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69)
- 2023(10790)
- 2022(9805)
- 2021(9263)
- 2020(7823)
- 2019(18121)
- 2018(18108)
- 2017(34894)
- 2016(19155)
- 2015(21535)
- 2014(21748)
- 2013(21561)
- 2012(19677)
- 2011(17801)
- 2010(17520)
- 2009(16092)
- 2008(15467)
- 2007(13308)
- 2006(11571)
- 2005(10059)
- 学科
- 济(75131)
- 经济(75021)
- 管理(53043)
- 业(49749)
- 企(41579)
- 企业(41579)
- 方法(37341)
- 数学(32676)
- 数学方法(32276)
- 财(19194)
- 学(19107)
- 农(18980)
- 中国(18492)
- 业经(15567)
- 地方(15563)
- 制(13706)
- 农业(12633)
- 理论(12605)
- 贸(12533)
- 贸易(12526)
- 易(12154)
- 和(12078)
- 技术(11457)
- 环境(11392)
- 务(10904)
- 财务(10841)
- 财务管理(10821)
- 银(10397)
- 融(10357)
- 金融(10355)
- 机构
- 大学(274831)
- 学院(271204)
- 管理(107506)
- 济(103509)
- 经济(101246)
- 理学(94109)
- 理学院(93049)
- 研究(92389)
- 管理学(91308)
- 管理学院(90830)
- 中国(65231)
- 科学(61065)
- 京(58521)
- 农(49434)
- 所(47680)
- 财(46658)
- 业大(45673)
- 研究所(44071)
- 中心(40794)
- 农业(39112)
- 财经(37959)
- 江(37810)
- 北京(36907)
- 范(35378)
- 师范(34983)
- 经(34546)
- 院(33507)
- 州(30978)
- 经济学(30955)
- 技术(28812)
- 基金
- 项目(194403)
- 科学(150797)
- 基金(140461)
- 研究(137155)
- 家(125001)
- 国家(124010)
- 科学基金(104648)
- 社会(84579)
- 社会科(79966)
- 社会科学(79945)
- 省(76057)
- 基金项目(75288)
- 自然(70548)
- 自然科(68859)
- 自然科学(68840)
- 自然科学基金(67598)
- 划(64856)
- 教育(62283)
- 资助(58447)
- 编号(54883)
- 成果(44422)
- 重点(43707)
- 部(42257)
- 发(40746)
- 创(40220)
- 课题(37972)
- 科研(37820)
- 创新(37598)
- 计划(37180)
- 大学(35742)
- 期刊
- 济(109049)
- 经济(109049)
- 研究(76652)
- 学报(50777)
- 中国(47836)
- 科学(44658)
- 农(44620)
- 管理(38368)
- 大学(36949)
- 学学(35025)
- 财(33438)
- 农业(30948)
- 教育(27972)
- 技术(21881)
- 融(19236)
- 金融(19236)
- 财经(18012)
- 业经(17415)
- 经济研究(17336)
- 业(16287)
- 经(15218)
- 科技(14506)
- 图书(14464)
- 问题(14333)
- 理论(13440)
- 业大(13375)
- 版(13220)
- 林业(12933)
- 技术经济(12767)
- 实践(12435)
共检索到381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启滨 王建楠 李毅念 何瑞银 丁启朔
【目的】为探明单粒精播种植方式种间距对小麦根系的土层分布影响,构建了基于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数据下MATLAB分割分析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RLD)定量技术,获取大田条件不同种间距单株稻茬麦RLD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和相对根长密度(NRLD)分布模型。【方法】选用宁麦13为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20和2021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单粒精播种间距1.5、3.0、4.5、6.7、9.0 cm共5个处理(JT1.5、JT3、JT4.5、JT6.7、JT9),行距20 cm。RLD分析采用根系构型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配合Pro-E软件数字重构,辅以MATLAB实现基于“空间voxel元技术”的根系生长空间3 cm~3精细分割和定量分析,跟踪各土层RLD分布动态和NRLD模型。【结果】不同处理的单株稻茬麦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小,0—9 cm土层深度内分布的稻茬麦根系达总根量95%以上,超过9 cm土层深度小麦根系急剧减小;单株小麦根系扩展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根构型以种子位作为中心点向四周拓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拓展方向性和约束性。群体稻茬麦RLD随种间距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在JT4.5最大;RLD扩展面积随种间距的增大而不断增加,最大可达22 972 mm~2。过高与过低的群体都造成不良的根构型影响,适宜的播种密度才能创建最佳的根系3D分布,实现土壤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经归一化处理后0—20 cm土层NRLD分布同时符合三次多项式和指数模型,两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极好(R~2>0.99,RMSE<0.1),但指数模型更符合随土层深度的RLD特征实际。【结论】融合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与MATLAB分割分析的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定量技术实现了单粒精播稻茬麦不同种间距的单株及群体双尺度的根长密度分布动态的定量描述,所得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麦精确耕种、水肥精准运筹、根构型调控等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
关键词:
稻茬麦 种间距 根系分割 根长密度 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华 姚艳荣 裴翠娟 董志强 贾秀领 马瑞昆
为明确播前底墒、播种密度和生育期灌水对冬小麦的产量效应,于2008-2009年度,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试验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92.5 mm的干旱年型,播前土壤底墒(2 m土层内)由518 mm增至541 mm,产量提高14.7%;再进一步增至560 mm,增产甚微(0.4%)。在较低底墒基础上增加23 mm,增产1 180.9 kg/hm2,供水效率增量为51.3 kg/(hm2.mm)。低墒条件下增加密度和灌水增产较为明显,但改善播前底墒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生育期播种密度和增灌开花水的作用。因此,播前造墒是实现小麦节水高产的重要措施。在底墒较低情况下通过增加密度和灌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宁 翟志席 李建民 段留生 李召虎
2007-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组合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及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LAI、旗叶Pn、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均表现为晚播高密处理的LAI最小,SPAD值则是早播处理的低。多穗型品种良星99在中播常规播量时其Pn、Fv/Fo和Fv/Fm较大,产量最高,大穗型品种洲元9369也是在中播常规播量时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各项指标占优。10月12-19日为适宜播种期范围。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荧光动力学参数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蔡海涛 李玮 陈欢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氮肥运筹 密度 总茎数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查菲娜 岳艳军 宋晓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豫麦49-198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在拔节和抽穗期数量较多,而放线菌、真菌在开花期数量最多。根际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以基本苗150×104株/hm2或225×104株/hm2处理最高;真菌数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表明微生物和酶活性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微生物 土壤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鹄生 罗会明 彭景武
本文以每平方米播种种子数为密度指标,对三个不同千粒重品种进行了四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秧苗素质、千粒重、有效穗数、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500粒/m2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处理及对照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提出了三个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500粒/m2。根据各处理的结果建立了播种量与千粒重和密度关系的方程式,Z=2.2293X+0.0183Y-61.17,只要确定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将该品种千粒重代入即可求出播种量。
关键词:
水稻,千粒重,播种密度,播种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印佩文 宋廷茂 彭祚登 刘勇 赵朝中 李志丹 李万棋
研究本地区培育兴安落叶松播种苗(1-0)型的适宜播种量与最合理密度.提出当地适宜播种量为6~7 kg,合理密度为1200株/m~2(每亩44万株).当兴安落叶松种子播种净度为95%,发芽率为40%~65%,千粒重为3.5~4 g时,在西林吉林业局中心苗圃目前技术条件下,播种量的损耗系数是1.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魏建军 战勇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种薯生产 种植密度 播种方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银巧 李存东 赵传德
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根据不同的地力水平按照不同的原则确定玉米适宜种植密度-高地力田块"以光定株"、中低地力田块"以产定株,"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对权重法计算土壤理化环境、播种质量和整地质量等多个生态环境因子对出苗率的综合影响,进而确定适宜播种量。从而构建了基于作物——环境关系、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不同地力水平和产量目标的玉米适宜密度和播种量确定知识模型。模型验证利用北京、济南和沈阳不同生态点常年气象资料、不同品种资料和土壤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结合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播种量 知识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敏 贺德先 蒋向 杨习文
为增强不同研究方式和方法条件下小麦根系研究的可比性,以郑麦9023和矮抗58为材料,于2010-2011年度研究了不同研究方式和方法对根系生理活性及根质量测量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盆栽条件下的根系活力(以鲜质量计)显著高于大田,不同生育期分别为24.607~334.839,29.362~298.834μg/(g.h)。室内培养时,不同培养基质条件下的根系活力大小顺序是水培>珍珠岩培>沙培>蛭石培>土培,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大田和盆栽条件下,直接冲根与筛网包裹冲根处理的单株根量损失率分别为45.57%~70.25%,15.79%~34.2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研究认为,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华 姚海坡 姚艳荣 董志强 吕丽华 贾秀领
为明确全生育期灌溉1水条件下灌水时期、播种密度对不同播期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2015-2016 2个年度在河北开展大田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设置3个播期(10月10日,10月15日和10月20日),每个播期按照延播增密原则设置2个播种密度(330×10~4穗/hm~2和420×10~4穗/hm~2,420×10~4穗/hm~2和510×10~4穗/hm~2,510×10~4穗/hm~2和600×10~4穗/hm~2),全生育期灌溉1水,3个灌水时期(起身期、拔节期、拔节后7 d),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灌溉1水条件下,相同播期下,2个年度10月10日播种小麦产量均表现为增密减产(-4.5%,-1.8%),10月20日增密增产(4.6%,1.9%),而10月15日播种小麦产量因降雨分配不同而不同,降雨前少后多年份表现为增密减产,反之增产。不同灌水处理,降雨量前少后多年型10月10日播种处理小麦产量起身期最高(最高可达7 933.1 kg/hm~2),拔节后7 d最低,而延迟播期后小麦产量以拔节期最高;增密后,起身期灌水处理增密减产,其他灌水处理增密后产量先降后升,密度330×10~4穗/hm~2和600×10~4穗/hm~2的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明显。降雨量前多后少年型产量表现为拔节后7 d>拔节>起身,密度的增加不会改变灌水差异引起的产量变化。对小麦产量三因素来说,前期水分差异影响穗粒数多少,穗数的增加是实现晚播小麦高产的关键。综上所述,小麦全生育期灌溉1水前提下应根据灌水前降雨量和播种时期调整灌水时间,实现穗数或穗粒数的增加从而实现高产。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灌水时期 密度 产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潘心平 斯金平 刘饶 梅小林
本文分析了厚朴苗木留苗密度与地径、苗高、根系和叶面积等苗木主要生长因子的相关关系,认为厚朴播种育苗的最佳留苗密度为25.7万株/hm ̄2。
关键词:
厚朴 育苗 苗木密度 实生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虹 杨兆生 闫素红 王俊娟 陈长海 梁文科 戚廷香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 ,对豫麦 18号、豫麦 2 1号、豫麦 4 9号、93中 6等 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等行距与宽窄行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 ,低播量、高播量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从开花到乳熟都呈下降趋势 ,只有 93中 6呈上升趋势 ,豫麦2 1号、豫麦 4 9号、豫麦 18号间无差异。豫麦 18号灌浆速度最快 ,豫麦 2 1号最慢 ,豫麦 4 9号和 93中 6相比 ,前者前期灌浆快 ,后者后期灌浆快 ,93中 6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豫麦 18号次之 ,豫麦2 1号第 3,豫麦 4 9号最低
关键词:
播种方式 小麦品种 产量构成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佩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目的】拟探讨等距单粒线播技术用于定量种间距对小麦前、后生育期的影响,以此论证等距单粒线播的技术特征及优势。【方法】选用宁麦13为田间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17和2018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粒距1.5、3.0和4.5 cm 3个处理(T1.5、T3、T4.5),行距20 cm。分别从群体、单株以及单茎穗3个尺度层次的指标对比,评价种间距在苗期和成熟期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等距单粒线播法创建出稳定全生育期密度效应且该效应能够为群体、单株与器官3个尺度层次的表型所表达。较小种间距显著延长稻茬麦50%出苗率的天数。群体的成熟期籽粒总产量随种间距减小而增加,T1.5与T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T4.5处理显著降低。在群体生物量方面,T4.5处理的总茎秆重、总麦穗重显著低于T1.5和T3处理。而在单株尺度层面,单株穗数、结实粒数和单株产量随种间距增加而显著性增大,但单株千粒重无显著性差异,单株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麦穗重和茎秆重也随播种间距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密度补偿效应。同时,随种间距减小,单株小麦各指标由正态分布变为L型分布。在小麦的单茎穗层面,单茎穗产量和穗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仅穗粒数表现出年度间不稳定。而在器官生物量方面,地上部生物量、叶重、茎秆重和麦穗重不同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等距单粒线播小麦在群体、个体和器官3个不同尺度范畴的密度效应能够在小麦的苗期和成熟期得到充分表达,且不同尺度范畴内的产量因子及生物量等表型指标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因此,相较于传统机械化种植技术,等距单粒线播技术有利于解析群体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段玉 弓钦 李焕春 于传宗
马铃薯是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及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和马铃薯加工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旱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时期为5月1日左右,适宜密度为57000株/hm2左右;5月21日左右播种,水分亏缺较大,薯块含水量高,淀粉含量较低,适口性差,不利于贮运;5月11日左右播种不仅会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而且会导致各种病害,叶片死亡程度较重。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优化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促进旱地马铃薯增产。
关键词:
旱地马铃薯 适宜密度 播种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