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0)
2023(7200)
2022(5982)
2021(5910)
2020(4816)
2019(11673)
2018(11428)
2017(21888)
2016(11413)
2015(13282)
2014(12932)
2013(12872)
2012(11592)
2011(10770)
2010(10828)
2009(10044)
2008(9716)
2007(8155)
2006(7103)
2005(6377)
作者
(31497)
(26234)
(26169)
(25103)
(17001)
(12422)
(11817)
(10283)
(10135)
(9195)
(9031)
(8864)
(8351)
(8291)
(8260)
(8073)
(7864)
(7495)
(7453)
(7150)
(6429)
(6365)
(6218)
(6070)
(5885)
(5825)
(5618)
(5382)
(5184)
(5105)
学科
(57614)
经济(57564)
方法(28262)
管理(28173)
数学(26515)
数学方法(26038)
(25145)
中国(20760)
(18935)
企业(18935)
(12193)
(12103)
贸易(12095)
(11843)
地方(9525)
业经(9023)
(8604)
环境(8449)
(8439)
(8294)
农业(7841)
(7662)
(7615)
银行(7614)
理论(7473)
(7386)
(7342)
金融(7342)
城市(6997)
(6668)
机构
大学(168371)
学院(165643)
(79794)
经济(78440)
管理(65399)
研究(60923)
理学(56932)
理学院(56268)
管理学(55190)
管理学院(54888)
中国(47107)
(36954)
科学(34247)
(31727)
(29447)
研究所(26941)
经济学(26607)
中心(26474)
财经(26397)
(24422)
经济学院(23970)
北京(23927)
(21940)
(21535)
师范(21405)
(21031)
(20974)
业大(20646)
财经大学(19982)
科学院(18288)
基金
项目(113999)
科学(92539)
基金(87690)
研究(82061)
(76607)
国家(76127)
科学基金(66442)
社会(56388)
社会科(53794)
社会科学(53783)
基金项目(45353)
自然(42280)
自然科(41476)
自然科学(41469)
自然科学基金(40739)
(39780)
教育(37751)
资助(37384)
(35322)
编号(30494)
(26786)
重点(25608)
国家社会(25170)
(24298)
中国(23882)
成果(23834)
教育部(23603)
(23355)
人文(22197)
创新(22092)
期刊
(79327)
经济(79327)
研究(53308)
中国(30511)
管理(23985)
科学(23513)
(21587)
学报(20570)
(18232)
大学(16598)
学学(15688)
经济研究(14824)
技术(14800)
教育(14319)
(13734)
金融(13734)
财经(13285)
农业(12894)
问题(12247)
(11649)
统计(11280)
(10419)
业经(10332)
世界(10168)
(9855)
国际(9386)
技术经济(9027)
决策(8959)
资源(8211)
(8207)
共检索到240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勇   赖筱威   郭秀锦  
本文以“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两次国家级大气清洁行动计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工具变量法,基于2007—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市数据,研究大气清洁行动对中国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规模的作用,并综合Bacon分解、事件研究法和其他稳健性估计方法诊断交叠DID双向固定效应估计量的偏误。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清洁行动通过空气质量偏好机制影响人口流动,显著扩大了重点控污城市的人口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大气清洁行动对高学历人口和年轻个体影响更为明显,进而优化重点控污城市人口学历与年龄结构;同时大气清洁行动有助于提高重点控污城市在中国城市层级体系中的位序。本文结论为中国城市主动提升污染治理意愿提供了理论激励,扩展了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和提升城市规模的工作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庆  吴传清  罗翔  曾菊新  
根据"五普"和"六普"城镇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按照国际上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阈值标准筛选城市样本,采用统计分布检验、空间基尼系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全国、区域和省域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城市规模的统计分布模式、空间分布特征和结构演化态势。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均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但并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帕累托分布和齐普夫分布;城市规模结构呈"金字塔"格局,城市规模差距过小;受行政区划变动的影响,城市规模分布呈现集中化趋势;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增长趋势差异明显。(2)2010年,仅东北地区城市规模服从帕累托分布,其他区域城市规模既不服从帕累托分布也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四大板块内部城市规模差距均过小,且并不存在梯度或反梯度分异规律;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首位城市规模相对优势不突出;2000—2010年,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差距在缩小,而其他区域城市规模差距则在扩大。(3)绝大部分省份内部城市规模发展过于均衡,但也有部分省份城市体系"一城独大"特征明显;省域城市规模差距的地域差异显著,但未表现出梯度或反梯度分异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永亮  
文章选择合适的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的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和整体来说,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是错误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守华  周山人  千慧雄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侯智荣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变动,这两个变量阐明了城市人口问题,并相互作用、相互说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斌栋  王言言  张志强  李琬  
鉴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规模分布形态的规模差异性和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城市增长模式之间的关联,论文基于1953—2010年中国6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了全部城市(包含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和地级市(地级市市区)2种样本组,对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形态特征、演变趋势及其与Gibrat定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主体符合Zipf定律的线性分布,但两端即小城市和超大城市因规模不足而偏离线性分布,这一现象也得到全球各国证据的支持;从演化角度来看,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在早期逐渐分散化并偏离Zipf定律,但从2000年开始转而向符合Zipf定律的方向回归,其中大城市率先在1990年就开始了转向,与这一阶段城市人口随机增长表现出耦合性,从而验证了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的逻辑一致性。该发现对于促进中国城市规模分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婧  张庆华  龚六堂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皮亚彬  薄文广  何力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1年地级城市数据,研究了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结论如下:(1)随着与核心城市距离变远,城市长期人口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出"∽形"的非线性关系;(2)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3)某地区城市分布越密集,则该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越快,应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带动城市化。在城市群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理上的合理布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春亮  李善同  
文章在区分专用性和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结构纳入拉姆齐效用函数,得出城市便利性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转换效应、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区位效应和城市规模差距扩大的累积效应。文章利用2003~2016年272个城市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为实现存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本区位决策是城市人口规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城市便利性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转换,并使城市规模差距持续扩大。文章认为,提升城市便利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人力资本导向的服务体系、营造人力资本积累变现的良好环境、增强中等城市便利性等措施可满足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和结构优化需求,有助于改变区位决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步倩  
以人口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非贸易产品的组成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流动两个视角阐述城市化发展对非贸易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和人口流入会提升城市非贸易产品多样性,但城市规模对非贸易产品多样性的正向影响存在边际递减的趋势。与人口自然增长相比,人口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对城市非贸易产品多样性的正向影响更大。因此,需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重视区域联动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组织作用,以全面促进城市非贸易产品多元化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步倩  
以人口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非贸易产品的组成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流动两个视角阐述城市化发展对非贸易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和人口流入会提升城市非贸易产品多样性,但城市规模对非贸易产品多样性的正向影响存在边际递减的趋势。与人口自然增长相比,人口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对城市非贸易产品多样性的正向影响更大。因此,需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重视区域联动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组织作用,以全面促进城市非贸易产品多元化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尤济红   梁浚强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城镇化”,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发展是其关键任务之一,但鲜有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效应。通过合并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呈现差异化,中小规模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获得显著提升,平均效应为3.9%,而试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则无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别从劳动力需求端的地方产业扶持,以及劳动力供给端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在异质性方面,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效应在东西部城市群内的小城市效果更明显,高学历和以雇员身份从事第二产业的流动人口收入提升相对更多。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收入提升效应并非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力自选择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是实质性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赵曜  
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影响机制,估计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在城市规模约束下产业结构转变的边际效益。使用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经济效益发生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则随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而增加。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晓雨  郑军  
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000年和2010年中国209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市效率,用非参数方法估计了我国城市效率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分布,并实证了城市效率变化的机制。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城市最优规模从350万人增加至717万人,增长104.86%,而城市规模均值仅增长50.47%,城市集聚不足的情况加剧,城市效率整体下降;城市效率变化和城市规模呈U型曲线关系,处于544万左右的城市效率降低最快,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效率;半参数估计表明计量设定和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蔡之兵  张可云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