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85)
2023(10910)
2022(9347)
2021(8435)
2020(7202)
2019(16542)
2018(16443)
2017(31115)
2016(16485)
2015(18161)
2014(17700)
2013(17101)
2012(15454)
2011(13723)
2010(13800)
2009(13074)
2008(12680)
2007(11305)
2006(9755)
2005(8899)
作者
(44056)
(36967)
(36594)
(34670)
(23435)
(17273)
(16574)
(14132)
(13744)
(13141)
(12479)
(12409)
(11897)
(11548)
(11222)
(11112)
(10975)
(10723)
(10632)
(10564)
(9209)
(8783)
(8727)
(8360)
(8247)
(8139)
(8093)
(8080)
(7320)
(7176)
学科
(62689)
经济(62603)
管理(59196)
(56860)
(48668)
企业(48668)
方法(30198)
数学(26151)
数学方法(25741)
(19182)
技术(17735)
(17382)
中国(17257)
业经(16303)
(14327)
技术管理(12726)
(11945)
财务(11910)
财务管理(11887)
(11618)
贸易(11609)
(11518)
银行(11510)
理论(11489)
(11347)
企业财务(11285)
(11037)
(10958)
(10803)
(10470)
机构
大学(227558)
学院(225749)
管理(94348)
(93270)
经济(91277)
理学(81837)
理学院(81059)
管理学(79599)
管理学院(79147)
研究(68494)
中国(53027)
(46734)
(45659)
科学(39477)
财经(35853)
(34092)
中心(33085)
(32572)
(31897)
业大(29617)
经济学(28858)
北京(28822)
(28692)
研究所(28552)
(27768)
师范(27530)
(27029)
财经大学(26757)
经济学院(25908)
商学(25258)
基金
项目(155968)
科学(126456)
研究(116902)
基金(115748)
(99365)
国家(98577)
科学基金(87538)
社会(77599)
社会科(73675)
社会科学(73660)
(61234)
基金项目(60857)
自然(55349)
教育(54446)
自然科(54237)
自然科学(54231)
自然科学基金(53277)
(50789)
编号(47183)
资助(45957)
成果(38651)
(38430)
创新(34976)
重点(34764)
(34692)
(34558)
国家社会(32815)
(32194)
课题(31616)
教育部(30963)
期刊
(99545)
经济(99545)
研究(64793)
中国(48383)
管理(37998)
(36796)
学报(30232)
科学(29125)
教育(26472)
(24877)
大学(24410)
学学(22416)
技术(21515)
(20156)
金融(20156)
财经(17974)
农业(16519)
经济研究(16315)
图书(16030)
业经(15914)
(15486)
科技(12614)
问题(12353)
技术经济(12319)
(12033)
统计(11745)
书馆(11339)
图书馆(11339)
理论(11066)
(10542)
共检索到336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董华  陈蕾  
为更好地探讨服务型制造网络的价值共创过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视角和复杂网络视角,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具有5层子网(大数据环境子网、服务型制造主体子网、服务型制造资源子网、服务型制造能力子网和服务型制造价值子网)的大数据驱动服务型制造超网络模型,分析子网间的关系以及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建立包括大数据驱动、主体互动、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和价值创造等过程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大数据驱动作用加快了服务型制造超网络的资源产生速度和能力形成速度,尤其是对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以及动态创新能力和数据挖掘能力的驱动效果更为显著;对服务型制造超网络价值创造的贡献,有大数据驱动时动态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无大数据驱动时组织合作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不论是否有大数据驱动,数据挖掘能力的作用都未突显。为推动服务型制造网络更好地实现价值共创,政府应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服务型制造网络形成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数据环境,加大服务型制造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推广示范;企业应积极搭建多维数字平台加快推动主体企业内部产品服务业务数据融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主体企业间资源与数据整合共享,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推进跨领域服务化价值共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董华  陈蕾  
基于超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包含大数据环境子网、服务型制造主体子网、服务型制造资源子网、服务型制造能力子网、服务型制造价值子网的服务型制造超网络模型,深入探讨其价值共创机制,并通过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米")的实践案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驱动下服务型制造超网络的价值共创机制是由大数据驱动机制、主体互动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能力作用机制和价值创造机制综合作用而成,可以完成从产品服务设计、产品服务生产到产品服务交付过程的价值共创;在大数据驱动下,小米与其他服务型制造超网络主体通过"主体交流—资源识别与获取—能力开发—价值共享""主体交互—资源组合与配置—能力协同—价值共生""主体交易—资源转化与利用—能力渗透—价值共赢"三条路径来实现价值共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忠  金青  
针对传统制造在价值链创造上的不足,本文在分析服务型制造网络与传统供应链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区别的基础上,构建了服务型制造网络,提出企业知识驱动、服务性生产的模块化创新、生产性服务外包和绿色价值创造等制造业参与服务型制造网络价值创造的四种途径,并结合具体企业在服务型制造网络中价值创造的经验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造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引入了新的思路和观点,也从价值链角度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型制造理论体系。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罗建强  李丰源  李洪波  
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是农机装备制造业未来转型趋向。结合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协作特征,构建了农机装备协同制造模式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依据主导逻辑的不同,设定了传统网络协同制造和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两种模式,通过GERT网络模型求解两种模式下的网络参数,并加以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更具优越性;在面向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的转型过程中,价值增值的关键节点与资源要素亦发生着改变;针对农机装备制造业薄利性特征,细化价值分配方案更易实现价值资源的乘数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以价值共创与共享为目标的农机装备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塑造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丁兆国  金青  张忠  
随着服务与制造相互融合,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服务型制造的价值演变过程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模式中的四个关键环节。以制造企业价值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服务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各环节中的作用,并结合服务型制造在华阳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为政府战略、与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良清  李文川  曾伟平  袁武水  
服务型制造网络(SMN)节点质量行为随其能力差异及质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最终服务质量具有关键影响。文章从SMN的生产性服务模块、服务性生产模块及顾客效用服务模块三个质量代理维度,提出基于熵权法与置信度加权集成的多维质量功能展开模型(MQFD),构建服务能力需求与各质量代理维度的关联性。通过案例应用,对比传统QFD方法和MQFD方法的SMN节点质量行为关键性度量结果,发现基于MQFD方法的结果能更好地区分质量行为参数优先级,为SMN各模块质量行为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廖民超  金佳敏  蒋玉石  高增安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能力在制造业服务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鲜有文献研究数字平台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以“能力—行为—结果”的逻辑链条构建“数字平台能力—网络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448个有效制造企业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平台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网络能力和价值共创在数字平台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存在“数字平台能力—网络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可拓展数字平台能力相关研究,阐释数字平台能力赋能制造业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为制造企业提高服务创新绩效提供启示。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赵益维  陈菊红  冯庆华  姚树俊  郭福利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服务型制造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对服务型制造网络中各种资源的整合及优化.分析服务型制造网络的运作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决定网络和个体运作水平的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作为服务型制造网络资源整合的主导因素,提出基于主导因素评判的资源整合决策模式,构建出优化整合决策的数学模型,搭建了改进的蚁群寻优算法来求解整合决策的优化过程,最后借助算例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武柏宇  彭本红  谷晓芬  
服务型制造网络是由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和顾客共同组成的新型网络组织,研究服务型制造在发展过程中各利益节点的结构洞指标变化对于把握各个节点的网络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结构洞理论,构建服务型制造网络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节点的结构洞指标,并重点探讨核心企业的指标变化。研究表明,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过程中,其网络的结构洞不断得到填充;在发展初期,核心企业效率急剧下降,面临严峻考验;在进一步发展阶段,顾客地位提高,核心企业效率上升。最后以空中客车公司的服务化转型为例,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因此,核心企业在发展初期应通过寻求广泛合作,增加冗余关系和推进网络演化;在进一步发展时期应通过识别合作伙伴,剔除冗余关系,巩固网络结构;在发展全过程应关注其他核心企业动态,强化交流互动,形成网络之间的良性竞争。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冯良清  黄大莉  夏超  
基于服务型制造网络模块化,研究服务核心能力、服务质量水平及质量创新水平对模块化质量系统的影响。依据郎之万方程,建立模块化质量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得出了其满足平衡态的临界条件;应用力学原理,构建运动轨迹模型,拟合出了其非平衡态的模拟状态点。对两个模型赋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模块化质量系统处于平衡态时,模块化服务核心能力对外部环境反应较为敏感;当模块化质量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在协同运动初期,模块化服务核心能力对质量状态的协同运动方向起决定作用,中期模块化服务质量水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最后阶段质量创新水平决定了模块化质量的最终协同状态。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模块化质量协同管理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新宁  
文章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演变逻辑及其概念模型,通过采用文字叙述和图形展示的方法,对服务型制造的基本内涵、服务型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商业模式差异,以及服务型制造驱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的逻辑、模式、机理、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型制造在运作方式、管理要素、组织模式、价值创造等领域与传统制造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而两者的融合模式可分为互补型融合模式、延伸融合模式和替代型融合模式。此外,服务型制造在实践中往往是从单一企业逐步扩展为整体制造系统的“服务型”转变,期间常常是由行业的领先企业率先开始进行服务型制造,然后是生产性服务企业,最后才是低端传统制造企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新宁  
文章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演变逻辑及其概念模型,通过采用文字叙述和图形展示的方法,对服务型制造的基本内涵、服务型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商业模式差异,以及服务型制造驱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的逻辑、模式、机理、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型制造在运作方式、管理要素、组织模式、价值创造等领域与传统制造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而两者的融合模式可分为互补型融合模式、延伸融合模式和替代型融合模式。此外,服务型制造在实践中往往是从单一企业逐步扩展为整体制造系统的“服务型”转变,期间常常是由行业的领先企业率先开始进行服务型制造,然后是生产性服务企业,最后才是低端传统制造企业。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李雷  杨怀珍  简兆权  
遵循服务主导逻辑理论,将网络平台功能性视为电子服务价值共创的触发点,充分考虑顾客使用经历、任务常规性在其中可能发挥的调节效应,并依据手段目的链理论,将电子服务质量作为中间环节引入其中。对634名网上银行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平台功能性对电子服务价值具有直接驱动效应,顾客使用经历、任务常规性在这一直接驱动效应中发挥负向调节效应,电子服务质量则是这些效应一个共同的中间环节。研究结论打开了电子服务价值共创的"黑箱",推动了服务主导逻辑向电子服务环境繁衍和深化,可以为电子服务型企业依托网络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李雷  杨怀珍  简兆权  
遵循服务主导逻辑理论,将网络平台功能性视为电子服务价值共创的触发点,充分考虑顾客使用经历、任务常规性在其中可能发挥的调节效应,并依据手段目的链理论,将电子服务质量作为中间环节引入其中。对634名网上银行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平台功能性对电子服务价值具有直接驱动效应,顾客使用经历、任务常规性在这一直接驱动效应中发挥负向调节效应,电子服务质量则是这些效应一个共同的中间环节。研究结论打开了电子服务价值共创的"黑箱",推动了服务主导逻辑向电子服务环境繁衍和深化,可以为电子服务型企业依托网络平台驱动电子服务价值共创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琼琼  罗公利  
企业的价值共创体系模型构建是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问题研究的基础。文章以超网络理论为工具在体现各类价值模块及属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层级结构的企业价值共创体系超网络拓扑模型,并根据超网络特征定义了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几种关键指标,通过仿真分析对比了两种价值流转策略下指标的差异,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