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3)
2023(10031)
2022(7886)
2021(7255)
2020(5816)
2019(12614)
2018(12690)
2017(24121)
2016(12812)
2015(14032)
2014(13399)
2013(12253)
2012(10523)
2011(9192)
2010(8964)
2009(8277)
2008(7626)
2007(6713)
2006(5846)
2005(5186)
作者
(31840)
(26436)
(26354)
(25166)
(16709)
(12375)
(12257)
(10120)
(10076)
(9271)
(8915)
(8807)
(8156)
(8006)
(8001)
(7930)
(7893)
(7891)
(7662)
(7504)
(6470)
(6302)
(6235)
(6094)
(5903)
(5863)
(5860)
(5775)
(5170)
(5167)
学科
(45063)
经济(45011)
管理(37447)
(33664)
(27712)
企业(27712)
方法(17035)
中国(15590)
(14638)
业经(14022)
(13915)
数学(13886)
数学方法(13713)
农业(9815)
(9195)
(9183)
财务(9151)
财务管理(9136)
理论(8958)
信息(8839)
地方(8731)
企业财务(8706)
(8534)
贸易(8531)
(8428)
(8309)
产业(8286)
(8166)
银行(8160)
(7740)
机构
学院(164524)
大学(162026)
(64294)
管理(64194)
经济(63063)
理学(55173)
理学院(54669)
管理学(53669)
管理学院(53370)
研究(49928)
中国(38620)
(32501)
(31613)
科学(29272)
财经(25420)
中心(24869)
(23969)
(23148)
(22782)
(22586)
(21851)
师范(21660)
业大(21419)
研究所(20590)
经济学(20429)
(19946)
北京(19308)
财经大学(18896)
经济学院(18595)
(18391)
基金
项目(114870)
科学(91642)
研究(89609)
基金(83154)
(71282)
国家(70686)
科学基金(61867)
社会(58095)
社会科(55119)
社会科学(55107)
(45155)
基金项目(43592)
教育(40842)
编号(39342)
(37227)
自然(37022)
自然科(36246)
自然科学(36239)
自然科学基金(35534)
成果(32390)
资助(31498)
重点(25629)
项目编号(25505)
国家社会(24927)
(24879)
课题(24802)
(24680)
(24373)
创新(22924)
(22797)
期刊
(68689)
经济(68689)
研究(45010)
中国(30380)
(25553)
学报(23368)
管理(22434)
(21761)
科学(20180)
教育(19896)
大学(17697)
学学(16186)
农业(14818)
图书(14607)
(14497)
金融(14497)
技术(13732)
业经(13551)
经济研究(12098)
财经(12071)
(10474)
情报(10090)
书馆(9928)
图书馆(9928)
问题(9192)
理论(8603)
实践(7948)
(7948)
财会(7929)
商业(7791)
共检索到237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立梅  
个人信息作为数据资源的重要构成,需要在流动中创造价值,而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不同会对信息利用产生影响,尤其体现在"可识别性"标准的动态变化上。传统的"知情同意"原则已经无法满足对大规模信息量的规制需求,个人信息匿名化成为信息流通、数据再利用的必然之选。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匿名化规则设置。我国采用了绝对匿名化标准,要求信息"不可识别、不可复原",而技术实现个人信息的绝对匿名化难以实现,可以通过匿名化法律规则的构建寻求信息利用和权利保护之间的平衡,遵循分类差别化原则,实行特殊场景的数据使用豁免,并从民事行为的可诉性和再识别行为的刑事责任方面进行调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海洋  
[目的/意义]个人信息匿名化不仅是实现政府数据开放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还是政府数据合理流通与再利用的前提与基础。[方法/过程]从政府数据生命周期来看,匿名化处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利用的中间环节,是数据流通环节隐藏个人特征的技术规则。但匿名化本身是一个“破碎的承诺”,面临着结构性与结果导向性困境,忽视了剩余识别风险与流转过程中的聚合风险。[结果/结论]未来政府数据开放中个人信息匿名化应当建构基于流程的规制体系,在收集环节符合个人信息合法、正当、必要与诚信原则;在匿名化环节根据流程设计来规制信息处理行为;在流通与再利用环节禁止重新识别,通过技术、组织等多元手段将识别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勇旗  
数字时代背景下,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结合个人信息特质,兼顾个人信息利用价值,探讨匿名化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问题已不可回避。为此,有必要系统分析相关立法,结合匿名化技术,在维护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基础上设计出匿名化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规则,通过审慎界定个人信息概念、确立可具执行性的匿名化标准等综合举措,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同个人信息利用间的平衡,促进我国数字产业良性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涛  
欧盟对个人数据采取的是情境定义,即对个人数据的认定需要结合具体的数据环境,这决定了匿名数据与个人数据之间的界限是动态的。面对个人数据匿名化,欧盟既从宏观上规定了治理的基本原则,也从微观上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引。《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强调匿名化的结果,即不能通过"一切""可能""合理"的手段来识别数据主体。《第05/2014号意见:匿名化技术》关注匿名化过程,对个人数据匿名化的标准设定、风险评估、技术应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规定。这些举措共同形成了一个稳健的个人数据匿名化治理机制。我国有必要借鉴欧盟的经验,在立法层面,完善个人信息去识别化立法;在执法层面,建构基于风险的去识别化治理机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涛  
大数据时代来临,个人隐私与数据效用之间的张力也随之出现。数据匿名化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也致力于发挥数据的最大效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文献及公开资料进行分析,对欧盟个人数据匿名化的立法背景与立法内容进行考查,对欧盟个人数据匿名化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得出对我国个人信息匿名化的启示。研究发现,欧盟个人数据匿名化是以"情境化"的个人数据概念为前提,并确立了个人数据匿名化的有效性标准,即数据控制者与任何第三方均不能通过"一切"、"可能"和"合理"的手段来识别数据主体,同时强调对匿名数据的风险评估。中国有必要借鉴欧盟的经验,完善"个人信息"的法律概念,建立个人信息匿名化之有效性标准,强化匿名信息之风险性评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若厉  
“匿名假设”与交易中的人王若厉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假设中,人不仅是自私的,而且是相互独立的。在进行交易时,他们与交易对手之间所发生的完全是互相利用的物质利益关系,与谁、以什么交易条件和何种方式进行交易,唯一地决定于“理性的计算”和交易双方的能力(...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忠滨  黄晓彤  
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个人信息数据具有来源多样性、量级巨大性、覆盖范围广泛性等新特征,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分析大数据模式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监管风险,建议加快立法进程,强化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构建个人信息安全生态圈,提高网络用户信息保护意识,以建立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的个人信息"防火墙"。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素白   项倩   韦娟  
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公共管理,隐私泄露问题引起担忧。文章在大数据公共管理背景下,以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个人信息披露态度为例,研究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对个人信息披露态度的影响,以期为建构大数据公共管理中个人信息和谐的“披露-采集”关系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设计综合保护动机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引入隐私顾虑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覆盖16个城市4,800份大规模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我效能负向影响隐私顾虑,主观规范正向影响隐私顾虑,隐私顾虑负向影响个人信息披露态度;促进定向个体比预防定向个体隐私顾虑水平更低,更倾向于支持公共管理中的个人信息披露,同时调节定向特质在自我效能与隐私顾虑之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
[期刊] 征信  [作者] 田昆  孙权  许靓  
个人征信的本质即共享,共享的前提是做好信息保护。在"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征信模式的指导下,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在促进信用信息市场化共享的同时,能够通过规范运作和标准制定化解数据市场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等乱象。分析大数据时代征信行业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内外实践及潜在问题,提出通过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实现信用信息的标准化聚合及统一输出的共享模式建议,提升信用信息服务的可得性、可信性和可控性。此间,征信机构需将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作为业务发展的生命线,以合规促共享,以共享助保护。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禹衡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强化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保护,有助于解决现有征信合规体系的处理模式运转不畅、监管制度存在纰漏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促使征信合规体系整体升级,首先是将个人信用信息归纳为个人敏感信息,并对其严格保护;其次是优化征信处理原则,相较之前参照行政法的比例原则,增添了合法诚信原则与公开透明原则;最后是针对自动化决策和公共场所采集个人信用信息两种场景,调整处理模式,利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来消弭新技术风险。在征信合规体系监管层面:一方面需要参照《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统筹兼顾的三级监管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专门监管扩展至统筹监管和基层监管;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跨境个人信用信息传输的监管,构建跨境征信合规实质监管体系。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朱悦  
在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处理的普遍性、概念的开放性、风险的潜在性等特点,使个人信息的界定方式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转变。理论上,识别性标准被不断修正;实践中,个人信息的界定要综合考量多种要素。为克服传统保护模式单一化、片面化、利益失衡等弊端,需要引入综合治理模式,其特点包括相对化的个人控制、多元利益平衡和风险动态规制。着眼于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模式的转换,保护规则在民事、行政、刑事法律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及信息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案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敏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是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所采取的措施,旨在排除各种干扰,公平、公正地评审论文,加强论文评审的力度,从而严格监控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问卷调查显示:全日制博士生99%完全赞成匿名评审。虽然这项举措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担心评审专家的研究重点与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一致,担心评审专家不赞同自己的观点,担心评审通不过,但真金不怕火炼的信念又让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路淑琨  甄良  丁雪梅  
在描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执行匿名评审制度以来相应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匿名评审工作的经验,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改进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勇  丁忠明  李东勤  
微观数据发布中的隐私保护问题是近年来微观数据发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内容,对微观数据施加匿名处理是微观数据发布过程保护数据主体敏感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评述了k-匿名技术的概念、基本思想,对匿名方法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匿名方法应用于微观数据发布隐私保护的热点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陈家明  王丽  肖亚飞  方贤进  
在k-匿名机制下,提出一种以信息熵和对数函数为基础的查询隐私度量方法.首先,建立k-匿名机制下的查询隐私的度量模型,包含4种角色和4种操作,为隐私保护的度量提供形式化的描述.然后,介绍两种背景知识的量化方式.针对第二种方式,由于用户属性离散化后的数值会被计算入背景知识概率表达中,造成背景知识概率表达的不准确,为此提出将离散化后的用户属性值作为特定查询和用户属性相关量的下标来求得相关量,从而进一步得到用户发出此特定查询的概率,摆脱了用户属性离散化后的数值对量化结果的影响.最后,提出查询隐私的度量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隐私度量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度量k-匿名机制下查询隐私算法的保护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