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6)
2023(15246)
2022(12293)
2021(11057)
2020(9037)
2019(19686)
2018(19089)
2017(35529)
2016(18728)
2015(20690)
2014(20093)
2013(19240)
2012(17774)
2011(16240)
2010(16346)
2009(15185)
2008(14234)
2007(12918)
2006(11678)
2005(10609)
作者
(53731)
(45109)
(44822)
(42660)
(28686)
(21088)
(20420)
(17419)
(17063)
(15828)
(15383)
(14907)
(14525)
(14256)
(13931)
(13875)
(13378)
(13202)
(12809)
(12747)
(11660)
(10928)
(10890)
(10454)
(10161)
(9877)
(9774)
(9584)
(9057)
(8931)
学科
(95245)
经济(95163)
管理(55235)
(48434)
(39869)
企业(39869)
方法(30584)
数学(26136)
数学方法(25853)
中国(24430)
地方(22682)
业经(21506)
(21115)
(20914)
(19183)
技术(16274)
(15248)
地方经济(14873)
农业(14620)
(14275)
金融(14267)
理论(13957)
(13329)
产业(13327)
银行(13294)
(12995)
贸易(12984)
环境(12930)
(12873)
(12597)
机构
大学(267659)
学院(267068)
(116933)
经济(114648)
管理(97878)
研究(96989)
理学(83308)
理学院(82339)
管理学(80842)
管理学院(80315)
中国(72070)
科学(57481)
(56551)
(52405)
(48563)
研究所(43947)
中心(43744)
(41780)
财经(41337)
(41122)
经济学(37742)
(37558)
(37016)
师范(36632)
业大(36445)
(35413)
北京(35323)
经济学院(33740)
农业(32534)
(32504)
基金
项目(179226)
科学(141736)
研究(134254)
基金(129501)
(113492)
国家(112601)
科学基金(95890)
社会(88130)
社会科(83568)
社会科学(83548)
(70210)
基金项目(66683)
教育(60966)
(58563)
自然(57928)
自然科(56627)
自然科学(56609)
自然科学基金(55541)
编号(54126)
资助(51135)
成果(44694)
重点(41062)
(40413)
(38883)
(38330)
国家社会(38050)
课题(37625)
创新(35913)
教育部(33687)
项目编号(33590)
期刊
(136101)
经济(136101)
研究(83278)
中国(57053)
学报(43051)
(40996)
科学(38386)
管理(38310)
(38060)
教育(32955)
大学(32473)
学学(30149)
技术(25842)
农业(25760)
(23718)
金融(23718)
经济研究(23646)
财经(21798)
业经(20460)
(19101)
问题(16743)
图书(16247)
技术经济(15033)
(13904)
(13528)
统计(13226)
科技(12958)
(12838)
论坛(12838)
(12419)
共检索到415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蒙蒙  赵春玲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数字化正在前所未有地塑造着资本主义的新样态——数字资本主义。在数字化时代,作为与大数据技术体系相融合的数字资本主义,是“普照之光”抑或理论建构?数字资本主义催生的新型劳动组织形式——数字劳动又是否具有生产性特征?大数据技术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是“自由”的可能性释放还是支配的现实性回归?这一时代问卷需要回溯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依托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出贴近时代、符合实际的回答,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清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从而克服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郗艳萍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工智能、机器人及3D打印等技术的导入将进一步替代人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平台资本依靠无酬的数字劳动,可以从产业资本转移剩余价值;数据资源的垄断促成平台资本的垄断,为此产业资本不得不加深对平台资本的依附。上述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劳资关系的对立。因此,当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结合之后,则被异化为资本攫取利润的工具。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所以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不相容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赵峰  段雨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进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扩大军事支出来吸收过剩产能,增加有效需求虽然暂时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延缓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不断扩张的军事支出不仅挤占了生产性部门的资源、限制了福利支出的增加,还造成了支出成本由工人阶级承担同收益由垄断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军事支出的增加不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矛盾再生产出来,扩大矛盾的范围、深化矛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万焕  乔成治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资本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字技术与资本力量对社会进行渗透,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互联网反馈数据,如消费水准、消费倾向等,来影响和控制每个消费者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由资本全面控制社会整体的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过程,使资本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这种控制也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如新的劳资矛盾和更具规模的生产过剩等,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数字科技有向人类对立面发展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导致科技只为少部分人掌握、只为少部分人服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堡骏  吴霞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既是马克思发现和阐述唯物史观的直接成果,同时又使唯物史观进一步得到证实和深化。从唯物史观的发现视角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键在于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归结为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方式,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整体。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唯物史观方法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不同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在马克思的各种文献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阐述其含义是一致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绍东   刘阳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核心特征是劳动者在资本的监督和控制下开展生产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监视资本主义”成为现实。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区分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活动,考察了资本监视劳动手段的新发展。结论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资本对劳动过程的监视手段更加隐蔽,监视范围更加广泛,在这种无孔不入的监视中,劳动者不得不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甚至社会大众的日常数字活动也在监视中成为剩余价值的新来源。技术本身并不具备社会属性,监视技术可以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其社会主义运用将极大地提高整合“分散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人类掌握“总体知识”的障碍,为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全息社会主义”提供可能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井百祥  
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发展中所产生的新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一带一路"工程的实施,既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物质批判,也是文化的批判。在保证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平稳发展中,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心由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由生产关系转向社会关系。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微观化趋势。在带动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融中,实现理念的超越和思维的转型。把中华文化的科学性带入发展过程,以公利公益性文明意识弥补功利主义文化之不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温旭  
数字资本主义金融化是资本主义金融化在数字时代的最新表现。数字金融资本具有风险投机性的特点,致力于建立以数据金融属性为基础的数字市场交易机制,积极预期数据资产的发展潜力,对数字平台持续融资以推动其数字金融估值快速提升。数字资本、数字平台和数据的金融化都为数字金融资本获得超额数字利润创造新的源泉,都是构建于数字劳动基础上的数字资本积累形态。数字平台的数字金融估值随着其数字垄断地位的提升而持续增强,这导致数字金融资本对数字平台经济的过度投机。然而,这种过度追求把数据价值转化为数字资本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控的风险。当数字经济增速下滑或数字投机资本过剩的情况下,这种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的模式会导致严重的数字金融危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永  张衔  
人工智能的发展再次激起了人们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工业革命以来,关于"技术性失业"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就业补偿机制"是否存在。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也可能破坏就业岗位,就业数量变化取决于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的相对大小。人工智能冲击范围广,且有助于克服"自动化讽刺",使得就业创造效应减弱的同时就业破坏效应不断增强。而且人工智能会导致就业结构"T"型分化,呈现高端化趋势。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变化均会加剧失业风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模型预测的正确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加限制地运用人工智能,一方面会导致失业增加,另一方面也将为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准备生产力条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亮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运动规律和一般发展趋势逐渐表现为资本周转的加速及其空间运作范域的减缩。数字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引发的资本加速流通和循环导致西方社会经济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高频震荡——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世界都倾向于快速运转,而关涉资本流通的劳动力创造、价值实现、价值链建构以及“一般生产条件”塑造的不断异变集中映现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协同性加速变化。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的辩证关系逻辑,才能超越传统数字商品“生产论域”的批判界边、突破数字资本附身“生产领域”的认知闭环,净除资本增殖逻辑在流通领域“视而不见”的理论盲点。统一数字技术的演变逻辑与资本流通的加速逻辑相将激活多维视域批判性探赜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运动的变化、危机与规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皓琰  柯东丽  胡瑞琨  
随着数字金融化与金融数字化的发展,数字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复合体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生的资本形态。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数字—金融”复合体基于大数据构建信用体系,利用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工具等进行资本运作,显著提升了货币资本集中的规模与流动效率。但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数字—金融”复合体的形成也强化了对大众的价值榨取和国际资本掠夺,加剧了垄断的形成。为此,应在政治经济学的视阈下,深入考察这一新生资本形态对资本运行规律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的重要影响。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当代面临巨大挑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家卢卡奇、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这里尤为突出。他们分别在生产和消费阶段抓住时代的发展要素展开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但是他们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要么回到纯粹思辨或走向虚无,要么抛弃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最终都具有局限性。重估这些批判理论及其局限性,更有利于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坚持并运用马克思学说,从而体现其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晓彤  
数字技术增强了社会需求的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盲目性。看似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生条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模式并未改变,数字技术和资本逻辑反而相互强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马克思所论述的经济危机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始终成立,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当代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与危机的形变。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倾向表现为数字劳动的异化与全面剥削的出现、数字信息的垄断与生产比例的失衡、数字市场的形成与全球危机的生成。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转危为机”,把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维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屈炳祥  
科学的批判精神是《资本论》的一种固有本质属性,这是由它的创作者马克思本人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其总的立论基础,而且还渗透在它的各个方面,使《资本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体范畴、基本原理、逻辑结构各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因而,辩证法所具有的那种"批判的和革命的"品质就成了《资本论》及马克思主义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它的"下册",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具有同一个基因与同一个本质。今天研究《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正好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续接红色基因,传承革命品质,起到强根固本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