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65)
- 2023(13233)
- 2022(11328)
- 2021(10680)
- 2020(8743)
- 2019(20566)
- 2018(20593)
- 2017(39827)
- 2016(21469)
- 2015(24289)
- 2014(24629)
- 2013(24245)
- 2012(21914)
- 2011(19833)
- 2010(20026)
- 2009(18476)
- 2008(17533)
- 2007(15545)
- 2006(13670)
- 2005(11470)
- 学科
- 济(88612)
- 经济(88516)
- 业(59116)
- 管理(57522)
- 企(45656)
- 企业(45656)
- 方法(43138)
- 数学(37401)
- 数学方法(36727)
- 农(33507)
- 中国(23457)
- 农业(22359)
- 业经(21722)
- 财(19815)
- 地方(18726)
- 学(18412)
- 理论(15874)
- 制(14992)
- 贸(13864)
- 贸易(13856)
- 易(13440)
- 和(13307)
- 技术(12634)
- 环境(12516)
- 发(11588)
- 银(11558)
- 银行(11514)
- 划(11500)
- 教育(11441)
- 策(11428)
- 机构
- 学院(307277)
- 大学(305802)
- 管理(125622)
- 济(117170)
- 经济(114423)
- 理学(109804)
- 理学院(108573)
- 管理学(106374)
- 管理学院(105813)
- 研究(98045)
- 中国(71829)
- 京(64742)
- 科学(62701)
- 农(51434)
- 财(51315)
- 所(48107)
- 业大(47148)
- 中心(44844)
- 研究所(44123)
- 江(44023)
- 范(42687)
- 师范(42335)
- 财经(41775)
- 北京(40907)
- 农业(39055)
- 经(37964)
- 州(36178)
- 院(35609)
- 经济学(34252)
- 师范大学(34109)
- 基金
- 项目(214666)
- 科学(168876)
- 研究(157328)
- 基金(155251)
- 家(134514)
- 国家(133356)
- 科学基金(115283)
- 社会(98765)
- 社会科(93348)
- 社会科学(93322)
- 省(84695)
- 基金项目(82782)
- 自然(75203)
- 自然科(73469)
- 自然科学(73455)
- 教育(72271)
- 自然科学基金(72083)
- 划(70543)
- 编号(65308)
- 资助(64893)
- 成果(52256)
- 重点(47161)
- 部(46453)
- 发(45573)
- 课题(44391)
- 创(43954)
- 创新(40849)
- 科研(40739)
- 国家社会(39925)
- 教育部(39919)
- 期刊
- 济(129661)
- 经济(129661)
- 研究(84922)
- 中国(57277)
- 农(51311)
- 学报(47695)
- 科学(45896)
- 管理(43614)
- 大学(36926)
- 财(36114)
- 农业(34948)
- 学学(34854)
- 教育(34674)
- 技术(27186)
- 业经(24551)
- 融(23029)
- 金融(23029)
- 经济研究(19367)
- 财经(18961)
- 问题(16844)
- 图书(16228)
- 经(16075)
- 业(15700)
- 版(15420)
- 科技(15152)
- 技术经济(14665)
- 理论(14485)
- 资源(14178)
- 统计(14139)
- 商业(13633)
共检索到435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吕白羽
大湘西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比较优势,其发展应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旅游,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经营、农户加盟"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探索乡村旅游与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的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劳动力就地转移 大湘西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朋波 靳秀娟 谷慧敏
以旅游民宿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现实困境"为框架,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及其主要观点。结果表明:(1)民宿业就业包容性好、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力转移难度小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成本低、地缘优势、家乡情结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满足民宿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控制;(2)当前民宿业发展中存在的外来资本主导、政府政策不到位、季节性用工需求、产品同质化且品质较低等现实问题,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失衡、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决定了其难以促进民宿业的长远发展;(3)经营或参与民宿业的当地农民、外来的民宿项目投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不同方面做出努力,来促进民宿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良性互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朋波 靳秀娟 谷慧敏
以旅游民宿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现实困境"为框架,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及其主要观点。结果表明:(1)民宿业就业包容性好、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力转移难度小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成本低、地缘优势、家乡情结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满足民宿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控制;(2)当前民宿业发展中存在的外来资本主导、政府政策不到位、季节性用工需求、产品同质化且品质较低等现实问题,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国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城市许多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光荣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工业化、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方式,在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旅游民宿业近年来的兴盛更是推动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旅游民宿业是如何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探索。然而目前现有研究更多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本文从四则农家乐式民宿的案例分析出发,对其中的影响机制和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发现,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行业属性要素、经济收益要素以及择业过程要素三个方面存在推动路径和制约路径两种影响机制。之后,本文对如何提升旅游民宿业的动力作用、降低其阻碍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艺珮 兰勇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等形式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萎缩。发展农村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有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在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现状。
关键词:
生产经营 组织创新 劳动力 就地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军
苏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沉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异地转移带来了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所以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尹长丰 柳百萍
本文通过对合肥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统计,合肥地区《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定量测度以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测算分析基础上,分析旅游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2、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3、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迎
站在理论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化解这些矛盾,是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机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梁彩兴 刘冬蕾 赵卫红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重,解决好农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成为战略发展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于加快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科学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柳百萍 胡文海 尹长丰 韦传慧
乡村旅游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与困境并存。困境原因,一是产业初级性导致转移就业有效性难以发挥,二是转移主体在重新选择就业机会时发生分化,农民转移动机发生由"经济性转移"向"价值性转移"的变化。根据乡村旅游转移劳动力就业阶段性特征,应加快乡村旅游集聚区形成、构建有效转移平台,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形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晖 田亮
本文将围绕乡村旅游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为农民收入实现增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从而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价值,它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一直困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也会推动城乡二元化结构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志成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于志成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谈些浅见。(一)挖掘农村内部潜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茂 杨振之 蔡克信
探索乡村旅游景区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的主观感知,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乡村旅游业中体面就业的重要前提。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景区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收入体面感、劳动强度体面感、工作环境体面感、亲缘关系体面感、尊重及自我实现五个重要维度。乡村旅游景区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主观感知的分析表明,乡村旅游产业不仅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体面劳动感知,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是具有多重效应的幸福产业。为此,提出了增加体面劳动就业机会、激发体面劳动就业主观能动性、优化体面劳动就业环境、健全体面劳动就业制度等启示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战冬梅 战梦霞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英、美、日三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