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14)
2023(10860)
2022(9731)
2021(9200)
2020(7820)
2019(18207)
2018(18077)
2017(35327)
2016(19431)
2015(21664)
2014(21579)
2013(21585)
2012(19934)
2011(17941)
2010(17723)
2009(16129)
2008(15600)
2007(13614)
2006(11875)
2005(10415)
作者
(58314)
(48117)
(47869)
(45558)
(30843)
(23272)
(21746)
(19039)
(18512)
(17166)
(16623)
(16212)
(15463)
(15457)
(15044)
(14949)
(14571)
(14544)
(13805)
(13803)
(12131)
(11856)
(11753)
(11058)
(10868)
(10868)
(10705)
(10549)
(9793)
(9607)
学科
(76129)
经济(76038)
管理(54350)
(51621)
(43945)
企业(43945)
方法(36680)
数学(31265)
数学方法(30899)
(20156)
(19558)
(18721)
中国(18695)
业经(16899)
地方(15374)
(13674)
理论(13373)
(13249)
贸易(13241)
农业(12978)
(12925)
(12845)
(11853)
财务(11794)
财务管理(11772)
技术(11683)
环境(11321)
企业财务(11206)
(10510)
(10485)
机构
大学(278437)
学院(273857)
管理(109233)
(104349)
经济(102031)
理学(95451)
研究(94726)
理学院(94335)
管理学(92589)
管理学院(92133)
中国(67565)
科学(62621)
(60311)
(49645)
(49021)
(46130)
业大(45448)
研究所(45266)
中心(41591)
农业(39512)
(38970)
北京(38066)
财经(37626)
(36214)
师范(35690)
(34870)
(34294)
(31762)
经济学(30501)
技术(29690)
基金
项目(194687)
科学(151493)
基金(140741)
研究(137839)
(124864)
国家(123859)
科学基金(104914)
社会(84128)
社会科(79519)
社会科学(79494)
(76225)
基金项目(75267)
自然(71367)
自然科(69674)
自然科学(69651)
自然科学基金(68417)
(65077)
教育(62799)
资助(59007)
编号(55297)
成果(44902)
重点(43976)
(42491)
(41318)
(40297)
课题(38416)
科研(37971)
创新(37613)
计划(37024)
大学(35725)
期刊
(111574)
经济(111574)
研究(79118)
学报(50308)
中国(48952)
科学(44873)
(44061)
管理(39866)
大学(36899)
学学(34764)
(33176)
农业(30930)
教育(29795)
技术(22475)
(19789)
金融(19789)
业经(18080)
财经(17742)
经济研究(17680)
(15687)
图书(15420)
(15066)
问题(14779)
科技(14348)
理论(13717)
业大(13395)
(13218)
技术经济(13032)
实践(12691)
(12691)
共检索到389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蒲德永  黄小琪  魏刚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要为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少量杯状细胞组成。大眼鳜的消化道较斑鳜的发达,如食道的黏膜下层及杯状细胞、胃黏膜下层的厚度、幽门盲囊绒毛密集程度。两种鱼消化道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从食道到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渐增厚,从胃到前肠厚度减少。大眼鳜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杯状细胞密度、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发达程度都大于斑鳜。同时由于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钟明超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钟明超(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肾,组织学,白甲鱼,大鳍 ,斑鳜COMPARATIVEANDHISTOLOGICALSTUDIESONTHEKIDNEYSOFVARICORHINUSSINUS,MYST...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冉辉  姚俊杰  杨兴  梁正其  禹真  王艳艳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贵州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scherzeri)肌肉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大眼鳜肌肉含有24种脂肪酸,斑鳜肌肉含有20种脂肪酸。大眼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6.402%,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7.16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6.438%;斑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5.263%,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0.74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3.990%。从脂肪酸的组成特征来看,大眼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9.780%,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210%,ω-6/ω-3比值为0.634,EPA和DHA含量占8.700%;斑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喻子牛  孔晓瑜  孙世春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技术对真鲷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具发达颌齿的口咽腔之后,真鲷消化道由分化明显的食道、胃、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胶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林状细胞和味营,表层细胞具徽褶(脊);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上皮,由表层具微褶(脊)的扁平细胞、中层的杯状细胞及底部的基底细胞组成,食道粘膜部分区域衬着单层柱状上皮;胃V形,粘膜表层为单层住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肠道短,相对长度为0.6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直肠上皮为假复层上皮,两者上皮中均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讨论了真鲷消化道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真鲷消化道具典型动物食性消化道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平  邹海  赵爱平  
对10尾鳜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鳜鱼消化道保持了硬骨鱼类消化道组织结构的一般特征,但其独特之处是口咽腔宽大,在其主要骨骼上分布着许多锥形小齿。齿间上皮细胞层次明显增多。在上颌中央小齿周的上皮内有成堆分布的球状粘液细胞,隐窝内有分泌物。味蕾多分布于鳃弓及食道起始端的上皮内。胃为“Y”型。在食道一胃衔接处的粘膜为柱状上皮,固有膜中有腺体,纵行横纹肌纤维由食道内侧斜插到胃壁的外侧。胃腺主要分布在喷门及胃体部。幽门垂发达。肠短,管壁厚,都具有柱状上皮,不具备腺体结构;肝脏致密,肝实质内无胰腺结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德举  胡菊香  洪峰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的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较大。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量分别为250.8、108.2、84.1。随着体长的增加,大眼鳜和斑鳜的肠长也相应增加,而鳜的肠长趋于稳定。本文还对三种鳜在食性上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消化能力的大小、食物的可获得性、食物的选...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宁宁  章龙珍  庄平  张涛  赵峰  黄桂云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坛  赵金鑫  刘东来  孔纯  华雪铭  吴钊  王刚  冯悦  杨景丰  刘韬  
为了解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5种饲料溶菌酶添加水平:18 mg/kg (L18)、36 mg/kg (L36)、54 mg/kg (L54)、72 mg/kg (L72)和90 mg/kg (L90),以不添加溶菌酶的饲料(L0)为对照,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L36、L54和L72组的胃、前肠和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前肠脂肪酶活性在L54和L72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淀粉酶活性在除前肠、中肠外的L72和L9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36、L54和L72组鱼的肠道不同部位肠绒毛密度、高度和宽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肌层厚度上,溶菌酶添加组在前肠和后肠部位有下降趋势,L18、L36和L9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杯状细胞数量在L54和L72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切片图显示,L36和L54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形状饱满,相较于对照组更致密,但高剂量添加组的肝脏健康程度有下降趋势。消化吸收率方面,在饲养Ⅰ期和Ⅱ期,L36和L54组对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到饲养Ⅲ期和Ⅳ期,L36~L90组对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吸收率均有显著提高(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石戈  王健鑫  刘雪珠  王日昕  
利用光镜技术对褐菖鮋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组织学研究表明:褐菖鮋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4部分组成。口咽腔较大,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并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食道粗而短,上皮组织包括扁平上皮层区域和单层柱状上皮层区域,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粘膜层的固有膜中含有腺体;胃呈Y型,包括贲门、胃体和幽门3个区域,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在贲门和胃体部的粘膜层中有厚的结实层,上皮有大量的胃小凹和胃腺组织;胃幽门部括约肌明显,幽门上皮不含胃小凹;胃与肠相接处有8~9个指状幽门盲囊,其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前肠类似;肠道上皮由单层柱状上...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传江  蒲德永  赵海鹏  张耀光  
对刚出膜至出膜60 d的大眼鳜(Siniperca kneri)仔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及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进行观察发现:水温21~24℃时出膜6 d后有部分仔鱼开始摄食,8 d后全部开始摄食,它们只摄食活的适口饵料,其间发生一次死亡高峰,仔鱼存在相互残食现象;仔鱼的游泳方式在前期(出膜后的前3 d)为逆时针螺旋运动,接着垂直向液面冲游及和液面平行的平行巡游,到后来转为较长时间停留于某一水层的相对静游;仔鱼的趋避光性则由前期对光亮度不敏感到趋光以及后期的避光性;停留水层也由刚出膜的贴缸底静卧转变为分布于水表层后停留于中层再转为下层;对外界刺激由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殷江霞  张耀光  李萍  庹云  
对8尾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i)消化道的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消化道长是体长的11. 1倍。同一性别消化道长与体重、体长呈正相关,不同性别相近体重体长的 个体,雄性消化道长于雌性。整个消化道分为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部分。粘膜层由柱状上皮细胞和杯 状细胞构成,其下为基底层细胞。从前肠至后肠前段,杯状细胞的数量、肌肉层的厚度、皱褶的数量和高度 均逐渐减少。食道和前肠纹状缘明显,中肠以后各部分纹状缘不明显。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主要存在于前肠、 中肠和后肠前段,且由前至后分布呈递减趋势,以褶基部分布最多,褶顶端分布次之,其余部位零星分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平  谭细畅  王永祥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了鳜嗅板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鳜的嗅板不发达。初级嗅板排列方式属于G型。感觉上皮连续地分布在初级嗅板的外周区。由纤毛细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组成。在扫描电镜下,纤毛细胞顶端的纤毛多而长;感觉细胞可分成有4~8根短管状纤毛的纤毛感觉细胞和有微绒毛样突起的微绒毛感觉细胞;粘液细胞呈球形或棒状;支持细胞表面有微嵴。在透射电镜下,这些细胞具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突出的特点是纤毛细胞内高尔基体两端膨大呈囊泡样,溶酶体在其中形成。感觉细胞内质网及核糖体丰富;支持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囊泡和溶酶体。粘液细胞内有丰富的粘液;基底细胞孕有子细胞。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健鑫  石戈  李鹏  刘美英  王日昕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邵明瑜  张志峰  康庆浩  马卓君  王开顺  
对单环刺虫(UrechisunicoinctusVonDrasche)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单环刺虫消化道可分为咽、食道、嗉囊、砂囊、胃、中肠、呼吸肠、直肠和排泄腔。咽、食道和直肠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嗉囊、砂囊、胃、中肠和呼吸肠壁仅由粘膜层和外膜组成。除食道外,胃之前的消化道及直肠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中肠和呼吸肠上皮主要为微绒毛。消化道上皮主要分为3类细胞,第1种为柱状上皮细胞;第2种为粘液细胞;第3种为分泌细胞。粘液细胞和分泌细胞散布于柱状上皮细胞之间,且结构和数量随部位而异:粘液细胞在咽、食道、嗉囊、胃、中肠和直肠上皮中有较多的分布,分泌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鹏飞  王嫣  顾志峰  石耀华  王爱民  
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消化道各部分结构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消化道由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组成。口四周着生有触手形成口盘,咽短与口分界不明显,食道随翻吻伸缩,肠道极长,通过3个回折及螺旋缠绕成肠索,直肠上附有直肠盲囊。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外膜,没有连续的肌肉层,只有数量不等的肌纤维在黏膜下层。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除肠外,消化道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消化道各部位的褶皱形态、黏膜下层和肌纤维数量都具有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