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21)
2023(12077)
2022(10575)
2021(9986)
2020(8361)
2019(18987)
2018(19029)
2017(36329)
2016(19965)
2015(22389)
2014(22307)
2013(21956)
2012(20093)
2011(18054)
2010(17831)
2009(15767)
2008(15190)
2007(13038)
2006(11246)
2005(9766)
作者
(58257)
(48477)
(48228)
(45757)
(30573)
(23333)
(21781)
(19314)
(18425)
(16970)
(16693)
(16292)
(15349)
(15193)
(14954)
(14788)
(14560)
(14379)
(13750)
(13607)
(12211)
(11756)
(11633)
(10998)
(10836)
(10746)
(10572)
(10571)
(9567)
(9566)
学科
(79362)
经济(79284)
管理(52480)
(49666)
(39378)
企业(39378)
方法(35430)
数学(30860)
数学方法(30519)
(21918)
地方(21850)
中国(20519)
(19697)
(17399)
业经(16739)
农业(15449)
环境(13304)
(13131)
贸易(13120)
(13062)
(12648)
理论(12460)
地方经济(12025)
(11817)
技术(11729)
(10558)
(10515)
财务(10457)
财务管理(10438)
教育(10200)
机构
大学(275904)
学院(274919)
管理(109049)
(103460)
经济(101066)
研究(95439)
理学(95045)
理学院(93907)
管理学(92124)
管理学院(91647)
中国(68463)
科学(64067)
(59262)
(48679)
(46860)
研究所(45166)
(45098)
业大(44338)
中心(42653)
(38880)
(38469)
师范(38111)
北京(37491)
农业(36700)
财经(36636)
(35669)
(33310)
(32385)
师范大学(31167)
经济学(29978)
基金
项目(200805)
科学(157266)
基金(144759)
研究(143649)
(128288)
国家(127277)
科学基金(108197)
社会(88139)
社会科(83422)
社会科学(83400)
(78854)
基金项目(78492)
自然(72834)
自然科(71028)
自然科学(71011)
自然科学基金(69674)
(67582)
教育(64583)
资助(58627)
编号(58626)
成果(46301)
重点(45821)
(43967)
(42917)
(41220)
课题(40315)
科研(38805)
创新(38501)
计划(37885)
大学(36268)
期刊
(110289)
经济(110289)
研究(77678)
中国(49362)
学报(48195)
科学(44630)
(41834)
管理(37742)
大学(35465)
学学(33501)
(31378)
教育(30361)
农业(29397)
技术(22799)
(18864)
金融(18864)
业经(18296)
经济研究(16892)
财经(16431)
资源(16058)
(15220)
图书(15176)
科技(14857)
问题(14484)
(13862)
理论(13491)
(13187)
林业(12685)
实践(12627)
(12627)
共检索到389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周窈  何淑勤  逯传琦  郑子成  
为探究干旱河谷区强降水条件下坡耕地水流特性的变化情况,以汉源县典型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探究了不同降雨强度(1.0、1.5、2.0 mm/min)对不同坡度(10°、15°、20°)的横垄及平作坡面的产沙率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时长的增加,各坡面的侵蚀产沙率先增后减;阻力系数则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径流剪切力和单位径流功率呈增加趋势,后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不同坡度的横垄坡面产沙率增加了4.43~38.96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49~3.40倍,单位径流功率增加了0.64~1.50倍;平作坡面产沙率增加了1.46~1.81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94~1.30倍,单位径流功率增加了0.11~0.52倍。而阻力系数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坡度坡面间的阻力系数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3)不同实验条件下,横垄坡面的侵蚀产沙率和径流剪切力总体低于平作坡面。而二者间的阻力系数和单位径流功率虽差值较大,但无明显规律。(4)降雨强度的增加导致各坡面的径流流态从“层流-缓流区”(Re<500,Fr500,Fr<1)。综上所述,在强降水条件下,不同坡度的坡耕地均可通过横垄措施有效调控水沙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减沙效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晶  包维楷  庞学勇  范建容  杨阿强  
为了预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对下游干旱河谷演变的影响,开展了对泸定县城以上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河谷生态需水量为能够维系干旱河谷生态功能的基本环境目标、恢复干旱河谷生态景观的生态系统所需求的水量;②研究区干旱河谷总面积1185.00km2,其中干暖河谷250.11km2,干温河谷934.89km2;③考虑输沙需水时,维持研究区干旱河谷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56.3×108m3,其中干暖河谷最小为58.8×108m3,干温河谷最小为97.4×108m3,不考虑输沙需水时,最小生态需水量仅为58.3×108m3;④河道外需水量占总生态需水量的5.7%;⑤考虑输沙需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佳  马振峰  杨淑群  杨小波  李小兰  
基于大渡河流域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a来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波动增加;多年平均值均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多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区域差异:除强降水日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下游增加,上游减小的变化趋势,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大渡河流域各指数突变特征不一致,1d、5d最大降水量突变年集中在1974~1976年前后;强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及极端强降水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4年、197...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茹辉军  李云峰  沈子伟  张燕  刘晓娟  吴湘香  李荣  倪朝辉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栖息地及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其适宜栖息地保护河段进行了评估与划分。研究表明:(1)1950~2012年,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范围持续减少,损失率高达91.4%,强烈的人类活动(如水电开发)成其主要影响因素;(2)川陕哲罗鲑对栖息地生境质量需求较高,适应水温范围较窄(4℃~14℃)。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川陕哲罗鲑对于生境的需求存在差异;(3)大渡河上游干流及众多支流对保护川陕哲罗鲑极为重要。在上游适宜划分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的河段总长度共计2 222.9km。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川陕哲罗鲑栖息地有效保护,不仅应保护其现有分布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严冬  范建容  欧国强  
利用大渡河流域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最新修订的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流域参考作物腾发量。同时获取大渡河流域2007年内45期MODIS LAI数据,根据叶面积指数与作物系数的经验关系得到作物系数2007年年内的变化情况,利用GIS中的Zonalmean函数对大渡河流域平均作物生态需水量年内变化进行估算。在根据年干燥度进行干湿区划的基础上,对作物生态需水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2007年内生态需水总量为618.8 mm,月平均值为51.6 mm。其中作物生态需水量年内变化过程为夏季最高,占全年总需水量的35.7%,春季、秋季、冬季生态需水量逐渐减少分别占全年总量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朝军  穆兴民  孙文义  高鹏  赵广举  
黄河支流延河在2013及1977年7月发生极端暴雨事件,但由于所处时间流域下垫面的差异,暴雨的灾害表现迥异。论文比较分析延河流域2013和1977年7月暴雨的降雨量、强度、频率及其水沙变化特征,讨论了产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降雨总量、笼罩面积、降雨强度、暴雨频率均大于1977年,而日最大径流量、最大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洪峰流量、峰值沙量、高含沙量历时却低于1977年。2013年延河流域暴雨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1977年则以河道洪水灾害为主。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植被大面积恢复,导致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发生变化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朝军  穆兴民  孙文义  高鹏  赵广举  
黄河支流延河在2013及1977年7月发生极端暴雨事件,但由于所处时间流域下垫面的差异,暴雨的灾害表现迥异。论文比较分析延河流域2013和1977年7月暴雨的降雨量、强度、频率及其水沙变化特征,讨论了产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降雨总量、笼罩面积、降雨强度、暴雨频率均大于1977年,而日最大径流量、最大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洪峰流量、峰值沙量、高含沙量历时却低于1977年。2013年延河流域暴雨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1977年则以河道洪水灾害为主。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植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景玉  张楠  王荣彬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是国土资源动态变化模拟、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措施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始终是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研究的热门问题,近年来,结合“数字黄河”、“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广大地理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围绕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产沙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配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以及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从经验模型到理论模型,不仅提出和开发了许多具有十分重要实用价值的土壤侵蚀产沙模型,而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模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从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的自主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两个方面、经验统计模型与物理模型两个领域简要回顾了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在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模型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致颖  方海燕  
为科学地认识中国东北黑土区流域土壤侵蚀特征,探讨TETIS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本文以乌裕尔河流域为例,利用1971-1987年日径流与泥沙实测数据对TETIS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进而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特征及其与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TIS模型在乌裕尔河流域适用性好,日径流与日输沙量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20.70之间,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体积误差均不超过15%。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97.2 t/(km2·a),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约90%的产沙来自于坡面。平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致颖  方海燕  
为科学地认识中国东北黑土区流域土壤侵蚀特征,探讨TETIS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本文以乌裕尔河流域为例,利用1971-1987年日径流与泥沙实测数据对TETIS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进而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特征及其与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TIS模型在乌裕尔河流域适用性好,日径流与日输沙量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2~0.70之间,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体积误差均不超过15%。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97.2 t/(km2·a),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约90%的产沙来自于坡面。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流域侵蚀量主要来自于0°~5°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具不同的土壤侵蚀模数,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达556.3 t/(km2·a)。坡度较大的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研究表明,TETIS模型在黑土区模拟土壤侵蚀产沙应用前景好,可为研究区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梓豪  赵清贺  丁圣彦  张祎帆  刘璞  吴长松  卞子亓  
坡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坡面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探讨坡面土壤侵蚀产沙对坡度和植被盖度的响应,对坡面土壤侵蚀产沙的预测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5°、10°、15°、20°)和植被盖度(0、15%、30%)条件下坡面径流系数、泥沙量、时段径流含沙量和侵蚀泥沙粒径组成的变化过程,并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对贡献指数阐明黄河下游河岸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对坡度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盖度下坡面径流系数随冲刷历时增加而增加,在冲刷历时前5 min增幅较快,之后增幅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秀英  白音包力皋  王东胜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前河流生态水文特征、调水对生态影响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水利工程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HA方法分析大渡河流域调水区河流调水前的水文资料,提取对基本生态条件维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月基流量作为特征流量,采用Tennant法评价基流量对生态的有利程度,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特征流量对生态的意义作为参照,对比分析一期调水工程实施后水文站月平均流量对生态的有利程度,间接推求坝址下游近坝段特征基流量,探究调水后月均流量对生态的有利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沿程流量的恢复,绰斯甲站、足木足站河道水量得到恢复,调水后月平均流量对生态有利程度能达到较好状态;坝址下游河段调水后月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莎莎  朱文博  崔耀平  何春龙  叶露培  冯小燕  朱连奇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土壤类型数据、降雨数据、植被覆盖指数(NDVI),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计算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植被覆盖因子(C)、水土保护措施因子(P),借助InVEST模型对淇河流域2015年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淇河流域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932. 80、617. 13、282. 46、159. 58、141. 64和93. 84 km~2;土壤侵蚀总量为7 225 839. 54 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2. 45 t/(hm~2·a);(2)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草地和林地多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海拔区,潜在的土壤侵蚀量较大,土壤侵蚀强度也较大。虽然未利用地占流域总面积很小,但侵蚀模数最大;(3)淇河流域土壤侵蚀与坡度、海拔和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具有密切关系,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降低,海拔在1 200 m处达到峰值,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坡度和起伏度越大,坡面土壤的不稳定性愈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下移的可能性就愈大。海拔600~1 200 m、坡度大于15°、地形起伏度70~500 m的区域土壤侵蚀状况严重,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土壤侵蚀是山地生态脆弱性响应的重要指标,山地流域的土壤侵蚀研究对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胥贤  黄晋  舒旗林  李洪泽  谢蕊霞  李红涛  
为了探明适宜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流域增殖放流鱼类标志的方法,在安谷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使用T-tag锚标法(T-tag)、金属线码标法(CWT)和荧光胶体标记法(VIE)分别对四种放流鱼苗(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唇■Hemibarbus labeo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进行标记。每种鱼苗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进行试验。在标记后40 d分别统计了鱼苗的存活率、标记保持率和生长等数据。结果表明:(1)40 d短期标记条件下,CWT和VIE对四种鱼苗的存活率负面影响较小,T-tag对存活率负面影响较大。其中,CWT和VIE对体长50~110 mm小规格放流鱼苗的存活无显著影响,而T-tag导致小规格放流鱼苗存活率显著下降;(2)四种放流鱼苗CWT和VIE标记保持率均显著高于T-tag,其中,除50~80 mm的小规格长薄鳅VIE组标记保持率略低于CWT外,其它各实验组均表现出VIE组大于CWT组;(3)CWT和T-tag标记保持率与标记鱼类生活习性相关性较大,胭脂鱼、长薄鳅标记保持率相对高于唇■、黄颡鱼;(4)三种标记对鱼苗都具有一定的损伤,但与对照组相比标记组存活的鱼苗生长状况均不受影响,其中,四种鱼苗相比唇■的生长速度最快。(5)考虑到T-tag标记具备操作简单、标记快、易辨认等特点,建议使用T-tag标记时鱼苗的全长应大于170 mm。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丽霞  张志强  王新杰  王盛萍  查同刚  
近50 a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实施的背景下,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中尺度流域清水河流域(面积436 km2)为研究对象,利用1959、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和1960—2005年该流域实测输沙和降水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法研究了该流域年输沙量、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并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相结合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流域年输沙量47 a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点位于1980年;降雨量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极端降雨指数下降。降雨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