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0)
- 2023(8486)
- 2022(7436)
- 2021(7004)
- 2020(5994)
- 2019(14023)
- 2018(13564)
- 2017(26060)
- 2016(13899)
- 2015(15941)
- 2014(15678)
- 2013(15657)
- 2012(14708)
- 2011(13264)
- 2010(13361)
- 2009(12740)
- 2008(13017)
- 2007(11448)
- 2006(10028)
- 2005(9376)
- 学科
- 济(61575)
- 经济(61459)
- 管理(54409)
- 业(51457)
- 企(46171)
- 企业(46171)
- 方法(32524)
- 数学(29357)
- 数学方法(29217)
- 财(26336)
- 制(20256)
- 务(18483)
- 财务(18464)
- 财务管理(18422)
- 企业财务(17793)
- 中国(15114)
- 体(14281)
- 银(13324)
- 银行(13318)
- 农(13311)
- 融(13184)
- 金融(13182)
- 业经(13019)
- 体制(12657)
- 行(12612)
- 贸(10735)
- 贸易(10729)
- 易(10472)
- 划(9125)
- 技术(8994)
- 机构
- 大学(204321)
- 学院(199713)
- 济(91889)
- 经济(90307)
- 管理(83529)
- 理学(72116)
- 理学院(71479)
- 管理学(70769)
- 管理学院(70372)
- 研究(62434)
- 中国(53456)
- 财(50741)
- 京(41064)
- 财经(39436)
- 经(36095)
- 科学(30746)
- 中心(30112)
- 财经大学(29816)
- 经济学(29553)
- 江(29271)
- 所(29151)
- 经济学院(26702)
- 北京(25867)
- 研究所(25307)
- 商学(24866)
- 商学院(24680)
- 农(24586)
- 业大(23303)
- 州(22754)
- 院(22525)
- 基金
- 项目(128088)
- 科学(104691)
- 基金(99708)
- 研究(95278)
- 家(84180)
- 国家(83539)
- 科学基金(74744)
- 社会(65877)
- 社会科(62703)
- 社会科学(62692)
- 基金项目(52638)
- 自然(47271)
- 自然科(46264)
- 自然科学(46257)
- 省(46033)
- 自然科学基金(45562)
- 教育(45039)
- 资助(41285)
- 划(39438)
- 编号(36615)
- 部(31803)
- 制(30964)
- 成果(30916)
- 教育部(28910)
- 重点(28306)
- 国家社会(28230)
- 人文(27880)
- 创(27037)
- 性(25690)
- 大学(25523)
共检索到310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被查处的违规行为并不等同于公司实际的违规行为,为此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治理战略,在内部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外部市场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具有绝对信息优势的第一大股东集中持股(基本为非流通股)并非有利于约束,而是有利于掩盖上市公司日趋频繁的违法违规行为;此时,其他大股东通过外部治理机制进行制衡时所面临的成本更低而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其治理战略很可能是选择不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实施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而是更多地求助于外部治理机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外部监管者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配合监管部门查处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提高外部监管的有效性。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唐跃军 李维安 谢仍明
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内部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外部审计约束相对乏力的情况下,集中持股、具有绝对信息优势的第一大股东不仅有动机也有能力粉饰甚至虚构财务报表,掩盖实际存在的问题,避开外部审计约束;而此时,其他大股东通过外部治理机制进行制衡时所面临的成本更低而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很有可能不选择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实施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而是更多地求助于外部治理机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外部审计者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发现控股股东的财务粉饰和造假行为,提高外部审计约束的有效性。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禹薇
目前关于股权制衡的研究重点关注股权制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对其作用机制及路径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忽视了关系大股东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与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大股东持股水平、大股东关系对股权制衡治理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既提高了公司投资效率,也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因此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对于大股东控制程度较低的公司,股权制衡削弱了投资无效率与掏空导致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大股东控制力较强的公司,股权制衡的治理机制并未显著发挥作用。如果公司存在关系大股东,大股东可能采取一致行动实施掏空行为。关系大股东的存在导致股权制衡也难以发挥投资效率促进和掏空抑制的治理作用。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玲
本文尝试以我国历年来因发生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监管机构处罚及处分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及监管机构的监管措施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本质原因,最后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效率和效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颖
文章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机制与外部监管约束机制,探讨两者影响及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其中外部监管约束以对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外部审计约束来度量。
关键词:
制衡 外部监管 违规行为 审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谢仍明
鉴于公司的财务行为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依据1999年—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具体探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大股东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特殊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探索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制衡机制。研究显示,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控制力(或联合控制力)、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五点建议,试图限制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以保护中小股东的...
关键词:
大股东制衡 现金股利 隧道效应 公司治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重 王可
上市公司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一般都是公司经营、决策情况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相对于中小股东具有较大的信息优势,极易在减持本公司股票的过程中,对股票市场的秩序乃至动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监管部门为此而制定的大宗持股信息披露制度是关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及达到该比例后每增减一定比例(我国《证券法》规定的比例为5%)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重 王可
上市公司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一般都是公司经营、决策情况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相对于中小股东具有较大的信息优势,极易在减持本公司股票的过程中,对股票市场的秩序乃至动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监管部门为此而制定的大宗持股信息披露制度是关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及达到该比例后每增减一定比例(我国《证券法》规定的比例为5%)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道高
一、大股东违规原因分析1、大股东控股比例过高。公司虽然改制了,但"一股独大"仍是国有控股公司的普遍现象,这为大股东进行违规操作提供了先天的权力基础。一旦公司上市成功,大股东便堂而皇之地从上市公司套取资金、输送利益,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2、公司组织机构不独立。许多上市公司是母公司下属多个子公司中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熊凌云 方远 杨李娟
本文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多个大股东在企业违规方面发挥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有效抑制了企业违规,体现为多个大股东的监督治理效应。机制和路径分析表明,多个大股东抑制企业违规的影响机制是信息监督和协同治理,具体路径是通过委派董事和退出威胁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多个大股东监督治理程度越高、持股越稳定,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越强;多个大股东可以降低信息披露违规和经营违规,对违规倾向也有重要抑制作用,但对违规稽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多个大股东通过抑制企业违规还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价值和长期财务业绩表现,降低了未来经营风险。因此,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应为多个大股东监督治理效应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进而减少企业违规,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多个大股东 企业违规 信息监督 协同治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单华军
本文以2007—2008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的体制性成因,检验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违规之间的相关性,正面考证了我国有限的执法资源约束条件下证券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与已有的文献结论不同,本文的研究支持中国证券市场法律在执法资源紧张的境况下执行效力尚佳。具体体现为内部控制缺陷越多的上市公司,受到诉讼和违规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受到违规惩戒时存在着监管部门处罚不一的事实。本文的研究发现为证券监管部门优化执法资源、提高监管惩戒实效以及投资者经济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和改进路径。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内部控制 公司违规 监管绩效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廖旗平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了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影响因素,得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是影响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主要因素的结论,从而也在这方面证实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
大股东 占用 资金 股权分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徐军辉 王华
本文以1998~2004年进行配股并且在配股后三年内受到证监部门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配股违规行为事后监管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配股当年以及配股三年内均存在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受罚时有显著的负效应,违规后两年以上被发现的上市公司受罚时有显著的负效应,其他的违规行为受罚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反应。由此可见,证监部门对违规配股上市公司的事后监管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即使有作用其效果也甚微。
关键词:
配股公司 违规 市场反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秦军 居佳欢
A股市场大股东违规减持行为的监管实际上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监管部门和大股东为实现系统动态均衡而进行博弈的过程。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围绕大股东违规减持行为的主线,构建大股东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监管过程中监管部门和大股东的演化稳定策略,得出复制动态相位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大股东违规减持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
违规减持 监管 演化博弈 演化稳定策略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鱼乃夫 杨乐
基于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和企业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管教育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管的学历越高,企业越不容易违规;(2)高管的年龄和女性占比都对企业违规行为有负向影响,但均不显著;(3)企业高管是否具有金融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社会责任和企业违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指数越高,企业越不容易违规。因此,为了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应当从提高高管的学历、提升专业知识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着手,以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