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64)
2023(2975)
2022(2569)
2021(2579)
2020(2198)
2019(5117)
2018(5180)
2017(10228)
2016(5455)
2015(6146)
2014(5878)
2013(5748)
2012(5433)
2011(4636)
2010(4587)
2009(4043)
2008(4032)
2007(3369)
2006(2920)
2005(2576)
作者
(13579)
(11125)
(11074)
(10457)
(7301)
(5531)
(5078)
(4385)
(4114)
(4015)
(3997)
(3685)
(3558)
(3449)
(3370)
(3333)
(3308)
(3290)
(3208)
(3179)
(2697)
(2697)
(2667)
(2634)
(2520)
(2473)
(2430)
(2413)
(2242)
(2231)
学科
(18929)
经济(18902)
(16091)
管理(15802)
(14054)
企业(14054)
方法(8547)
(7991)
(7902)
数学(7833)
数学方法(7783)
(6360)
财务(6358)
财务管理(6343)
(6227)
企业财务(6107)
地方(5925)
体制(5589)
(5325)
(4962)
银行(4962)
(4888)
金融(4886)
(4743)
业经(4215)
中国(3921)
农业(3740)
环境(2619)
(2615)
技术(2503)
机构
学院(67818)
大学(67734)
管理(26649)
(24212)
经济(23549)
理学(22684)
理学院(22402)
管理学(22057)
管理学院(21912)
研究(20019)
中国(18323)
(14621)
(14540)
科学(11759)
财经(11328)
中心(10744)
(10373)
(10270)
(9270)
(9171)
师范(9114)
北京(9100)
(8717)
财经大学(8588)
(8573)
业大(8473)
研究所(8071)
(7714)
商学(7576)
商学院(7499)
基金
项目(44768)
科学(35344)
研究(33896)
基金(32466)
(27521)
国家(27258)
科学基金(24146)
社会(20662)
社会科(19508)
社会科学(19503)
基金项目(18198)
(17359)
自然(16404)
自然科(16021)
自然科学(16018)
自然科学基金(15737)
教育(15506)
(14683)
编号(14498)
资助(12803)
成果(11634)
(9958)
重点(9619)
课题(9491)
(9188)
(8951)
项目编号(8876)
大学(8818)
(8784)
人文(8699)
期刊
(27239)
经济(27239)
研究(20241)
(13930)
中国(13369)
(10820)
金融(10820)
管理(9308)
学报(8451)
科学(8182)
(7347)
大学(6700)
教育(6537)
学学(6164)
财经(5703)
财会(5247)
技术(5091)
农业(4935)
(4730)
会计(4440)
业经(4341)
资源(4189)
(4005)
问题(3755)
经济研究(3638)
图书(3599)
理论(3577)
通讯(3519)
会通(3508)
现代(3384)
共检索到103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邱静  谢雨霖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在微观层面上基于ST华泽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具体情形,分析独立董事监督职能履行情况及监督失效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我国由大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治理不完善、缺乏股权制衡,而容易被实际控制人掏空,使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与独立董事兼职或忙碌、公司ST与重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和薪酬机制以及行权机制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等有着密切关系。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减少公司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应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合理限制大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权力,着力发展双向选聘制度,延长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必要工作时间,以赋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实际权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康涛  陆正飞  张志华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凯  武立东  许金花  
利用来自2004—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从业经历不同的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掏空问题的监督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相比,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具有更强的事前与事中监督功能。对于法律背景独立董事而言,其事前与事中监督功能并不因工作经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与非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相比,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具有更强的事后监督功能。(3)制度环境的外部治理机制与实务界会计背景独立董事治理之间是替代关系,而法律背景独立董事的事前与事中监督功能与外部治理机制之间为互补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泽将  高雅  
依据地理经济学的观点,任职地点对独立董事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异常重要。基于此,笔者手工搜集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数据,以2008—2016年间中国资本市场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实证考察独立董事本地任职能否抑制大股东掏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政治关联以及女性参与独立董事团队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显著抑制了大股东掏空;政治关联弱化了本地任职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而女性参与独立董事团队则强化了本地任职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减少大股东掏空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鼓励企业聘任本地任职独立董事,与此同时需要注意政治关联可能的负面影响以及促进女性积极地参与独立董事团队。本研究从任职地点视角丰富了独立董事公司治理功能的相关文献,同时也为如何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太平  马腾飞  
以2006—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薪酬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薪酬会削弱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支持"合谋"观点。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提高独立董事薪酬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使独立董事积极参会并减少其异议行为,最终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林  李竹梅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的初衷是对管理层以及大股东进行有效监督,缓解大股东掏空现象。本文基于高阶梯队理论,通过ols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独立董事"标签特征"是否对大股东"掏空"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女性比例、学术背景、法律背景对"掏空"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划分区域后发现,在东、中、西部中,因政治、环境、文化等不同导致独立董事特征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文的研究在丰富了公司治理文献的同时,且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应;(3)国有企业中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总影响效应小于非国有企业。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左雪莲  郝云宏  王淑贤  
从社会网络视角实证分析董事网络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产权性质的权变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董事网络中心度与大股东掏空程度呈显著的U型关系,揭示了董事网络在大股东掏空治理中的"双刃剑"作用,进一步地,把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分组回归,发现这种U型关系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另外,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网络中心度普遍偏高,存在"过度连锁"的现象。研究为企业及监管部门规范董事兼任行为、抑制大股东掏空、增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潘启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董事会治理、机构投资者抱团与大股东掏空三者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会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董事会治理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董事会治理显著弱化机构投资者抱团对大股东掏空的促进作用,且这种弱化效应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化成  曹丰  叶康涛  
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究竟会导致大股东更有动力监督管理层,并降低其掏空动机,还是更有能力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呢?为此,本文以2003~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下降;在控制了内生性等问题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这支持了"监督效应"和"更少掏空效应",但不支持"更多掏空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股东持股同时通过"监督效应"和"更少掏空效应"影响股价崩盘风险。本文不但深化了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对于深入理解大股东在资本市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海声  王华宾  陈宁  冯莉  
利用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2007—2014年媒体报道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超出正常业务与资金往来需要的异常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行为进行了识别和监督;媒体对关联交易方式的掏空行为具有监督作用,但是这种监督作用较弱;媒体对资金占用方式的掏空行为表现出较强的监督作用,报纸媒体的监督作用明显更强;媒体的监督作用受到制度环境和分析师跟踪的重要影响。研究也表明,在我国法律制度对外部投资者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媒体对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司治理作用,保护了投资者产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国宇  禹薇  
成为控股股东、控制董事会或者与高管合谋是大股东实现掏空的可能途径。以2015—2017年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持股水平与掏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股权上升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加大,随后又下降;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相比,存在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掏空程度更严重;对于非绝对控股大股东,争夺董事会控制权是实现掏空的重要方式;对于非控股大股东,其掏空行为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为此,大股东默许高管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建新  李永华  卢剑龙  
本文以2003-2010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关联交易作为衡量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变量,研究股权结构(控股股东、股权制衡)和董事会特征(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力度)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首先通过获取上市公司的股权控制权来达到掏空上市公司的目的,股权制衡能够抑制这种掏空行为。当大股东不能通过股权对上市公司形成实质性控制时,他们转而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能够作为股权控制的一个替代,使得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掏空的目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建秀   张霞  
大股东利益导向的大额现金分红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文章考察吉比特2016—2022年现金分红行为、动机及其后果。研究形成以下结论:吉比特现金分红并未超出公司利润、现金流及可供股东分配的自由现金流所允许的金额;其背后存在大股东为维持股权层面控制权而避免减持及获取税收利益而兑现股权投资收益的动机;尽管现金分红影响公司投资支出,但其仍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累计收益并创造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价值。文章结论有助于丰富现金股利研究文献,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大股东利益导向的现金分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