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4)
- 2023(8483)
- 2022(6887)
- 2021(6300)
- 2020(5421)
- 2019(11823)
- 2018(11690)
- 2017(22717)
- 2016(11954)
- 2015(13019)
- 2014(12210)
- 2013(12123)
- 2012(10800)
- 2011(9223)
- 2010(9620)
- 2009(9297)
- 2008(9733)
- 2007(8984)
- 2006(7895)
- 2005(7393)
- 学科
- 业(79301)
- 企(77082)
- 企业(77082)
- 管理(60134)
- 济(55067)
- 经济(55004)
- 业经(25673)
- 方法(24209)
- 财(24111)
- 务(20920)
- 财务(20917)
- 财务管理(20908)
- 企业财务(19948)
- 技术(18807)
- 农(18645)
- 数学(16586)
- 数学方法(16519)
- 农业(14231)
- 技术管理(13376)
- 策(13343)
- 制(13308)
- 划(12764)
- 企业经济(12269)
- 经营(12000)
- 理论(11540)
- 中国(11413)
- 体(11149)
- 和(10955)
- 体制(10148)
- 决策(9695)
- 机构
- 学院(171819)
- 大学(164077)
- 管理(77475)
- 济(76860)
- 经济(75707)
- 理学(66514)
- 理学院(66041)
- 管理学(65515)
- 管理学院(65181)
- 研究(46478)
- 中国(40403)
- 财(38162)
- 京(32898)
- 财经(29928)
- 经(27186)
- 江(26883)
- 农(24441)
- 科学(24345)
- 商学(24107)
- 商学院(23910)
- 经济学(22150)
- 财经大学(21989)
- 所(21750)
- 中心(21571)
- 州(21229)
- 业大(21189)
- 经济管理(20755)
- 北京(20314)
- 经济学院(19979)
- 农业(18983)
- 基金
- 项目(105997)
- 科学(87662)
- 研究(81151)
- 基金(79417)
- 家(66344)
- 国家(65683)
- 科学基金(60745)
- 社会(54825)
- 社会科(52239)
- 社会科学(52228)
- 省(43415)
- 基金项目(42437)
- 自然(38504)
- 自然科(37784)
- 自然科学(37777)
- 自然科学基金(37260)
- 教育(35942)
- 划(33659)
- 编号(31582)
- 业(30810)
- 资助(30726)
- 创(30213)
- 创新(26926)
- 成果(23649)
- 部(23466)
- 制(23368)
- 重点(22741)
- 发(22739)
- 国家社会(22525)
- 人文(21718)
共检索到261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文亮
选取2009—2015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查薪酬激励缓解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的中介效应。Logit、Tobit模型与回归模型均发现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CEO薪酬激励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8%。CEO薪酬激励是非国有企业样本的完全中介变量,CEO薪酬是国有企业样本的部分中介变量,其持股未产生中介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提升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水平是缓解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为治理"一股独大"提供经验证据与研究思路。
关键词:
大股东 薪酬激励 企业创新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文洲 冉茂盛 黄俊
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分析大股东掏空对经理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及内在机理,并以2008年至2011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OLS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间的内在联系,并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大股东掏空对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影响的系统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建立有弹性的业绩型薪酬体系,但是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掏空行为也会降低经理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并引发经理与大股东合谋进行盈余管理的新的代理问题;产权性质对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和盈余管理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掏空行为对经理薪酬业绩敏感性以及经理薪酬...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产权性质 薪酬激励 盈余管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郭薇 朱艳苹 冯雪莲
文章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CEO薪酬溢价在企业财务乱象中的治理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检验大股东掏空在CEO薪酬溢价与财务乱象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CEO薪酬抑制能对企业财务乱象起到较好的治理效应,即CEO薪酬溢价能显著抑制企业财务乱象;大股东掏空在CEO薪酬溢价与企业财务乱象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CEO薪酬溢价能通过降低大股东掏空的方式抑制企业财务乱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苏冬蔚 熊家财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扩展的委托代理模型,考察大股东掏空对CEO薪酬契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导致CEO薪酬以及CEO强制性变更两者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均下降,同时,CEO在职消费上升,表明大股东掏空不仅直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而且破坏公司治理并增加代理成本,因此,只有继续优化股权结构并加强监管力度,才能强化大股东、管理层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关系,切实改善公司治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太平 马腾飞
以2006—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薪酬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薪酬会削弱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支持"合谋"观点。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提高独立董事薪酬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使独立董事积极参会并减少其异议行为,最终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善敏 林斌
大股东的存在加强了对经理人的监督,但存在大股东掏空时经理人会与大股东谈判以降低其业绩标准,从而削弱经理人的薪酬激励监督。文章将大股东掏空与经理人薪酬激励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探讨两者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降低了经理人的业绩薪酬激励强度,并且实际控制人性质也影响这种激励强度。文章的研究为更全面地了解大股东的作用和两类代理成本的相互影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掏空 资金占用 业绩薪酬敏感性 激励强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董丽萍 张军
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的建立对调动管理层积极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管理层也存在运用盈余管理操控公司业绩以提升自身薪酬水平的动机。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可能会产生利益侵占效应或利益趋同效应,有必要对大股东的存在及其在公司治理层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可从大股东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大股东控制程度对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机制和内在机理,并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7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我国股权结构现状探究大股东控制程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普遍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该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且在大股东控制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效果更加明显。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确实能够在公司治理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伴随着大股东与企业利益的趋同,大股东会借助自身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增强薪酬激励机制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作用,即大股东控制与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在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存在互补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勇 孙帆
股东目标是高管薪酬契约的基础。随着以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共同大股东日益增多,现有以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薪酬契约理论已难以全面解释资本市场中高管薪酬倒挂现象。本文提出高管薪酬契约的“横向持股共谋理论”,即与以往基于单个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不同,共同大股东会基于其投资组合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与公司高管签订薪酬契约,以此产生两者的“共谋效应”。本文利用共同大股东投资组合上市公司数据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共同大股东的存在不会提升高管薪酬对其所在的单个企业业绩的敏感性,但提升了对共同大股东持股联结形成的投资组合整体业绩的敏感性,初步证实了“横向持股共谋理论”适用于中国资本市场,并发现负外部性机制和大股东权力制衡机制是共同大股东“共谋效应”的影响机理,委派董事是共同大股东“共谋效应”的作用路径。进一步检验表明,共同大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共谋效应”在市场势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的地区较为明显,且共同大股东显著提升了持股企业高管薪酬。本文不仅拓展了薪酬契约理论和共同大股东研究,也为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胡本源
文章以达安基因为例,分析发现该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方案具有明显的管理层自我交易特征,而在内部治理机制没有发挥监督作用的情况下,国有大股东事后通过免除责任人的董事职务发挥了监督作用。薪酬并不是国企高管的一种重要激励,国企高管的政治晋升激励以及政府寻求高管和员工间的社会平衡是现有文献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这一现象的另一种解释是为了防止拥有私人信息的国企高管利用自我交易增加自己的薪酬,当内部治理机制无法有效制约管理层时,政府作为股东的反应是事前主动降低高管薪酬对企业业绩的依赖。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瑞君 徐鑫 王超恩
选取2006—2014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股权质押是股东面临资金缺口,存在较强融资约束的重要信号。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显著负相关;(2)金字塔控制层级越长,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负向关系越显著;(3)在其他大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负向关系越显著。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不仅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也为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瑞君 徐鑫 王超恩
选取2006—2014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股权质押是股东面临资金缺口,存在较强融资约束的重要信号。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显著负相关;(2)金字塔控制层级越长,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负向关系越显著;(3)在其他大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负向关系越显著。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不仅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也为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冰 张晓亮 郑晓佳
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安排可以降低经理人的代理问题,同时,也可以降低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然而,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可能导致监督过度,从而减少了那些从长远来说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行为。基于此,本文以2000~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多个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会抑制企业创新。进一步地,当其他大股东的数量越多、相对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时,对创新的负向作用越大;同时,我们还发现多个大股东会导致公司风险承担能力下降,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降低,从而为多个大股东股权结构安排所导致的"过度监督"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证据支持。此外,我们还排除了大股东的合谋假说,并发现独立董事这一机制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他大股东的"过度监督"行为。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及多个大股东经济后果领域的研究文献,对现实中如何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均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企业创新 多个大股东 过度监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贵龙 柳建华 马新啸
如何改善国企高管激励机制是新时期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本文以2008~2015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手工收集年报披露的前十大股东性质、持股比例与委派高管的数据,分别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衡量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治理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研究非国有股东治理如何影响国企高管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单纯的非国有股东持股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无显著影响,但非国有股东向国有企业委派高管有利于改善国企高管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其次,非国有股东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提升作用在竞争性国有企业和处于较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最后,非国有股东委派高管参与国企治理能有效抑制国企高管的超额薪酬和超额在职消费。以上结论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资本层面的混合,还需确保非国有股东在国企经营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民营资本的监督和治理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新霞 温军 赵玮
以政府控股公司为例,考察经营者股东权力关联、薪酬激励以及二者对企业绩效的交互影响,并基于2005~2011年431家政府控股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任命权力关联对两职合一公司绩效有消极作用,对两职分设公司绩效有积极作用,任职权力关联对企业绩效有消极作用;(2)领薪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但持股无助于改善企业绩效;(3)股东权力关联和领薪对企业绩效存在正向交叉作用,股东权力关联和持股对企业绩效无显著交叉作用或存在负向交叉作用,后者主要表现为任命(任职)权力关联和持股交叉会损害两职分设公司的长期价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靖宇 刘红霞
以2010—2018年我国央企和非国企上市公司相关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央企高管薪酬管制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结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政策背景,研究央企内部激励机制的兼容问题。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和三重差分模型(DDD)检验的结果表明,相较于不受薪酬管制政策影响的非国企样本而言,薪酬管制政策抑制了央企的研发投入水平;股权激励有助于缓解薪酬管制对央企研发投入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薪酬管制政策对央企研发投入水平的抑制强度在不同功能定位的央企之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
薪酬管制 薪酬激励 股权激励 企业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