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8)
- 2023(13076)
- 2022(11152)
- 2021(10542)
- 2020(9204)
- 2019(21283)
- 2018(21131)
- 2017(41145)
- 2016(22186)
- 2015(25254)
- 2014(25232)
- 2013(24900)
- 2012(22708)
- 2011(20271)
- 2010(20108)
- 2009(18871)
- 2008(19042)
- 2007(16990)
- 2006(14413)
- 2005(12957)
- 学科
- 济(90845)
- 经济(90713)
- 管理(77014)
- 业(72876)
- 企(63709)
- 企业(63709)
- 方法(46716)
- 数学(41677)
- 数学方法(41217)
- 财(33007)
- 务(22943)
- 财务(22886)
- 财务管理(22839)
- 农(22807)
- 制(22423)
- 企业财务(21864)
- 中国(20441)
- 业经(19501)
- 学(15950)
- 体(15621)
- 贸(15516)
- 贸易(15510)
- 易(15117)
- 农业(14805)
- 地方(14459)
- 银(14330)
- 银行(14302)
- 技术(14238)
- 划(14049)
- 环境(13741)
- 机构
- 大学(318159)
- 学院(316860)
- 济(132359)
- 经济(129716)
- 管理(128936)
- 理学(111925)
- 理学院(110855)
- 管理学(109126)
- 管理学院(108524)
- 研究(96991)
- 中国(76005)
- 财(66469)
- 京(64703)
- 科学(57094)
- 财经(52429)
- 农(48602)
- 经(47591)
- 所(47428)
- 中心(46917)
- 江(46765)
- 业大(45577)
- 研究所(42561)
- 经济学(40738)
- 北京(39904)
- 财经大学(39171)
- 农业(38172)
- 范(36946)
- 经济学院(36916)
- 师范(36537)
- 州(36473)
- 基金
- 项目(212544)
- 科学(169311)
- 基金(157891)
- 研究(153986)
- 家(136263)
- 国家(135180)
- 科学基金(118328)
- 社会(99728)
- 社会科(94738)
- 社会科学(94712)
- 基金项目(84301)
- 省(82521)
- 自然(77739)
- 自然科(75978)
- 自然科学(75958)
- 自然科学基金(74659)
- 教育(72082)
- 划(69223)
- 资助(64621)
- 编号(61842)
- 成果(49612)
- 部(48622)
- 重点(47376)
- 创(44901)
- 发(43460)
- 制(43078)
- 教育部(42489)
- 创新(42024)
- 科研(41708)
- 课题(41433)
共检索到456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亚莉 于丽娟 刘山湄
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一致。研究表明,大股东减持行为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与大股东减持幅度有关,在减持幅度较大时,大股东减持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在减持幅度较小时,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大股东减持幅度及控股股东减持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但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这种关系并不显著。非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与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建议从会计监管的角度来规范和引导大股东减持幅度及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股东减持行为,以降低大股东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红海 徐龙炳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且减持并非其必然选择。同时,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控股股东减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第一大股东减持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发现。文章揭示了大股东减持的内在机制,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市场上的减持现象。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吴斌 翁恺宁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来阐明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首先论证了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并指出了控制权的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是股权结构集中化与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指出尽管大股东有动力和能力来监督管理层,但是它们也会对小股东进行掠夺;最后明确了大股东的掠夺是中国最严峻的公司治理问题,因而大股东(股权集中)并不一定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关键词:
激励薪酬 公司接管 控制权私人收益 掠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亚莉 李静静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对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减持的股权转让溢价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测度。研究发现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均通过减持获取股权转让溢价,但控股股东的减持获利水平显著高于非控股股东,减持成为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一种新途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受控制权程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性质和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程度与股权转让溢价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经营绩效与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本文建议加强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转让行为的监管,并积极推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
关键词:
大股东减持 股权转让溢价 控制权私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磊 徐向艺
以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三一重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三一重工的公司治理绩效和控制性大股东的所有权、控制权以及两权分离度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一重工的最终控制大股东所持有的的所有权(现金流量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进行"隧道挖掘"的行为,起到了利益汇聚的激励效应,并且随着其所有权比例的上升,公司治理绩效随之提高。同时,三一重工的最终控制大股东虽然通过采用金字塔控股结构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用较少的所有权掌握大部分的控制权,但是两权分离并没有降低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即两权分离并未产生隧道挖掘的防御效应。但是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均不显著。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维钢 谭晓雨
本文对我国大股东控制权争夺博弈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描述了控制权争夺的若干主要方式,并阐明了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本文构建了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博弈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随着股东拥有的股份增加,企业经营者从公司内部进行控制的收益也在增强;股东趋向于提高本身拥有的股份份额,从而适度规避风险。应规范控制权争夺的法律与监管制度,使不良管理者得到替换,高效管理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相关利益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尊焕 郑秋亚
本文提出了在"一股一票"投票原则下测定第一大股东控制权的一般化模型。这一模型不但能够计算第一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控制程度,而且它表明随着有实际投票权大股东数量的增多,第一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控制程度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
大股东 控制 决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东华
本文基于伦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了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伦理决策模型,并探索性分析了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伦理决策模型的四个阶段,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伦理决策模型整合了道德强度、沉思、对话对伦理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的影响以及大股东特征、组织情境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大股东 控制权私利行为 伦理决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东华
本文基于伦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了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伦理决策模型,并探索性分析了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伦理决策模型的四个阶段,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伦理决策模型整合了道德强度、沉思、对话对伦理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的影响以及大股东特征、组织情境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大股东 控制权私利行为 伦理决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晖
家族企业中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否更为严重?文章以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量化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更为严重,而股权制衡对抑制大股东侵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郝颖 刘星 林朝南
基于控制权收益①驱动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及其导致的控制权分配格局,文章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资本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权收益水平与资本配置规模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则增加等量控制权收益所需的资本配置规模就越大;(3)较固定资产投资而言,通过股权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收益的代价较低,但控制性股东占有被并购公司控制权收益的比例也较低;(4)上市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在形成控制权收益的同时并没有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而增加控制权的共享收益,资本配置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行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邓汉超
在公司运营中,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拥有股权上的优势和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知识优势,于是大股东能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尽管公司经营者的信息优势对大股东形成制衡,公司外部控制权市场也对大股东形成竞争威胁,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依然能在公司合约范围内一直存在,其原因是大股东能通过改变对经营者的支付以满足经营者的激励和参与条件,而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存在又使得任何外部控制权竞争者都不可能消除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一种信息租金和权力租金的结合体,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选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贾钢 李婉丽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11年增发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权对公司选择增发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开增发有助于维护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和控制权结构稳定,而定向增发降低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并减少了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越高时,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而且控制权较小的控股股东在控制权优势越高时更可能推动公司进行定向增发。
关键词:
大股东 控制权优势 增发方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褚晓琳 王文举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可以看成由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众多分散的中小股东构成。在股权融资中,大股东可以凭借其控股权剥夺中小股东利益,获得控制权收益。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行为,给出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条件,并就如何防止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股权融资 控制权收益 博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