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8)
- 2023(12076)
- 2022(10206)
- 2021(9657)
- 2020(8203)
- 2019(18891)
- 2018(18524)
- 2017(35188)
- 2016(19002)
- 2015(22071)
- 2014(21784)
- 2013(21706)
- 2012(20616)
- 2011(18566)
- 2010(18890)
- 2009(18292)
- 2008(18484)
- 2007(16338)
- 2006(14553)
- 2005(13713)
- 学科
- 济(85008)
- 经济(84881)
- 管理(66195)
- 业(61556)
- 企(53730)
- 企业(53730)
- 方法(41735)
- 数学(36779)
- 数学方法(36456)
- 财(30884)
- 中国(24947)
- 制(22211)
- 务(20927)
- 财务(20895)
- 财务管理(20821)
- 企业财务(20054)
- 农(18948)
- 业经(17521)
- 贸(17159)
- 贸易(17144)
- 易(16804)
- 体(15645)
- 融(15235)
- 金融(15233)
- 银(14817)
- 银行(14805)
- 学(14223)
- 行(14043)
- 体制(13331)
- 审计(12314)
- 机构
- 大学(286044)
- 学院(277932)
- 济(126468)
- 经济(124291)
- 管理(109063)
- 研究(94424)
- 理学(93149)
- 理学院(92214)
- 管理学(91040)
- 管理学院(90496)
- 中国(78062)
- 财(65651)
- 京(60965)
- 财经(51442)
- 科学(50102)
- 经(47004)
- 所(46423)
- 中心(44014)
- 经济学(40885)
- 研究所(40681)
- 江(40544)
- 北京(38803)
- 财经大学(38614)
- 农(37201)
- 经济学院(36853)
- 业大(33418)
- 院(33371)
- 范(33345)
- 师范(33072)
- 州(32077)
- 基金
- 项目(174467)
- 科学(140008)
- 基金(133211)
- 研究(129583)
- 家(114239)
- 国家(113375)
- 科学基金(98705)
- 社会(87586)
- 社会科(83304)
- 社会科学(83282)
- 基金项目(68887)
- 省(61536)
- 自然(61402)
- 教育(60050)
- 自然科(60026)
- 自然科学(60013)
- 自然科学基金(59049)
- 资助(56271)
- 划(53133)
- 编号(50723)
- 成果(44393)
- 部(42443)
- 重点(38825)
- 国家社会(38103)
- 教育部(37903)
- 制(37586)
- 人文(35853)
- 创(35526)
- 发(34773)
- 大学(34621)
- 期刊
- 济(135971)
- 经济(135971)
- 研究(90201)
- 中国(61220)
- 财(56854)
- 管理(41988)
- 学报(39230)
- 科学(36682)
- 农(32795)
- 融(31798)
- 金融(31798)
- 大学(31110)
- 学学(28818)
- 财经(27528)
- 教育(25291)
- 经(23540)
- 经济研究(23413)
- 农业(21831)
- 技术(21623)
- 贸(18777)
- 问题(18000)
- 业经(17237)
- 国际(17153)
- 世界(16086)
- 会计(16003)
- 财会(15575)
- 图书(15037)
- 理论(14662)
- 技术经济(13812)
- 统计(13531)
共检索到441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唐跃军 李维安 谢仍明
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内部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外部审计约束相对乏力的情况下,集中持股、具有绝对信息优势的第一大股东不仅有动机也有能力粉饰甚至虚构财务报表,掩盖实际存在的问题,避开外部审计约束;而此时,其他大股东通过外部治理机制进行制衡时所面临的成本更低而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很有可能不选择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实施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而是更多地求助于外部治理机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外部审计者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发现控股股东的财务粉饰和造假行为,提高外部审计约束的有效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被查处的违规行为并不等同于公司实际的违规行为,为此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治理战略,在内部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外部市场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具有绝对信息优势的第一大股东集中持股(基本为非流通股)并非有利于约束,而是有利于掩盖上市公司日趋频繁的违法违规行为;此时,其他大股东通过外部治理机制进行制衡时所面临的成本更低而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其治理战略很可能是选择不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实施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而是更多地求助于外部治理机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外部监管者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配合监管部门查处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提高外部监管的有效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谢仍明
鉴于公司的财务行为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依据1999年—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具体探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大股东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特殊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探索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制衡机制。研究显示,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控制力(或联合控制力)、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五点建议,试图限制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以保护中小股东的...
关键词:
大股东制衡 现金股利 隧道效应 公司治理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禹薇
目前关于股权制衡的研究重点关注股权制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对其作用机制及路径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忽视了关系大股东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与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大股东持股水平、大股东关系对股权制衡治理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既提高了公司投资效率,也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因此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对于大股东控制程度较低的公司,股权制衡削弱了投资无效率与掏空导致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大股东控制力较强的公司,股权制衡的治理机制并未显著发挥作用。如果公司存在关系大股东,大股东可能采取一致行动实施掏空行为。关系大股东的存在导致股权制衡也难以发挥投资效率促进和掏空抑制的治理作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宋小保
基于现实中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资本市场背景,利用2007—2010年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与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关系,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考察终极控制人价值侵占对外部市场投资者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越大,股票收益的波动性则越强,表明终极控制人的侵占行为可能导致企业与市场投资者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提高外部投资者的风险;同时,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和股权集中度较低的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和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与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文青
依据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考量不同类型的外资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未能有效制约大股东侵占行为,不同性质的境外投资者对抑制大股东侵占的作用存在差异。QFII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而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持股均不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不仅未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反而加重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惠聪
本文以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控制、审计监督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与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正相关,但不显著。这说明大股东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审计师在公司信息披露中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
大股东控制 信息披露 审计委员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颖
文章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机制与外部监管约束机制,探讨两者影响及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其中外部监管约束以对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外部审计约束来度量。
关键词:
制衡 外部监管 违规行为 审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涂国前 刘峰
本文以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化,并形成民营股东控股,但股权制衡结构不同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性质的制衡股东是否具有不同的制衡效果。本文发现,与一股独大公司相比,国有股东制衡公司更可能被民营控股股东掏空,民营股东制衡公司更不可能被民营控股股东掏空,说明不同性质的制衡股东具有不同的制衡效果。本文还发现,有政治关系的民营控股股东更可能掏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翟月春 杨斌
大股东利用在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基本理论和博弈论阐释大股东控制与内部资产交易定价公允性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对其关系存在性及关联度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控制"现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会超 潘临 张熙萌
大股东股权质押后倾向于从事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来维稳股价,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因而大股东股权质押可能会影响审计师选择行为。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股东股权质押后更可能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从而规避高质量的外部监督,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2)这种关系只存在于民营企业中,在国有企业中这种关系不存在。(3)市场化环境在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师选择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大股东股权质押后选择低质量审计师的动机更强。(4)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在选择非"四大"后进行了更多的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本文提出了公司代理问题与审计师选择、股权质押经济后果以及审计师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对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荆新 廖冠民 毛世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跃军 谢仍明
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股权分置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具体探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流动性、股权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非流通股股东(通常为控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通常为中小股东)之间的确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类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所持股份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的监督制衡作用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六点建议试图限制非流通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肖作平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从理论角度推演大股东、法律制度如何影响资本结构决策,采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一系列OLS经验检验大股东、法律制度与资本结构决策之间关系。本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大股东、法律制度确实影响资本结构决策。具体而言:(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务水平负相关;(2)最终控制人是国有企业的控制股东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类公司拥有相对低的债务水平;(3)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与债务水平正相关;(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的交互项与债务水平正相关,表明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的提高能削减第一大股东和债务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除以第一大股...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泽将 雷玲 王彪华
本文以高管拥有纪委身份作为高管廉洁的代理变量,选取2011—2017年间中国资本市场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考察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高管廉洁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表现为高管廉洁程度越高,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越强。相对于中央国有企业,上述抑制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显著增强。基于经济后果的进一步测试显示,高管廉洁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且大股东掏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大股东掏空影响因素文献,同时为高管廉洁的治理效应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