术经济(8353)
世界(8344)
(8175)
共检索到2821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利红  刘国常  
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发生减持的A股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大股东在减持和掏空上市公司以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过程中,外部审计是否发挥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作用。研究发现,大股东减持力度越大,公司盈余管理越严重,外部审计签发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就越低;大股东减持力度越大,掏空越严重,外部审计签发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也越低。这一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的投资者保护较弱,在股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为了最大化控制权私人收益,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可能,并且"购买"审计意见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大的减持收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利红  刘国常  
本文以2007-2011年大股东减持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的静态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股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掏空和减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越严重,大股东减持概率和减持比例越大。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进行分组以后发现,对于私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越严重,大股东当年的减持概率和减持比例越大;而对于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和减持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惠聪  
本文以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控制、审计监督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与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正相关,但不显著。这说明大股东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审计师在公司信息披露中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彭丁  
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控股与控股集中的特殊制度背景是引发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代理冲突的导火索,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上述治理环境,以控制权结构为研究载体,利用2005—2008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无论在国有和非国有公司,机构制衡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这种制衡效应在非国有公司更为突出;(2)在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但在非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线性关系;(3)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持股对国有公司的倒U绩效影响受制于公司控股集中度,随着控股股东控股比例提高,机构持股的边际...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兵  
利用2001~2004年的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修正的Dechow和Dichev(2002)模型对大股东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呈倒U型关系,即大股东持股分散和集中都会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此外,在大股东兼任董事会成员的比例较高、大股东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以及大股东股权为非国有的公司,盈余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股权性质进行分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而言,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廖义刚  王艳艳  
大股东控制、股权制衡以及大股东的政治联系对审计师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具体说来,对于存在持续经营问题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不可能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第二大股东相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可能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第二、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相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也越可能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同时,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高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高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总的说来,独立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保证机制,与大股东之间的制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红海  徐龙炳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且减持并非其必然选择。同时,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控股股东减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第一大股东减持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发现。文章揭示了大股东减持的内在机制,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市场上的减持现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侯晓红  
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制度,以1998年~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处在配股前三年时,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减少;但当配股融资完成后,大股东的这种约束行为消失。这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在配股前的资金支持行为与配股后的资金占用行为。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清  张华  曲世友  
现金股利政策常常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手段,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存在差异。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和现金股利发放负相关;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发放正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减弱利益侵占和现金股利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结论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考虑侵占成本的前提下,会提高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荆新  廖冠民  毛世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石水平  
"壳"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上市公司成为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但控制权争夺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传统的支持和掏空理论认为这是"两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令大股东有意侵占上市公司,以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但这难以解释中国的现象。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互关系是剖析股东行为,研究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超控制权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表明,(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呈正相关;(2)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正相关;(3)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负相关;(4)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熊德平  陆智强  李红玉  
本文针对"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的现实差异和既有研究不足,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和博弈分析思路,引入拓展的纳什谈判模型,从谈判优势和控制权收益相结合的视角,构建解释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而运用中国865家村镇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推论与假说发现:村镇银行创立阶段,大股东具有利用谈判优势,提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倾向;控制权收益增加,对其具有抑制作用,且大股东谈判优势越强,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但并不会改变大股东追求较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基本趋势。然而,从村镇银行发展角度出发,大股东应降低初始持股比例,尤其是在控制权收益较高、谈判优势较低情况下,更应如此,至少不应超出其所拥有的谈判优势。本文不仅直接支持了调低村镇银行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的政策,提出了完善我国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对策建议,而且创新了公司股权结构形成机制研究视角,完善和深化了既有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熊德平  陆智强  李红玉  
本文针对"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的现实差异和既有研究不足,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和博弈分析思路,引入拓展的纳什谈判模型,从谈判优势和控制权收益相结合的视角,构建解释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而运用中国865家村镇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推论与假说发现:村镇银行创立阶段,大股东具有利用谈判优势,提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倾向;控制权收益增加,对其具有抑制作用,且大股东谈判优势越强,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但并不会改变大股东追求较高初始持股比例的基本趋势。然而,从村镇银行发展角度出发,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耿  陈秋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所持有的限售股取得了上市流通权。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大股东频频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股份减持。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在大股东股权减持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主要问题,所以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包括丰富大股东出售股票的渠道,严格信息披露,弱化大股东的信息垄断优势,建立健全大股东股份减持的制度规定等措施。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陆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股东的交易行为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2006年以来的大小非解禁和减持为我们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大股东行为的变迁及后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大股东的减持是近年来大股东减持的显著特征,控股股东更倾向于不转让控制权而通过逐渐降低持股比例获得私利,这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独特制度背景造成的,因此,本文将对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通过减持是否可以获利,获利水平如何,不同性质的股东在减持收益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等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相关经验证据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