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63)
- 2023(16249)
- 2022(14003)
- 2021(13134)
- 2020(11057)
- 2019(25299)
- 2018(24712)
- 2017(48145)
- 2016(25918)
- 2015(28991)
- 2014(28725)
- 2013(28263)
- 2012(25866)
- 2011(23322)
- 2010(23633)
- 2009(22522)
- 2008(21684)
- 2007(19514)
- 2006(17412)
- 2005(15985)
- 学科
- 济(99000)
- 经济(98841)
- 管理(85896)
- 业(80768)
- 企(71834)
- 企业(71834)
- 方法(44716)
- 数学(37635)
- 数学方法(37215)
- 财(34863)
- 中国(31036)
- 融(29779)
- 金融(29775)
- 银(27803)
- 银行(27764)
- 制(27249)
- 行(26657)
- 农(25342)
- 业经(24554)
- 务(24485)
- 财务(24404)
- 财务管理(24361)
- 企业财务(23380)
- 学(21742)
- 地方(19771)
- 理论(19158)
- 体(18752)
- 贸(16785)
- 农业(16784)
- 贸易(16769)
- 机构
- 大学(373194)
- 学院(367983)
- 管理(146403)
- 济(146159)
- 经济(142889)
- 理学(126070)
- 理学院(124699)
- 管理学(122699)
- 管理学院(122019)
- 研究(119162)
- 中国(96310)
- 京(78807)
- 财(75882)
- 科学(70285)
- 财经(59703)
- 所(59093)
- 中心(55124)
- 经(54109)
- 江(53796)
- 研究所(52910)
- 农(52466)
- 北京(50173)
- 业大(50169)
- 范(47990)
- 师范(47594)
- 财经大学(44609)
- 州(44520)
- 经济学(44447)
- 院(42741)
- 农业(40523)
- 基金
- 项目(241385)
- 科学(190887)
- 研究(179435)
- 基金(177112)
- 家(152309)
- 国家(151000)
- 科学基金(131082)
- 社会(114369)
- 社会科(108347)
- 社会科学(108320)
- 基金项目(94034)
- 省(92435)
- 自然(84398)
- 教育(82627)
- 自然科(82419)
- 自然科学(82403)
- 自然科学基金(80967)
- 划(77891)
- 编号(73356)
- 资助(72612)
- 成果(61258)
- 部(54263)
- 重点(53532)
- 创(50418)
- 课题(49974)
- 发(49537)
- 制(47905)
- 教育部(47491)
- 创新(46972)
- 国家社会(46675)
- 期刊
- 济(163458)
- 经济(163458)
- 研究(115681)
- 中国(72112)
- 财(62201)
- 学报(56321)
- 管理(55784)
- 科学(51352)
- 融(48069)
- 金融(48069)
- 农(47870)
- 大学(43848)
- 教育(41492)
- 学学(41048)
- 农业(31685)
- 财经(31337)
- 技术(29536)
- 经(26560)
- 经济研究(25096)
- 业经(24965)
- 问题(20721)
- 理论(19487)
- 图书(19051)
- 实践(17599)
- 践(17599)
- 版(17177)
- 财会(17024)
- 技术经济(16922)
- 现代(16755)
- 科技(16729)
共检索到555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超
大股东掏空是伴随着股权的相对集中而衍生出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是在现代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大股东掏空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抑制大股东侵害行为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从大股东掏空的生成机制、手段、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及公司治理机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在回顾融资融券制度这一外部机制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探究这一新兴制度在抑制大股东掏空上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对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可供改进之处,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国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规律与新优序融资顺序理论不符,用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可以合理解释。以2008-2010年间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利益掏空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大股东控制下实施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幅度、关联交易水平与资金占用程度更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更低;大股东利用股权融资行为实现了控制权隐性收益和财富转移。
关键词:
大股东 股权融资偏好 掏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洪昀 李婷婷 姚靠华
采用2010-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融资融券机制、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越高,大股东掏空越严重。而融资融券抑制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引起的大股东掏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投资者保护环境更差、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内部治理机制更差的公司中,融资融券的掏空治理效应更加明显。
关键词:
融资融券 两权分离 掏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熊婷 程博 王菁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公司政治治理对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这种有效性如何因政府干预和财务风险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公司政治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制度压力,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公司政治治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随政府干预水平和财务风险大小的不同而变化,政府干预水平越高,财务风险越小,公司政治治理效应越好。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公司政治治理层面理解大股东掏空行为,为政府部门监管上市公司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直接的微观证据和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治理及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嘉伟 王铷州 蒋影
以大股东掏空为代表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始终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议题,受到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在新的技术和经济背景下,能否从技术治理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实践上的现实价值。本文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数字经济水平越高,大股东掏空程度越低,这一结果通过多种检验后依然稳健,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核心机制。市场化程度和法治环境水平越高,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作用越显著。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之间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管理层持股和内部控制具有替代效应,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具有补充效应。本研究为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方案,对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新型监管模式、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钟海燕 冉茂盛 文守逊
本文将大股东治理机制、其他治理机制与资本结构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就大股东治理在融资决策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治理不仅能直接影响资本结构,还可以通过作用于其他治理机制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并且直接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间接影响的正面效应,导致总效应是负面的。同时,大股东治理也通过股权制衡和管理层持股对资本结构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只有完善其他能有效制约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海声 王华宾 陈宁 冯莉
利用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2007—2014年媒体报道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超出正常业务与资金往来需要的异常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行为进行了识别和监督;媒体对关联交易方式的掏空行为具有监督作用,但是这种监督作用较弱;媒体对资金占用方式的掏空行为表现出较强的监督作用,报纸媒体的监督作用明显更强;媒体的监督作用受到制度环境和分析师跟踪的重要影响。研究也表明,在我国法律制度对外部投资者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媒体对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司治理作用,保护了投资者产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史宏梅 杜华东
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存在掏空行为,会影响银行的信贷结构和经营绩效。本文选取2005-2010年的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了地方政府控股对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证实了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地方政府掏空现象并探寻了掏空渠道。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占贷比例与地方政府控股权显著正相关,与地方政府控股能力无关;融资平台占贷比重增加会提高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降低银行绩效。地方政府控股导致的城市商业银行与融资平台之间的关系表明融资平台信贷是地方政府的掏空渠道。本文最后提出通过规范城商行治理结构、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以及完善融资平台运行机制等措施来减小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体系发展中的负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国鼎
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影响。笔者以2004—2018年中国沪深A股市场中剔除了金融类等特殊类型企业后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从样本总体、区分借款期限以及企业所有制类型三重维度,实证检验了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究竟是抑制了大股东掏空还是便利了大股东掏空。从样本总体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控制企业通过增加借款进而导致了大股东掏空的增加。从区分借款期限实证检验发现:缘于还款期限以及对大股东的约束程度不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呈现不同效应。具体而言,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短期借款越少,大股东掏空相应减少;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长期借款越多,对大股东掏空的限制也越多。从区分企业异质性实证检验发现:由于经营机制以及受监管程度的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国有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显著,而民营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不显著。本研究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大股东控制下的债务融资对大股东掏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代理理论以及债务融资理论,能够为规范中国的债务融资市场和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股东 两权分离度 债务融资 掏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智
公司股权的集中导致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大、小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享有共同利益,这促使大股东合理地使用手中的控制权扩大公司的价值,产生对公司的"支撑"行为;另一方面,控制权的集中使大股东通过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获得私利,产生对公司的"掏空"行为。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大股东掏空现象愈演愈烈的实际,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大股东 “掏空”行为 监管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学洪 章仁俊
在一个简单的框架下,笔者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从监督的角度分析了大股东与监管当局的博弈关系。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表明:监管当局的超额收益、正常收益、大股东的掏空金额、租金等初始条对博弈均衡的结果都将产生影响。借鉴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范式得出,不同的掏空金额会导致博弈双方出现多重均衡,但并非所有均衡点都具有安定性。
关键词:
掏空行为 监督 有限理性 进化博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育辉 吴世农
本文以2007—2009年被大股东减持的深交所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票减持过程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发现:被减持上市公司在减持前30个交易日有显著的正累计超常收益,而在减持后30个交易日则出现显著的负累计超常收益;被减持上市公司倾向于在减持前披露好消息,或将坏消息推迟至减持后披露;减持规模越大,大股东操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概率就越高;相比其他大股东,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信息操控更严重,获得的减持收益也更高。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通过操控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来掏空中小股东利益的事实,为监管机构加强大股东行为的监督,提高中小投资者保护水平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七中 马蓓丽
大股东掏空行为抑制是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产权视角,剖析控制权安排与掏空行为关系,结合制度困境以及契约不完备观点,提出内部控制分层控制观点,认为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时,重点抑制那些缺少社会资本接近或补偿的大股东,构建社会域嵌入的内部控制分析框架,为内部控制经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向。
关键词:
产权 内部控制 掏空行为 抑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七中 马蓓丽
利用2009~201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资金占用、关联担保、关联销售和合资合营四类关联交易事项数据,回答三个问题:何种类型的关联交易是大股东掏空首选?内部控制对大股东的权力强度有无影响?内部控制能否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发现:关联担保仍是大股东偏爱的传统掏空方式,资金占用方式中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呈现出功能弱化现象;大股东通过资金占用和关联担保掏空时,内部控制明显发挥对大股东权力强度和掏空行为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权力强度 内部控制 掏空方式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侠 马忠
本文基于大股东掏空问题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利用手工整理的机构投资者调研数据,实证考察了机构调研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有效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或有形资产比重较高时更加显著;进一步地,股权制衡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董监高的控制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机构调研与大股东掏空的关系;此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大股东掏空的度量方法之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削弱大股东的信息优势,有效监督和约束其私利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