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84)
2023(6518)
2022(5529)
2021(5170)
2020(4489)
2019(10075)
2018(10027)
2017(19006)
2016(10662)
2015(12095)
2014(12046)
2013(11908)
2012(10776)
2011(9530)
2010(9788)
2009(9560)
2008(10229)
2007(9431)
2006(8541)
2005(8151)
作者
(29280)
(24378)
(24233)
(23228)
(15717)
(11521)
(11129)
(9312)
(9219)
(8944)
(8350)
(8255)
(7984)
(7948)
(7841)
(7417)
(7239)
(7236)
(7166)
(7099)
(6235)
(5989)
(5817)
(5637)
(5614)
(5558)
(5493)
(5396)
(4924)
(4744)
学科
管理(51680)
(42535)
(40369)
企业(40369)
(37609)
经济(37517)
(21425)
方法(16447)
(16179)
(16000)
财务(15963)
财务管理(15930)
企业财务(15243)
数学(13324)
数学方法(13227)
(10623)
业经(10163)
体制(9338)
(9229)
银行(9224)
(8786)
(8781)
中国(8615)
(8507)
(7582)
金融(7580)
(7557)
(7210)
制度(7206)
理论(6759)
机构
大学(150665)
学院(149475)
管理(62700)
(60949)
经济(59437)
理学(51326)
理学院(50840)
管理学(50312)
管理学院(49970)
研究(44520)
中国(39856)
(38079)
(31673)
财经(27790)
(25101)
(24835)
科学(23472)
(21898)
中心(21767)
财经大学(20689)
北京(20064)
(19419)
(19143)
研究所(18662)
经济学(18184)
业大(17819)
商学(17505)
商学院(17327)
(16601)
经济学院(16132)
基金
项目(88559)
科学(70526)
研究(66743)
基金(65984)
(55767)
国家(55312)
科学基金(48957)
社会(43464)
社会科(41250)
社会科学(41238)
基金项目(34589)
(33548)
自然(31105)
教育(31020)
自然科(30384)
自然科学(30377)
自然科学基金(29906)
(27836)
资助(27113)
编号(26936)
(23513)
成果(23210)
(20708)
重点(19307)
(18514)
教育部(18449)
课题(18434)
(18410)
国家社会(17968)
人文(17966)
期刊
(75665)
经济(75665)
研究(47209)
(36874)
中国(35248)
管理(29217)
(20542)
金融(20542)
学报(18970)
科学(18782)
(17815)
大学(15773)
财经(15466)
学学(14790)
教育(13602)
技术(13379)
(13092)
财会(11456)
会计(11144)
农业(10952)
业经(10876)
经济研究(10290)
问题(9096)
(8096)
通讯(7870)
理论(7853)
会通(7840)
现代(7706)
技术经济(7456)
(7428)
共检索到246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徐菁  黄珺  
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成颖利  
因大股东操纵而形成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可能导致盈余质量下降。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对会计盈余质量产生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定向增发政策的出台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增发前定向增发的公司通过盈余操纵使定向增发进行得更加顺畅;定向增发时大股东通过增发折价获得控制权私利;定向增发后的公司盈余质量弱于定向增发前,且仅向大股东的定向增发的公司盈余质量下降得更快。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茂平  
大股东获取控制权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得到补偿,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大股东有获得这种回报即控制权收益的正当要求。同时,由于大股东的控制优势,他们可能会利用公司治理、法律机制等不完善的治理环境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获得超控制权收益。本文计量了这两种收益,修正了既有文献所认为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就是大股东侵害的观点,对大股东公司治理机制提出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邓汉超  
在公司运营中,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拥有股权上的优势和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知识优势,于是大股东能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尽管公司经营者的信息优势对大股东形成制衡,公司外部控制权市场也对大股东形成竞争威胁,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依然能在公司合约范围内一直存在,其原因是大股东能通过改变对经营者的支付以满足经营者的激励和参与条件,而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存在又使得任何外部控制权竞争者都不可能消除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一种信息租金和权力租金的结合体,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尊焕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本文认为大股东所具有的需求的两重性、角色的两重性、监督的两重性是大股东取得公司控制权的真正原因;控制权收益在实质上既包括对大股东监督成本的补偿,也包括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但在大股东的监督努力没有得到补偿的公司治理实践中,控制权收益只表现为大股东侵害。因此,为防止并降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就应在理论上承认大股东的监督行为,并在实践中对其监督成本进行补偿、对其监督行为予以奖励。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光国  刘爽  赵健宇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2年的数据,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检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大股东控制对二者作用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同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在将样本依据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分组后,这种负相关性在大股东非绝对控制组中仍然成立,而在绝对控制组中则不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方媛  
一、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1932年Berle和Means正式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观点,由此引起了以股权分散的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代理理论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研究。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股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吉甫  
本文根据Johnson等(2000)提出的"隧道效应"理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1年—2003年所有实施了配股和增发的155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了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格从中小股东手中融入巨额的资本,获取了大量可供其掠夺的控制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金占用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手中,以此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大股东的此种掠夺行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少波  
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这一定性扭曲了大股东侵害的实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关于控制权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作出了修正,指出并论证了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控制权的风险溢价,它的实现载体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它与大股东侵害无关。本文进一步提出超控制权收益这一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控制权收益的本质差异作出了界定和分析,解构了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指出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褚晓琳  王文举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可以看成由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众多分散的中小股东构成。在股权融资中,大股东可以凭借其控股权剥夺中小股东利益,获得控制权收益。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行为,给出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条件,并就如何防止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少波  邓可斌  
以往对大股东控制权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对投资者和公司价值侵害问题,难以解释为何众多大股东控制企业能取得稳健的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增长率度量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考察大股东控制权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风险水平、规模、行业、信息公开度等变量后,大股东控制权与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仍显著存在,且呈现出倒S型的非线性关系。在非ST和PT类公司中,大股东控制权与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系更倾向于正向线性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股东控制权的提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确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建平  曾勇  
本文用控股股权和非控股股权转让的溢价差来估计我国控制权的私人利益,发现我国的控制权私人利益约为17%,负债率和转让比例对于控股股权转让溢价和非控股股权转让溢价有不同的影响,公司规模和股权转让溢价存在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控股股东的控制力、股权离散度和控股股权转让溢价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股权制衡度越低,控股股权转让溢价越高。没有发现高管持股比例对控股股权转让溢价存在影响的证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韩勇  干胜道  刘博  
从股东特质角度研究控制权转移的盈余管理问题,笔者根据控制权的不同把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研究结果表明,当第一大股东由国有股权转化为民营股权时,第一大股东有盈余管理动机,即国有股权私有化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嫌疑。当第一大股东由民营转变为民营时,第一大股东变更前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差异。即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民营企业间时,由于民营企业是一种"理性经济人",因而显著地存在对业绩的盈余管理问题。当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时,无论是无偿转让还是有偿转让,盈余管理的动机都不明显。而民营转为国有的例子在我国当前几乎不存在,但未来有可能出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博  干胜道  王宏昌  
以2002~2009年我国A股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股东特质的视角,考察了控制权转移、盈余管理与业绩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当年和第二年,当控制权从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或者从民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时,盈余管理与业绩变化呈现出负的相关关系;在控制权发生转移的第三年,盈余管理与业绩变化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当控制权转移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时,盈余管理与业绩之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