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6)
2023(15085)
2022(12531)
2021(11875)
2020(9563)
2019(21980)
2018(21764)
2017(40294)
2016(22894)
2015(25669)
2014(25373)
2013(24081)
2012(22569)
2011(20529)
2010(20715)
2009(18831)
2008(18254)
2007(16194)
2006(14578)
2005(13510)
作者
(58078)
(48258)
(47794)
(46084)
(31214)
(22835)
(22143)
(18735)
(18564)
(17373)
(16344)
(16328)
(15343)
(15265)
(15066)
(14959)
(14234)
(14044)
(13956)
(13935)
(12270)
(11652)
(11551)
(11188)
(10945)
(10774)
(10647)
(10625)
(9535)
(9486)
学科
(89830)
经济(89729)
管理(58258)
(54960)
(41997)
企业(41997)
方法(37859)
数学(33735)
中国(33561)
数学方法(33411)
(27909)
(22952)
教育(21995)
业经(20167)
(18582)
贸易(18572)
地方(18462)
农业(18242)
(18129)
(18101)
(16390)
理论(15436)
(14652)
银行(14643)
(14337)
金融(14335)
(14126)
(14116)
(13882)
(13119)
机构
大学(309915)
学院(304398)
(130447)
经济(127797)
管理(112106)
研究(109922)
理学(95745)
理学院(94596)
管理学(93170)
管理学院(92549)
中国(82079)
(67510)
(62127)
科学(60047)
(52448)
(49884)
中心(49815)
师范(49638)
财经(48647)
研究所(47190)
(46376)
(44457)
北京(43690)
经济学(41713)
(41265)
师范大学(40718)
(39734)
教育(37754)
经济学院(37686)
(36735)
基金
项目(195592)
科学(157742)
研究(156329)
基金(141879)
(120543)
国家(119402)
科学基金(103030)
社会(101059)
社会科(95658)
社会科学(95639)
教育(77565)
(73279)
基金项目(72881)
编号(65784)
(63946)
自然(60581)
自然科(59205)
自然科学(59196)
自然科学基金(58176)
资助(57699)
成果(57451)
课题(47561)
(46754)
重点(44833)
(43758)
国家社会(42219)
教育部(41735)
(40541)
(40441)
人文(39571)
期刊
(144083)
经济(144083)
研究(106263)
中国(70023)
教育(62558)
(46376)
管理(41055)
科学(38308)
(38233)
学报(37554)
(31670)
金融(31670)
大学(31245)
技术(28070)
学学(27319)
农业(26494)
财经(24542)
经济研究(24223)
业经(21891)
(21289)
问题(19493)
(18328)
图书(17405)
职业(16293)
世界(16143)
国际(16012)
(15454)
论坛(15454)
(15148)
(13661)
共检索到478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霜叶  孟浏今  张海燕  
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是我国政府政策制定与行政决策中一贯提倡的重要原则。无独有偶,欧美近十多年来在政府治理与教育政策研究领域兴起的"以证据为本"的政策潮流与这"两化"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最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现代政府治理与决策亦显现为未来的趋势。本文提出在即将开启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各级决策者可汲取"以证据为本"的理念和对大数据对政策决策影响的思考,从传统的政策调研和观点式决策向以多元丰富政策证据为支撑、大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高雅  
决策应"基于证据"或"知于证据"的理念日益成为一种专业共识,但对于"什么是有效的证据",政策领域和学术领域依然聚讼不已。从政策文件和现有的学术讨论来看,"证据"主要被定义为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系统知识,把由随机分配实验得来的知识视为"证据"的黄金标准。"基于证据"的理念在改进教育决策专业性方面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育这一特殊的专业实践是否可行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这不仅涉及到这一理念自身的合理性问题,也涉及到学术共同体对该理念可能带来教育决策和教育研究潜在风险的担忧:过度迷恋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理念,不仅于教育决策本身无益,也潜伏着对教育研究路向的负面影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郑磊  
教育过程中的社区效应和同伴效应是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社区环境和同伴对教育生产过程的影响不仅可以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也有助于制定促进社会融合、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然而和这一研究主题重要的理论意义及政策价值相比,国内的研究相对欠缺。基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对教育中的社区效应和同伴效应研究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模型设定、识别策略上的方法进展,以期为国内同类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在已有的经验证据基础上,结合中国的转型社会背景,进一步介绍了此类研究对缓解青少年贫困、促进社会融合以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公共政策的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加仙  
教育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由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政策与实践提供了严格、系统、科学的证据,因此,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影响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政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学生人口,开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榕玲  李长洪  杨翱  
本文利用2013-2014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学生、父母、家庭特征变量和校级效应,"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向影响。即使在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缓解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干预效应模型缓解不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工具变量Probit校正内生性偏误等情况下,这一结论仍稳健。分样本估计也发现,"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房择校"学生感到幸福的概率基本上显著地低于"非择校生"。本文的实证结果对我国当前的"择校热"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榕玲  李长洪  杨翱  
本文利用2013-2014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学生、父母、家庭特征变量和校级效应,"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向影响。即使在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缓解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干预效应模型缓解不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工具变量Probit校正内生性偏误等情况下,这一结论仍稳健。分样本估计也发现,"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房择校"学生感到幸福的概率基本上显著地低于"非择校生"。本文的实证结果对我国当前的"择校热"有一定的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佳昊  陈安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智库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涌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问题对智库传统决策方式提出挑战,在不断变化的问题场域中找到合适的决策路径尤为重要。为从循证决策视角向过程融合法(智库DIIS理论与方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受循证医学中证据分级理念的启发,构建智库证据来源分级金字塔,并将循证决策理念融入DIIS过程,形成智库循证决策新路径并运用案例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案例证明,基于循证决策理念的智库决策路径能够优化决策过程,其输出的方案具有科学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增俊  
亚洲“四小龙”办教兴邦的基本经验以及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冯增俊战后,亚太地区新独立国家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纷纷学习发达国家办教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和实验,努力在实践发达国家近三百年教育改革的经验中创立自身教育体系,其中,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金国峰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厘清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总结分析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尚宏利  赵悦言  魏志鹏  杨克虎  
为更好地推进循证教育研究与实践,EPPI中心建立了由研究人员和其他有意愿做教育领域系统评价人员组成的小组,专门从事评审方案的确定工作,以期提升证据的内外部效度。其循证实践的主要环节为证据来源、证据整合、证据转化、利益相关者实践、评价与改进,环环相扣,循环往复,共同促进循证教育实践证据效度的提升和决策的科学化。以EPPI中心数据库中教育政策相关证据支撑下的教育管理决策为例,社会领域循证实践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教育政策证据的检索、相关证据的综合、教育证据应用。循证社会实践中制约证据效度的主要因素为专业循证数据平台存在的局限和证据纳入体系尚待完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聂新军  吴益兵  张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一切业务流程再造都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在对客户管理层信任缺失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超越财务报告系统,获得基于经营状况(EBS)、管理信息桥梁(MII)和管理层经营陈述(MBR)的"三方印证"证据,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一直被忽视的非抽样审计风险。本文在厘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具体案例阐述了风险评估程序的运行机制,从而构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二层次证据决策模型。模型Ⅰ决策审计程序组合安排,即证据类型,以控制非抽样风险;模型Ⅱ决策审计样本量,即证据数量,以控制抽样风险。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金典   程名望   吴春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父母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子女认知能力提高0.019。其中,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女孩认知能力的影响高于男孩;随着子女认知能力的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趋于下降,表明认知能力较低的孩子受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通过影响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而作用于子女的认知能力,学业成绩要求、学历层次要求、子女自身学历期望和亲子陪伴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分别为29.56%、44.52%、40.19%和2.59%。因此,政策上要对弱势家庭的孩子进行适度的倾斜;父母要构建家庭文化资本,适度提高子女的教育期望,并增加对子女的陪伴,担当起子女成长的“重要他人”角色。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潘健平  马黎珺  范蕊  余明桂  
本文基于政策文件大数据计算了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策所需的时长,并以此作为政策执行力的度量指标。基于该独特指标,本文研究央地交流如何克服层级性治理困境,从而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研究结果表明,央地交流使地方政府落实政策所需的平均天数缩短29天,该结论在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后依然稳健。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央地交流通过促进央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加地方获得的经济资源以及强化干部的政治晋升激励来缓解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而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拓展性研究发现,央地交流对政策执行力的提升作用在科技政策和民生保障政策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结论不仅为解释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方面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鼓励央地交叉任职的干部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生福  
本文扩展了传统乘数模型,分析数字化支付发展对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机制;基于MIU模型分析引入数字化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的影响;构建包含家庭、企业、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政府五个部门在内的DSGE模型,探索数字化支付对中央银行福利损失函数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作用机制;综合运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TVP-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数字化支付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发现,支付领域创新不仅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改变消费者支付习惯,也对传统的货币政策运行条件和传导渠道产生影响;数字化支付环境下,基于数量型调控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政策传导效率大打折扣,梗阻明显增多。为此建议发展监管科技,完善数字化支付大数据监测与预警,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稳定的金融环境,同时加快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农村父母流动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有所差别,同时,父母流动对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估。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文章从班级融入、学校适应以及行为规范3个维度考察农村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并在多元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倾向值分析法对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干预效应进行更精准的测算。估计结果稳健地表明: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的在校行为,尤其是班级融入及行为规范具有消极作用。亲子分离式的中国人口城乡流动的代价不仅仅在于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市场竞争力,而更应该警惕其对下一代人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行为自控力等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