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55)
- 2023(16073)
- 2022(13518)
- 2021(12694)
- 2020(10493)
- 2019(23508)
- 2018(22926)
- 2017(42510)
- 2016(22610)
- 2015(24748)
- 2014(24268)
- 2013(23453)
- 2012(21468)
- 2011(19461)
- 2010(20142)
- 2009(18548)
- 2008(17959)
- 2007(16416)
- 2006(14786)
- 2005(13322)
- 学科
- 济(81739)
- 经济(81643)
- 管理(67777)
- 业(64599)
- 企(53911)
- 企业(53911)
- 方法(28185)
- 中国(26733)
- 农(26503)
- 数学(22770)
- 数学方法(22305)
- 财(22034)
- 地方(21389)
- 业经(20790)
- 技术(20351)
- 学(20259)
- 农业(17613)
- 制(17405)
- 理论(15846)
- 环境(15720)
- 贸(15641)
- 贸易(15622)
- 策(15132)
- 易(15113)
- 银(14975)
- 银行(14946)
- 融(14683)
- 金融(14682)
- 行(14396)
- 和(14204)
- 机构
- 学院(307103)
- 大学(304570)
- 济(119437)
- 经济(116591)
- 管理(115219)
- 研究(111142)
- 理学(97465)
- 理学院(96240)
- 管理学(94339)
- 管理学院(93738)
- 中国(83792)
- 科学(69649)
- 京(66011)
- 财(57825)
- 所(56255)
- 农(51270)
- 研究所(50879)
- 中心(50841)
- 江(49709)
- 业大(45460)
- 范(43733)
- 财经(43733)
- 师范(43290)
- 北京(42002)
- 院(41768)
- 经(39646)
- 农业(39597)
- 州(39418)
- 省(35856)
- 技术(35569)
- 基金
- 项目(206000)
- 科学(162810)
- 研究(152472)
- 基金(146911)
- 家(130393)
- 国家(128981)
- 科学基金(109819)
- 社会(94922)
- 社会科(89790)
- 社会科学(89765)
- 省(82891)
- 基金项目(76967)
- 自然(71282)
- 教育(70227)
- 划(69684)
- 自然科(69548)
- 自然科学(69526)
- 自然科学基金(68262)
- 编号(61876)
- 资助(58827)
- 成果(51217)
- 重点(47750)
- 创(46944)
- 发(45502)
- 课题(45044)
- 部(43496)
- 创新(43059)
- 科研(38942)
- 国家社会(38920)
- 性(38803)
共检索到487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洋 盘思桃 罗梦思 张寒旭
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亟须对自身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高度集聚和全面升级,但自2020年7月获批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至今,学界关于松山湖高新区如何打造科学城以及两者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研究尚属空缺。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对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和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认为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城市功能体系以及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具有创新体系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和功能社会化的特征;进一步通过梳理我国其他三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经验,总结得出其在系统规划、产业布局、创新人才、开放创新和营造环境等五大方面高度重视,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对标这三大国家科学中心,还存在源头创新能力偏弱、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创新软硬件环境亟需优化、城市功能配套有待完善等差距和不足,进而从发挥科学城的创新策源作用、强化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重视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提升凸显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推进松山湖高新区向科学城演变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江炎骏 刘伟
拓展创新系统研究对象,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建设问题。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例,运用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机制等分析工具,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研究框架,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价值链,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搭建链条完整的创新系统;全面解析畅通创新链条的协同机制、汇聚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提炼国内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进经验,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协同机制开放性不够、保障机制作用不足、动力机制激励性和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松山湖科学城要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建设,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资源保障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海燕 苏丽荣 习怡衡
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基于罗斯威尔和赛格菲尔德政策工具分类方法,结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构建政策文本二维分析框架,从均衡性、协调性入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171份政策文本,研究发现,环境型、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多,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少;政策工具在均衡性、协调性方面仍有不足,存在目标规划政策有待细化,政府购买、税收优惠以及关于“创新主体”的政策工具使用较少,政策工具不匹配等问题。提出加快出台政策细化措施、强化政府部门协同、探索吸引创新主体的政策、提高政策工具协调性等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洋 盘思桃 张寒旭 罗梦思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应遵循科学的建设路径。国内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表明,应重视规划引领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注重创新协同和环境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快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并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团队、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支撑创新全过程。同时,加快制定规划体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开放创新格局、构建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丁
近日有机会前往大名鼎鼎的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做了一次粗略的调研考察。这个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学装置及科研机构而规划建设、因华为移动终端总部的入驻而扬名海内外的90.52平方公里的科学城,与广州南沙科学城一道,作为大湾区国家科学中心主中心——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副中心,其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2013年时,松山湖在全国高新科技园区排名中还排在53位,目前已跃升为21位。2019年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26.6%,同比增长8%,有力地支撑了东莞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把整个松山湖科学城分为三层系统架构,政府和政策是顶层系统,作为产业和企业平台载体的园区是中层系统,
关键词:
松山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谭慧芳 谢来风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属于中国特色的语境体系,从组成要素、形成条件、空间集聚分析,其概念可概括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具备先进的重大科学设施、基础科研资源丰厚、创新能力突出、人才高度集聚、成果转化灵活高效、制度环境高度开放的科学要素集群中心和科创活跃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唯一一个涉及多个城市以及“一国两制”特殊制度安排的区域,具有独特的基础和优势,同时又面临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阙如、基础研究投入偏低、高水平科技人才不足等挑战,需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重大科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科技市场为着力点,高质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关键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 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崔宏轶 张超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根本转型,其核心是探索既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并与国际科技创新规则接轨,又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科学制度体系。本文在考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背景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科学资源配置促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研究主线,围绕政策及治理、人才及资金、设施及平台、计划及组织、配置生态等对科学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展开研究,结合国际科学竞争合作新趋势,明晰当前科学资源配置存在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差异提出优化科学资源配置路径。
关键词:
国家科学中心 科学资源配置 创新主体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孙艳艳 张红 张敏
日本筑波科学城经过20年转型发展初步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围绕重点领域构建多个产业创新网络,初步形成风险企业主导型、域内资源整合型、跨区域资源整合型等高精尖产业发展模式,从构建国家战略主导下的高精尖产业梯次推进格局和构建全链条式创新网络体系两条路径推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五位一体"模式,并呈现大学和大院大所主导、集约化和平台实体化3个特点,其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风险企业持续发展活力不足和地方扶持力度不够。两大系统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郑玉雯 张青芬
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提升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是将国家高新区培育成为质量卓越的绿色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基于共生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我国129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样本,采用DEMATEL方法对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17个测度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从中筛选出关键条件因素,运用fs QCA方法挖掘影响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前因构型,从组态视角探析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1)具有多样共生性的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主体、绿色创新资源和绿色创新环境共同形成可持续绿色创新模式,对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具有重要影响;(2)驱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高能级的3条路径分别为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主体辐射带动型路径、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资源优势引领型路径和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主体—绿色创新资源—绿色创新环境协同驱动型路径。可见,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具有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促进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对于增强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能力以及协同提高绿色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文雅靖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平台,更是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抓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条件之一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突出表现为营商环境便利化和营商环境法制保障水平。应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以对接国际科技创新制度规则为手段、以商事特别规则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法治体系,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润斌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选择。南宁高新区具有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良好经济条件、创新环境和平台基础。文章认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重点是要以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度设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支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覃若兰 王守文 赵敏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顺应全球创新发展格局、提升中国创新能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研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科学评价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大科学装置集群、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协同创新系统构建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探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同时选取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22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合成控制法实证检验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效应,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加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
科学中心 创新能力 政策效应 合成控制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浩东 王高峰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简称科学中心)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多重使命。本文旨在考察科学中心建设对区域知识创新及其收敛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城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估计,对科学中心实施效果展开评估。研究发现:(1)基础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城市知识创新“量质齐升”。其中,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从业人数增加是其重要机制,而高能级平台数量正向调节这一积极影响。(2)网络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增加了城市与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直接联系,强化了中心位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结构洞属性。(3)收敛效应层面。虽然科学中心通过地理邻近和科研合作渠道实现了知识扩散,但对区域知识收敛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妍妍
基于科技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分析方法,以2013年以来安徽合肥创建和实施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绩效为研究对象,实证测算2013—2017年科技政策的评价绩效得分。从创新载体建设、人才计划、科技项目、财税金融、科技成果产出、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等方面对政策实施效果及其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就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科技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蔡杜荣 于旭
近年来,企业创新的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它们所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哪些因素影响了创新生态系统成长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话题。基于新近的“架构者”理论,文章探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新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架构者”及其对生态系统其他企业的影响,试图揭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机制。通过案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发现:(1)在新生期,政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架构者”,其政策效应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动力;(2)在成长期,先驱企业取代政府成为“架构者”,其通过对其他企业产生“跟随效应”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创新产出增加;(3)在成熟期,作为“架构者”的先驱企业对其他企业创新溢出存在“乘数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该根据创新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识别相应的“架构者”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从而发挥它们创新的带动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