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21)
2023(15640)
2022(13608)
2021(12691)
2020(10679)
2019(24277)
2018(23947)
2017(46363)
2016(24922)
2015(27838)
2014(27294)
2013(26646)
2012(24096)
2011(21562)
2010(21726)
2009(20558)
2008(19394)
2007(16979)
2006(15014)
2005(13491)
作者
(68518)
(56539)
(56291)
(53585)
(35964)
(27146)
(25608)
(21928)
(21578)
(20227)
(19341)
(18990)
(17743)
(17675)
(17474)
(17454)
(16816)
(16723)
(16229)
(16124)
(13981)
(13878)
(13527)
(12884)
(12692)
(12617)
(12590)
(12575)
(11370)
(10972)
学科
(91834)
经济(91693)
管理(78581)
(73998)
(64442)
企业(64442)
方法(41192)
数学(35447)
数学方法(35060)
(31908)
中国(29322)
(28761)
金融(28757)
(27278)
银行(27240)
(26142)
(25301)
(24592)
业经(22627)
(22230)
财务(22156)
财务管理(22120)
企业财务(21159)
地方(19078)
(18516)
(16864)
理论(16699)
(16463)
贸易(16446)
农业(16389)
机构
大学(340665)
学院(340421)
管理(135234)
(134431)
经济(131351)
理学(116703)
理学院(115494)
管理学(113570)
管理学院(112961)
研究(109124)
中国(88256)
(71219)
(68142)
科学(64846)
财经(53788)
(53424)
中心(51581)
(49733)
(49267)
(48773)
研究所(48119)
业大(47627)
北京(44970)
(42799)
师范(42406)
(40754)
经济学(40732)
财经大学(40249)
(39577)
农业(38619)
基金
项目(230072)
科学(181354)
研究(171848)
基金(167257)
(143737)
国家(142519)
科学基金(123728)
社会(108315)
社会科(102722)
社会科学(102699)
(89830)
基金项目(88880)
自然(79446)
教育(78873)
自然科(77586)
自然科学(77570)
自然科学基金(76169)
(74923)
编号(71304)
资助(68461)
成果(58270)
重点(50968)
(50798)
(48537)
课题(48222)
(48027)
(45899)
创新(45267)
项目编号(44947)
教育部(44328)
期刊
(147419)
经济(147419)
研究(102877)
中国(65882)
(54903)
学报(50402)
管理(50311)
科学(46248)
(45971)
(44772)
金融(44772)
大学(38919)
教育(37404)
学学(36692)
农业(30886)
技术(28002)
财经(26774)
业经(24390)
经济研究(23446)
(22643)
问题(18462)
理论(18087)
实践(16573)
(16573)
图书(16569)
财会(15805)
科技(15525)
现代(15399)
(15168)
(15128)
共检索到504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祥建  郭岚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潜在投资者之间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操纵动机。 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分析大股东进行盈余操纵的机理,大股东通过调整利润的时 间分布可以改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的判断,从而造成股票再发 行价格的提升,使大股东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存在盈余操纵成本的情况下,只要 盈余操纵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实施盈余操纵就是大股东的最优选择,从而使 盈余操纵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雷光勇  刘慧龙  
上市公司中的大股东控制、恶性融资与配股盈余操纵是各界高度关注且密切关联的重大问题。上市公司在配股时既可能正向操纵盈余,也可能负向操纵盈余。本文以配股政策3年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中最后1年为1999年的196家成功实施配股的A股上市公司1999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就此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强,上市公司正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负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小;控股股份为国家股时,盈余操纵程度较小;预期从中小股东处筹集的资金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正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负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小;资金储备压力越大,正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负向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祥建  郭岚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大股东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和误导投资者,从而攫取更多的隐性收益,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将降低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大股东通过...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牛成喆  张涛  慈佳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股票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募集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现象严重,使得不少上市公司成为"空壳"公司,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从我国特殊的股权成本、股权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罗丹  唐磊雯  陈海龙  吴金昀  
本文以"隧道效应"理论为基础,以沪深两市2006年至2007年度实施配股和增发的全部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时盈余管理、融资完成后对所筹资金利用效率及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从中小投资者融入大量资金,为日后掠夺上市公司资源打下基础;同时,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采取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方式对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所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掠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有效阻止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以致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大股东对其盈余管理行为施加了更多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国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规律与新优序融资顺序理论不符,用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可以合理解释。以2008-2010年间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利益掏空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大股东控制下实施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幅度、关联交易水平与资金占用程度更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更低;大股东利用股权融资行为实现了控制权隐性收益和财富转移。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章卫东  王乔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是股权再融资的成本偏低。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造成的,过度的股权融资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必须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股权融资的监管、规范市场运作等方面来治理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祥建  徐晋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现有的研究往往把股权再融资偏好主要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资本规模、自由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等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特征。基于大股东控制权隐性收益的视角,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并认为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可以通过“隧道行为”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本文以1998 ̄2002年间的配股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投资效率、大股东资源侵占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价值效应3个方面考察了大股东的掠夺行为,结果表明股权再融资之后大股东通过各种“隧道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凭借对上...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郝颖  刘星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研究视角,文章首先阐释了股票误定价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然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融资的利益侵占动机分析,对不同股权融资依赖程度的公司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取得了股权融资的公司中,股票市价与企业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股权融资的依赖程度越大,企业投资水平对股票市价的敏感性越高;大股东控制与股票市价的交互作用对公司投资规模的推动效果,显著高于单一的股票市价因素。文章结论的含义与启示在于:尽管股票定价偏差的非市场效率因素对公司投资行为具有独立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因公司治理模式和所有权控制特征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吉甫  
本文根据Johnson等(2000)提出的"隧道效应"理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1年—2003年所有实施了配股和增发的155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了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格从中小股东手中融入巨额的资本,获取了大量可供其掠夺的控制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金占用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手中,以此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大股东的此种掠夺行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褚晓琳  王文举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可以看成由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众多分散的中小股东构成。在股权融资中,大股东可以凭借其控股权剥夺中小股东利益,获得控制权收益。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行为,给出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条件,并就如何防止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国鼎  
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影响。笔者以2004—2018年中国沪深A股市场中剔除了金融类等特殊类型企业后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从样本总体、区分借款期限以及企业所有制类型三重维度,实证检验了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究竟是抑制了大股东掏空还是便利了大股东掏空。从样本总体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控制企业通过增加借款进而导致了大股东掏空的增加。从区分借款期限实证检验发现:缘于还款期限以及对大股东的约束程度不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呈现不同效应。具体而言,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短期借款越少,大股东掏空相应减少;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长期借款越多,对大股东掏空的限制也越多。从区分企业异质性实证检验发现:由于经营机制以及受监管程度的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国有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显著,而民营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不显著。本研究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大股东控制下的债务融资对大股东掏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代理理论以及债务融资理论,能够为规范中国的债务融资市场和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共荣  李婧怡  蔡树人  
股权质押往往会诱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2004—2014年大股东股权质押的A股上市公司为实证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股权质押后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移。根据产权性质的不同,民营企业的转移程度更为显著。因此,接受股权质押的信贷机构应加强对质押企业的后续监管,密切关注企业的资金流向,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斌  宋春霞  
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影响公司盈余管理成本及操控手段的选择,文章采用2009-2013年间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在股权质押的特定情形下上市公司真实性盈余管理与应计性盈余管理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债务融资引入了质权人这一外部治理角色,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性盈余"操控行为,使其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的真实性盈余管理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