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65)
- 2023(17747)
- 2022(15031)
- 2021(14185)
- 2020(11640)
- 2019(26484)
- 2018(26170)
- 2017(50317)
- 2016(27048)
- 2015(30040)
- 2014(29745)
- 2013(28887)
- 2012(26520)
- 2011(23716)
- 2010(23945)
- 2009(22198)
- 2008(20864)
- 2007(18620)
- 2006(16677)
- 2005(14531)
- 学科
- 济(100483)
- 经济(100380)
- 管理(80982)
- 业(75437)
- 企(62944)
- 企业(62944)
- 方法(43602)
- 数学(37336)
- 数学方法(36867)
- 中国(33945)
- 农(29965)
- 财(28970)
- 融(28585)
- 金融(28583)
- 银(28071)
- 银行(28034)
- 行(27003)
- 业经(24740)
- 地方(23284)
- 制(22284)
- 学(20881)
- 技术(20349)
- 农业(20151)
- 贸(19594)
- 贸易(19578)
- 环境(19246)
- 易(19052)
- 理论(18716)
- 务(18504)
- 财务(18417)
- 机构
- 学院(366516)
- 大学(364841)
- 济(145775)
- 管理(144909)
- 经济(142335)
- 理学(124358)
- 理学院(123079)
- 研究(121428)
- 管理学(120975)
- 管理学院(120323)
- 中国(97895)
- 京(77541)
- 科学(72945)
- 财(69442)
- 所(59456)
- 中心(58413)
- 农(56052)
- 江(54993)
- 财经(54546)
- 研究所(53773)
- 业大(51893)
- 经(49569)
- 北京(49245)
- 范(49040)
- 师范(48630)
- 州(45373)
- 院(44711)
- 经济学(43506)
- 农业(43163)
- 财经大学(40438)
- 基金
- 项目(248284)
- 科学(195044)
- 研究(188081)
- 基金(177962)
- 家(153131)
- 国家(151786)
- 科学基金(130852)
- 社会(117367)
- 社会科(111182)
- 社会科学(111154)
- 省(97393)
- 基金项目(93621)
- 教育(86493)
- 自然(82766)
- 划(81292)
- 自然科(80761)
- 自然科学(80746)
- 自然科学基金(79238)
- 编号(79177)
- 资助(72696)
- 成果(64686)
- 重点(55441)
- 部(54459)
- 课题(54173)
- 发(53655)
- 创(52395)
- 项目编号(49125)
- 创新(48782)
- 国家社会(47909)
- 教育部(47117)
- 期刊
- 济(161106)
- 经济(161106)
- 研究(111228)
- 中国(74583)
- 学报(53125)
- 管理(52786)
- 财(52748)
- 农(51188)
- 科学(49592)
- 融(47402)
- 金融(47402)
- 教育(47096)
- 大学(40893)
- 学学(37989)
- 农业(34995)
- 技术(34410)
- 业经(27229)
- 财经(25907)
- 经济研究(25697)
- 经(22094)
- 图书(21984)
- 问题(20115)
- 理论(18768)
- 技术经济(18135)
- 科技(17936)
- 业(17375)
- 实践(17354)
- 践(17354)
- 现代(16708)
- 坛(16555)
共检索到554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越发明显,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尽早发展社会征信体系,创新信用要素配置规则,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共谋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大计。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大数据 信用环境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大数据 信用环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姜再勇
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了普惠金融实践。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制度的目标是让广大贫困群众以不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或费用更方便地获得信贷等金融产品以及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普惠金融业务遇到了相互矛盾的三方面问题:一是较低价格和收费,使得普惠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李礼辉
本文基于信用建设的根本,分析了大数据的本质含义,指出中国金融业在大数据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认为解决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更需要有体制保障,并建议金融业大数据应用应实现可控、可信、可靠,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市场变得透明,通过共建、共享、共管的可行路线,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龙
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发展普惠金融应当遵循这样的逻辑:足额、便捷、便宜,以及以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盈利可靠当前,经济社会对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也很强,但金融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金融风险防控上,宏观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微观层面,一些金融机构追求赚快钱、赚省力的钱,导致了风险的积聚。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应当有两种逻辑:一是以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正江 何九仲 黄杰 翟海涛
在掣肘普惠金融的关键因素中,信息不对称通常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视角,系统性解释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问题,结合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实践案例,阐述了大数据技术运用有效破解普惠金融"三元悖论"的理论逻辑解释,提出构建普惠金融新基建的演化路径选择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 普惠金融 不可能三角 信息不对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贾清显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伴随着贫富分化加剧而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普惠金融作为提高经济平等和抵御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工具,理应成为赋能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通过创新性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方法测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水平及其演变规律,比较研究IFI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发现普惠金融赋能中间40%及底部50%群体的财富和收入效应不足以改变现实的贫富分化窘境。据此从供给侧创新、需求侧结构管理及监管格局构建等层面设计普惠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IFI测度 富裕效应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郑剑辉
加快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战略性布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在释放消费潜力、升级产业链、协调城乡发展、推进对外开放中的牵引作用,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新发展格局持续献力,并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然而,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薄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等问题,正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发展格局的赋能效应。因此,需要从数字化建设、服务可及性、数据供给、监管变革等层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博文 肖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凭借其虚拟替代性、非竞争性、动态实时性和马歇尔外部性等属性能够帮助普惠金融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数据确权定价机制不明晰、数据基础设施有待健全、公共数据供给制度不够充分、数据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从数据市场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供给、数据风险监管等方面着手,实现数据要素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曾之明 汪晨菊 余长龙
通过对内蒙古、山西、云南等省区农村普惠金融指数计算,发现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整体发展缓慢、存在地区差异,论证大数据技术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探讨大数据时代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思路,提出提高线下服务效率、扩大数据信息共享、完善大数据法律等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庄芹芹 王颖 王起健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推动大国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支撑。从理论逻辑出发,实现良性循环要整合三大体系、畅通六大循环路径。其中,关键核心技术是源头活水,决定了循环质量;产业是核心载体,塑造了循环动力;金融是保障力量,影响了循环效率。针对当前我国循环堵点,借鉴发达国家高效良性循环经验,应完善宏观顶层机制设计,推动政策协同和落地衔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市场导向的循环机制,构建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以人才链为关键纽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循环。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树娟 霍仕胤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乡村全面振兴。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乡村振兴体系,计算出鲁西30个县的乡村振兴指数,采用GMM动态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鲁西四市30个县的县域乡村振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普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同区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增加农民利用数字技术服务自身的能力,在农民工中宣传数字普惠金融。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县域乡村振兴 GMM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新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等各流派对金融化逻辑的意见分歧很大,并展开了激烈而又长久的论战,导致各界对金融化的概念、属性、驱动因素及其逻辑内涵等重要问题的理解不但没有更清晰,反而日益模糊,这给决策层的现实判断也带来了极大困扰。本文基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次阐释金融化的逻辑,指出宏观金融发展说和微观金融市场说推动了泛金融业的金融化,并且影响了微观企业的经营理念,再加之实践中企业趋利避险,从而驱动了微观企业的金融化;而宏微观层次的金融化也微妙地催生了中观层次的商品金融化。三个层次的金融化本质上都反映了资本的逐利天性,并从深层次反映出经济体对多元化金融体系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过度金融化会带来负面冲击,增加经济的脆弱性,甚至可能引发危机,但负面冲击是随机冲击而不是系统性冲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矛盾的累积"甚至是"发展的陷阱"。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化的深层次逻辑并包容资本的逐利天性,合理运用金融化理念可以推进多元化和市场化金融体系发展,进而实现"好的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的目标。
关键词:
金融化 金融发展 金融危机 政治经济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董玉峰 陈俊兴 杜崇东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深入推进金融普惠和贫困减缓提供了新思路。数字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优势可突破传统金融扶贫的现实难点,在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衡配置基础上,有效破解金融扶贫的双重目标矛盾,将更多贫弱群体纳入精准画像目标,有效提升贫困及偏远地区的金融可获得性。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形成必须与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相联结,运用数字技术将普惠金融资源有效嵌入地方特色产业链条,进而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数字产业链金融减贫模式,促使参与金融扶贫的主体从分散单体向链式团体转变,从而提升金融扶贫风险的可控性。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模式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优势,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要加强贫困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环境,强化贫困户的数字金融能力建设,夯实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产业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浦阳 杨鑫垚 卢泓宇 牛君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份额移动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连续型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层面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创新,并且在东部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结构性差异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