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88)
- 2023(12003)
- 2022(10136)
- 2021(9534)
- 2020(8012)
- 2019(18515)
- 2018(17945)
- 2017(34084)
- 2016(18430)
- 2015(21267)
- 2014(20940)
- 2013(20962)
- 2012(19879)
- 2011(18086)
- 2010(17980)
- 2009(17265)
- 2008(17730)
- 2007(15689)
- 2006(13832)
- 2005(12929)
- 学科
- 济(84905)
- 经济(84778)
- 管理(63166)
- 业(59719)
- 企(51352)
- 企业(51352)
- 方法(41445)
- 数学(37321)
- 数学方法(37034)
- 财(29838)
- 中国(24500)
- 制(21941)
- 务(19653)
- 财务(19628)
- 财务管理(19591)
- 农(19350)
- 企业财务(18827)
- 贸(17692)
- 贸易(17684)
- 易(17321)
- 业经(16705)
- 体(15673)
- 融(15179)
- 金融(15177)
- 银(14919)
- 银行(14904)
- 行(14160)
- 学(13390)
- 体制(13328)
- 农业(12345)
- 机构
- 大学(278664)
- 学院(271348)
- 济(127041)
- 经济(124954)
- 管理(104822)
- 研究(94258)
- 理学(90166)
- 理学院(89245)
- 管理学(88105)
- 管理学院(87589)
- 中国(76609)
- 财(64275)
- 京(58201)
- 财经(50606)
- 科学(50074)
- 经(46406)
- 所(46129)
- 中心(42851)
- 经济学(41926)
- 研究所(40940)
- 江(38737)
- 财经大学(38150)
- 经济学院(37896)
- 农(37808)
- 北京(37485)
- 院(33663)
- 业大(33385)
- 范(32641)
- 师范(32351)
- 商学(30793)
- 基金
- 项目(172843)
- 科学(139340)
- 基金(132807)
- 研究(126978)
- 家(114299)
- 国家(113451)
- 科学基金(98677)
- 社会(87004)
- 社会科(82851)
- 社会科学(82833)
- 基金项目(68690)
- 自然(61480)
- 省(60920)
- 自然科(60150)
- 自然科学(60137)
- 自然科学基金(59193)
- 教育(59040)
- 资助(55857)
- 划(52954)
- 编号(47878)
- 部(42378)
- 成果(40629)
- 重点(38827)
- 国家社会(38122)
- 教育部(37767)
- 制(37579)
- 人文(35565)
- 创(35534)
- 发(35100)
- 中国(34627)
- 期刊
- 济(136019)
- 经济(136019)
- 研究(89007)
- 中国(55269)
- 财(53686)
- 管理(41445)
- 学报(38786)
- 科学(37305)
- 农(33671)
- 融(31851)
- 金融(31851)
- 大学(31302)
- 学学(29345)
- 财经(27354)
- 教育(24693)
- 经济研究(23496)
- 经(23472)
- 农业(22493)
- 技术(21115)
- 贸(19156)
- 问题(18248)
- 业经(17615)
- 国际(17464)
- 世界(16229)
- 技术经济(13762)
- 统计(13491)
- 会计(13472)
- 业(13400)
- 理论(12970)
- 财会(12904)
共检索到423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谢仍明
鉴于公司的财务行为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依据1999年—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具体探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大股东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特殊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探索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制衡机制。研究显示,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控制力(或联合控制力)、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五点建议,试图限制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以保护中小股东的...
关键词:
大股东制衡 现金股利 隧道效应 公司治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跃军 谢仍明
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股权分置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具体探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流动性、股权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非流通股股东(通常为控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通常为中小股东)之间的确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类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所持股份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的监督制衡作用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六点建议试图限制非流通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翔 邓可斌
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抑制隧道效应是我国证券市场实施引入外资股东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研究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从现金股利隧道效应角度实证检验引入外资股东是否能有效控制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结果证明:(1)外资直接持股能够对现金股利隧道效应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间接持股则没有明显作用;(2)直接持股外资大股东对现金股利隧道效应的抑制作用与其持股比例密切相关,当持股比例适度时,外资股东能够抑制第一大股东的掏空行为,降低第一大股东隧道效应。但当外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成为第一大股东
关键词:
外资大股东 现金股利 隧道效应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唐跃军 李维安 谢仍明
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内部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外部审计约束相对乏力的情况下,集中持股、具有绝对信息优势的第一大股东不仅有动机也有能力粉饰甚至虚构财务报表,掩盖实际存在的问题,避开外部审计约束;而此时,其他大股东通过外部治理机制进行制衡时所面临的成本更低而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很有可能不选择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实施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而是更多地求助于外部治理机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外部审计者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发现控股股东的财务粉饰和造假行为,提高外部审计约束的有效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传宪 何益闯
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定向增发的现实情况,本文从大股东制衡的视角,以我国2008-2009年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定向增发的隧道行为和大股东制衡机制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有更大的动机和能力利用定向增发进行隧道行为,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联合控制力、大股东间的制衡度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定向增发的隧道行为。
关键词:
大股东制衡 定向增发 隧道行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禹薇
目前关于股权制衡的研究重点关注股权制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对其作用机制及路径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忽视了关系大股东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与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大股东持股水平、大股东关系对股权制衡治理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既提高了公司投资效率,也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因此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对于大股东控制程度较低的公司,股权制衡削弱了投资无效率与掏空导致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大股东控制力较强的公司,股权制衡的治理机制并未显著发挥作用。如果公司存在关系大股东,大股东可能采取一致行动实施掏空行为。关系大股东的存在导致股权制衡也难以发挥投资效率促进和掏空抑制的治理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吉甫
本文根据Johnson等(2000)提出的"隧道效应"理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1年—2003年所有实施了配股和增发的155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了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格从中小股东手中融入巨额的资本,获取了大量可供其掠夺的控制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金占用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手中,以此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大股东的此种掠夺行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被查处的违规行为并不等同于公司实际的违规行为,为此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治理战略,在内部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外部市场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具有绝对信息优势的第一大股东集中持股(基本为非流通股)并非有利于约束,而是有利于掩盖上市公司日趋频繁的违法违规行为;此时,其他大股东通过外部治理机制进行制衡时所面临的成本更低而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其治理战略很可能是选择不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实施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而是更多地求助于外部治理机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外部监管者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配合监管部门查处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提高外部监管的有效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亮 姚益龙
文章详细探讨了我国特有股权结构下的大股东行为,指出大股东具有转移上市公司资产满足自身利益的动力,从而侵害了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了公司价值,表现为"隧道效应"。文章还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列举了大股东种种的"隧道挖空"行为,最后为减少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害,文章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隧道效应 挖空 所有权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清 张华 曲世友
现金股利政策常常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手段,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存在差异。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和现金股利发放负相关;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发放正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减弱利益侵占和现金股利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结论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考虑侵占成本的前提下,会提高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卫华 万迪昉
通过搜集2008~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十大股东和十大流通股东的数据,研究了QFII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QFII偏好现金分红的公司,而现金分红的公司也能够吸引QFII持股;QFII持股能够促进上市公司提高现金股利支付率,但是具有更高现金股利支付率的上市公司并不能吸引更多的QFII持股。这表明,QFII在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入QFII制度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祥建 郭岚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控制状态,在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强烈动机。本文以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业横截面数据和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下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隧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在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而配股后长期业绩趋于下降;(2)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具有倒U型关系;(3)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价值的下降。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误导了外部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上市...
关键词:
盈余管理 配股融资 大股东控制 隧道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苏亚民 姜诚
本文以2014~2016年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在2013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作为年度数据,研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制衡程度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选择会受到内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程度的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的公司,不仅会增加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还会增加发放现金股利的比率,公司内部的股权制衡程度则会造成相反的影响。
关键词:
第一大股东 股权制衡 现金股利 创业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荆新 廖冠民 毛世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涂国前 刘峰
本文以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化,并形成民营股东控股,但股权制衡结构不同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性质的制衡股东是否具有不同的制衡效果。本文发现,与一股独大公司相比,国有股东制衡公司更可能被民营控股股东掏空,民营股东制衡公司更不可能被民营控股股东掏空,说明不同性质的制衡股东具有不同的制衡效果。本文还发现,有政治关系的民营控股股东更可能掏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