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
2023(1303)
2022(1178)
2021(1173)
2020(973)
2019(2332)
2018(2087)
2017(2996)
2016(2263)
2015(2738)
2014(2705)
2013(2501)
2012(2368)
2011(2150)
2010(2397)
2009(1919)
2008(1929)
2007(1713)
2006(1525)
2005(1414)
作者
(6701)
(5523)
(5520)
(5300)
(3572)
(2792)
(2521)
(2284)
(2244)
(2083)
(1947)
(1927)
(1927)
(1923)
(1873)
(1764)
(1704)
(1663)
(1619)
(1594)
(1584)
(1581)
(1470)
(1445)
(1285)
(1234)
(1234)
(1216)
(1204)
(1203)
学科
教育(6544)
教学(4807)
研究(4651)
(4225)
理论(4048)
研究生(3774)
学法(3319)
教学法(3319)
学理(3080)
学理论(3080)
管理(2712)
(2562)
(2561)
经济(2560)
中国(2372)
(2322)
(2302)
制度(2300)
(2229)
医疗(2224)
服务(2176)
(1805)
(1460)
企业(1460)
(1343)
学校(1037)
农业(1017)
技术(920)
(904)
政治(866)
机构
大学(28207)
学院(27458)
研究(12427)
教育(7362)
科学(7230)
(6916)
技术(6393)
管理(6391)
(6387)
(6348)
(6167)
师范(6097)
(6064)
中国(6027)
(5854)
研究所(5780)
职业(5773)
经济(5524)
理学(4963)
业大(4933)
(4900)
农业(4880)
理学院(4852)
师范大学(4717)
中心(4716)
(4712)
北京(4690)
管理学(4592)
管理学院(4544)
(4448)
基金
项目(17239)
研究(15128)
科学(12078)
教育(10446)
基金(8908)
(8802)
(7860)
编号(7800)
国家(7743)
(7276)
课题(7189)
成果(6871)
社会(6319)
(6099)
社会科(5785)
社会科学(5783)
科学基金(5762)
(4806)
重点(4694)
规划(4454)
基金项目(4362)
资助(4057)
(4014)
项目编号(3989)
研究成果(3985)
(3951)
大学(3929)
(3896)
(3847)
(3819)
期刊
教育(17298)
中国(14233)
研究(11207)
(9729)
经济(9729)
(6658)
学报(5736)
(5587)
职业(5175)
技术(4601)
大学(4415)
农业(4074)
科学(3927)
学学(3712)
技术教育(3391)
职业技术(3391)
职业技术教育(3391)
研究生(3354)
学位(3337)
(3304)
卫生(3304)
(2584)
高等(2511)
(2306)
论坛(2306)
管理(2273)
(2117)
成人(2014)
成人教育(2014)
高等教育(1902)
共检索到49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谭颖芳  张悦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是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走中国道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主动作为。这项改革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拓宽专业口径的按类(系)招生改革试验,兴于融合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造,并在大教改思路下得以全面深化发展。当前,我国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处于校本探索阶段,形成了以专业大类与试验班为载体的全学科、宽学科与细学科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重构大类培养方案,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遵行教育治理逻辑、有效构建协同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兆信  
在对国内几所重点大学调查的基础上,比较和总结了几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经验,并结合温州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并认为此方法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梁春花  戴海燕  刘占柱  
本文就本科高校大类培养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实施"专业招生,大专培养"的,对建议大类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阐述,对其优势与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明亮  胡殿宇  苏东民  
高职院校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在概述高校大类招生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理念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分流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等实施路径,并结合实际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调整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和加强人才培养成效的统计反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贾厚林  
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长学制在贯通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必须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四按"为要素,创新开展"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拓展专业面向,在提升培养质量,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收效明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玉杰  冯国红  王景峰  
在分析大类招生理念来源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存在的四大问题,提出了基于大类招生的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个性化创新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官浩  崔泰花  冯健  许美娜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标志。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不断追求改革的创新产物,对避免大学生盲目选择专业、一次选专业定终身和知识面过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避免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创业就业竞争意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落实素质教育办学。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也受到冷热门专业冲击、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分流制度设计及其操作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困扰。因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分流制度;实施稳定的导师制和新生导师制;邀请知名校友,举办各种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参观企业、科研院校和教学基地;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竹  吴东立  齐春雷  
高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一种发展趋势,能够有效规避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机制,有利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智力资源,有效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在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专业分流导致专业冷热分化加剧,对冷门专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一些课程安排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弱势冷门专业出现不良的学风问题,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新建的班级凝聚力不足,大学生的班级团体归属感缺失。因此...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涵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招生则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在传统的"一元式"高考招生录取体制下,大学招生面对的是"分数",而不是"学生",这导致大学无法按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选拔,也就无法关注招生和培养的关系。2003年底,自主招生制度开始试点推行,给予了大学一定的招生自主权,这使得大学开始关注招生与选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开始关注招生与培养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清华大学多年自主招生的探索和实践为例,介绍其"因材施招、寓教于招"的自主招生理念,并以此探讨招生和培养之间互促并进的关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杭祝洪  鲁兴虎  徐希元  
作者结合实际,通过系统、广泛的调查,揭示了当前影响我国博士生招生与培养的一些主要问题,多层面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并据此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礼军  余惠琼  
本文在介绍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生源、师资、教育条件等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在研究生扩招的形式下,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兆信  谢志远  应朝帅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温州师范学院实施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从源头抓起,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制订科学的招生计划,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实行科学培养,同时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彭振威  
我国的教育硕士招生与培养工作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学生专业背景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实践性培养资源短缺的状况急需改善;毕业生研究能力提升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解决的对策是:加大专业硕士招生改革的力度,将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由考试制改为申请考核制;教育资源的培育和培养过程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研究型实践能力的提升;实施更为灵活而严格的学制和学分管理办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耿银平  
清华大学2014年保送生和自主招生"新百年领军计划"在校内测试。单独二胎、高考改革、假日调整进入考题。(据《新京报》)将社会化内容和能力纳入高考等重大考试范畴,用意非常明显:学生仅仅"闭门读书"是不够的,还应该放眼未来和社会;仅仅注重知识积淀是不够的,还应该密切关注社会风云变幻;仅仅注重课堂积累是不够的,还应该走出教室,走向大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平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要使中职学校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进行创新。总结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订单招生、冠名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