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8)
2023(6282)
2022(5423)
2021(4826)
2020(4352)
2019(9758)
2018(9624)
2017(17666)
2016(10085)
2015(11285)
2014(11240)
2013(10917)
2012(9955)
2011(9017)
2010(9167)
2009(8240)
2008(8032)
2007(6931)
2006(5995)
2005(5406)
作者
(31583)
(26701)
(26514)
(25135)
(16975)
(12973)
(12006)
(10548)
(10113)
(9700)
(9234)
(9126)
(8744)
(8574)
(8473)
(8280)
(8180)
(7880)
(7755)
(7597)
(6783)
(6726)
(6678)
(6081)
(6016)
(5992)
(5796)
(5758)
(5562)
(5476)
学科
(41322)
经济(41301)
管理(23690)
(22979)
方法(22342)
数学(20753)
数学方法(20368)
(17954)
企业(17954)
(10168)
(9778)
中国(9638)
地方(8731)
业经(7330)
(7238)
(7142)
贸易(7139)
(6891)
农业(6783)
环境(6247)
理论(6196)
技术(5614)
(5516)
(5157)
(5147)
(4975)
银行(4935)
(4805)
金融(4803)
(4792)
机构
大学(141015)
学院(140786)
(52957)
管理(52553)
研究(52113)
经济(51830)
理学(46174)
理学院(45545)
管理学(44210)
管理学院(43969)
中国(36756)
科学(36440)
(34180)
(30055)
(28761)
业大(28030)
农业(27735)
研究所(26863)
中心(23532)
(21846)
(21634)
(18948)
师范(18670)
(18396)
北京(18336)
(18159)
农业大学(18141)
财经(17732)
技术(16964)
科学院(16695)
基金
项目(104328)
科学(81387)
基金(75345)
(69559)
国家(69057)
研究(68704)
科学基金(57351)
(42900)
社会(42507)
社会科(40404)
社会科学(40392)
自然(40186)
基金项目(39767)
自然科(39343)
自然科学(39333)
自然科学基金(38628)
(37127)
教育(32746)
资助(31628)
编号(26424)
重点(24780)
(22954)
计划(22901)
(22277)
(21880)
科研(20843)
成果(20689)
创新(20545)
科技(20325)
课题(19575)
期刊
(51926)
经济(51926)
研究(36153)
学报(31046)
(30239)
中国(29216)
科学(25601)
大学(21866)
农业(21497)
学学(20844)
管理(18269)
教育(15871)
(14865)
技术(12593)
(12555)
统计(9549)
业大(9522)
(9178)
金融(9178)
(8759)
经济研究(8574)
农业大学(7988)
业经(7986)
(7951)
决策(7889)
财经(7864)
科技(7754)
资源(7631)
技术经济(7156)
问题(6876)
共检索到202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龙厚元  常勇  李杰  张洪程  马荣荣  王晓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邓张泽  明庆龙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春杰  徐海  郭艳华  徐正进  方萍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辅燕  陈洪梅  张培高  汪燕芬  田俊明  番兴明  
对28个供试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对照渝单8号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的组合有8个,分别是2091、YR17、桂0810、8086、S0801、郑单1001、金玉506和W8210。穗部性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出籽率﹥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穗长﹥轴粗。通径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对籽粒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行粒数﹥穗粗﹥穗行数﹥千粒重﹥出籽率﹥轴粗﹥穗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海  朱春杰  郭艳华  刘宏光  王嘉宇  杨莉  杨乾华  郑家奎  徐正进  陈温福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穗部形态、解剖性状与亚种特性都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从辽宁到四川,穗颈粗和穗颈大维管束数极显著减少,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和大维管束比极显著增加,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下降,程氏指数更加偏粳。穗颈大维管束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亚种类型间差异显著。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与穗"库"结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德明  王维金  蓝盛银  徐珍秀  杨书化  
以大穗型杂交稻培矮 6 4s/E32及其亲本以及对照组合汕优 6 3为供试材料 ,对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组合二次枝梗数多是形成大穗的基础 ,其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杂种优势分别为 6 2 .74 %和 4 8.16 % ,超亲优势分别为 30 .0 6 %和 32 .18%。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突出 ,单株穗数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则为负值。用着粒密度指数对稻穗及其枝梗的着粒密度进行了分析 ,培矮 6 4s/E32的穗着粒密度指数为 7.4 0 ,枝梗着粒密度指数为 1.2 0~ 1.5 2 ,其稻穗基部二次枝梗的着粒密度偏高。对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东霞  郭玉华  兰彩霞  程海涛  华泽田  赵鑫闻  何冉  
以辽宁省近年审定的2个杂交粳稻组合9946与1052及其对应亲本为材料,对稻米垩白品质性状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枝梗上的分布特点和遗传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表现了下部穗位最大,中部和上部穗位次之,二级枝梗大于一级枝梗。差异大的组合(9946)遗传率大,一级枝梗的遗传率大于二级枝梗的遗传率。垩白性状受遗传、栽培条件以及穗位与遗传互作的影响。因此,选择垩白性状差异小,而其他性状优良的亲本进行组配,结合合理的株型育种,有可能育出低垩白的优质组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殿成  阮方松  刘健  谢辉  赵凯铭  梁奎  江建华  蔡勇林  洪德林  
提高杂交粳稻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选育具有高配合力的大穗型杂交粳稻恢复系。为使配合力改良更有效,选用115对SSR引物扩增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按NCⅡ(North Carolina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72个F1组合,分析18个亲本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长3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结合亲本SSR分子标记数据和性状配合力数据筛选3个穗部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结果发现:23个标记基因型与亲本3个穗部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其中1个标记基因型与亲本3个性状配合力都相关;7个标记基因型与亲本2个性状配合力都相关;15个标记基因型与亲本单个性状配合力相关。标记基因型RM825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桂成  张洪程  钱银飞  李德剑  周有炎  徐军  吴文革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徐宗进  钱宗华  孙菊英  赵品恒  
【目的】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的超高产生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演进规律及超高产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0—9750kg.hm-2)、更高产(9750—11250kg.hm-2)和超高产(>11250kg.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库容量和群体库容的充实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由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千粒重在3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在安全成熟的情况下,群...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龙文靖  倪先林  刘天朋  赵甘霖  丁国祥  
为明确杂交高粱(Sorghum bicolor)主要穗部性状与籽粒品质的关系,以58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应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杂交高粱群体的穗长、穗轴长、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等主要穗部性状和粗蛋白质、粗脂肪、粗淀粉、支链淀粉、单宁含量等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主要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一致,穗部性状与穗粒重相关联的顺序是千粒重>穗粒数>二级枝梗数>一级枝梗数>穗长>穗轴长。两种分析方法在分析穗部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华  张燕之  王辉  郑文静  赵家铭  马作斌  
为明确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将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有机结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10个不育系与20个恢复系配组的106个杂交粳稻为材料,研究了产量与稻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部分米质性状之间关系密切;穗长、穗粒数在产量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脂肪酸含量、粒宽、长/宽、糙米率等在米质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穗长、结实率对米质性状影响较大;同时精米率、长/宽等品质性状较易受产量性状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宝艳  蒋文春  王术  赵新华  王伯伦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穴品系熏以后简称品种雪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华  张燕之  郑文静  赵家铭  周琉珩  徐正进  
用7个三系不育系和10个优良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产量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影响,主要由其特殊配合力决定,在各亲本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杂交稻组合选育上,在考虑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其特殊配合力。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恢复系大于不育系,产量和结实率、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穗粒密度等性状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要大于父本,在杂交组合选配,全面考虑亲本性状同时,要重点考虑母本对杂交种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祖建  郎有忠  潘美红  杨建昌  朱庆森  
目的系统介绍江苏省近两年来大面积发生的小粒穗异常生长现象,从稻穗、籽粒、糙米等方面对发生症状给出详细的图文说明。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分析对象,对几个代表性地区的小粒穗进行取样,分析了正常籽粒和小粒穗籽粒的形态分布和粒重分布特征。结果与结论在正常籽粒中,籽粒的长、宽和粒重均呈较为规律的单峰连续分布,且分布呈一定程度的右偏趋势;小粒穗籽粒的形态分布和粒重分布则较不规则,总体上均呈双峰分布态势。两个峰累计分布的比例与小粒穗发生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在分析发生症状的基础上,对小粒穗现象的名称、症状以及诊断的指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维金  徐竹生  鲍隆清  
对水稻不同品种(组合)进行了连续8年的施肥技术的研究,结果如下:重施穗肥与常规施肥比较,大穗型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杂交稻增产的幅度(10%~21.5%)较常规稻品种大,但穗数型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重施穗肥可降低无效分蘖率,增加成穗率,提高单位面积上总颖花数和实粒数。抽穗至灌浆期间,重施穗肥较常规施肥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1.2,叶片含N率提高11%~15%,光合速率增高7%左右,干物质生产量增长14.4%。稻株对穗肥中N的吸收利用率较基肥和分集肥中N分别高出22.3%和14.6%,而且穗肥中N向穗部的转运率较基肥和分蘖肥中N分别提高9.2%和11.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