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8)
- 2023(11749)
- 2022(10421)
- 2021(9738)
- 2020(8193)
- 2019(18990)
- 2018(19019)
- 2017(36497)
- 2016(20083)
- 2015(22382)
- 2014(22500)
- 2013(21803)
- 2012(19779)
- 2011(17704)
- 2010(17430)
- 2009(15808)
- 2008(15032)
- 2007(13015)
- 2006(11339)
- 2005(9557)
- 学科
- 济(75770)
- 经济(75683)
- 管理(55609)
- 业(50624)
- 企(42057)
- 企业(42057)
- 方法(37165)
- 数学(31536)
- 数学方法(31190)
- 农(20023)
- 中国(19302)
- 财(18479)
- 学(17818)
- 业经(17259)
- 地方(15557)
- 理论(14405)
- 制(13747)
- 农业(13473)
- 贸(12338)
- 和(12331)
- 贸易(12331)
- 易(11939)
- 环境(11789)
- 技术(11770)
- 务(11527)
- 财务(11454)
- 财务管理(11434)
- 银(11115)
- 教育(11109)
- 银行(11074)
- 机构
- 大学(274793)
- 学院(274161)
- 管理(110981)
- 济(101911)
- 经济(99521)
- 理学(96646)
- 理学院(95546)
- 管理学(93783)
- 管理学院(93284)
- 研究(89640)
- 中国(65144)
- 京(58913)
- 科学(58224)
- 财(46457)
- 所(44430)
- 农(44254)
- 业大(42252)
- 研究所(40960)
- 中心(40791)
- 江(39038)
- 范(37994)
- 财经(37842)
- 师范(37596)
- 北京(37026)
- 农业(34742)
- 经(34426)
- 院(33009)
- 州(32161)
- 师范大学(30388)
- 技术(30135)
- 基金
- 项目(195167)
- 科学(152706)
- 研究(142635)
- 基金(140488)
- 家(122550)
- 国家(121521)
- 科学基金(104341)
- 社会(87976)
- 社会科(83274)
- 社会科学(83253)
- 省(76886)
- 基金项目(75570)
- 自然(68764)
- 自然科(67133)
- 自然科学(67119)
- 自然科学基金(65866)
- 教育(65326)
- 划(64474)
- 编号(59216)
- 资助(58036)
- 成果(47494)
- 重点(42962)
- 部(42121)
- 发(41009)
- 创(40356)
- 课题(40191)
- 创新(37511)
- 科研(37502)
- 项目编号(36729)
- 大学(36106)
- 期刊
- 济(108706)
- 经济(108706)
- 研究(76650)
- 中国(49128)
- 学报(45325)
- 科学(40959)
- 农(39531)
- 管理(38804)
- 大学(33730)
- 财(33576)
- 教育(32661)
- 学学(31597)
- 农业(27877)
- 技术(23352)
- 融(19357)
- 金融(19357)
- 业经(19109)
- 财经(17192)
- 经济研究(16914)
- 图书(16744)
- 经(14504)
- 问题(14159)
- 业(13850)
- 理论(13770)
- 科技(13764)
- 实践(12892)
- 践(12892)
- 版(12693)
- 技术经济(12283)
- 情报(12265)
共检索到387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君轶 张妍妍
随着客观世界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元化数据的指数级增长趋势愈加明显,大数据(big data)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大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传感技术的进步使得理解人类的活动成为了可能,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情感计算应时而生,其相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君轶 张妍妍
随着客观世界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元化数据的指数级增长趋势愈加明显,大数据(big data)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大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传感技术的进步使得理解人类的活动成为了可能,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情感计算应时而生,其相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颖 李燕萍 刘峰
旅游业是出售"舞台化"体验的行业,创造游客极端体验是其核心生产活动。鉴于游客极端体验的重要性,可从认知视角和情感视角研究游客极端体验的产生机制和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当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极端体验时,游客认知体系以及基于此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会有显著的提升;而当游客未实现极端体验时,游客的认知体系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另外,研究还发现技巧挑战比、感知风险、顾客相容性等因素会显著影响游客极端体验水平,其中极端体验和技巧挑战比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服务质量会对游客感知价值产生影响;极端体验和感知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但是两者同时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钢华 师慧敏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前因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藏南线(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的自驾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的情感体验特征与影响机制。文章发现:(1)自驾游客的积极情感体验未达强烈水平,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情感体验)伴随着自驾这一流动性实践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波动特征,且涉及多个维度。(2)基于自我需要满足与否、满足程度如何这一标准,自驾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包含两组类型、6类特征)促进了他们上述情感体验的产生,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影响了情感体验。上述研究发现不仅完善了有关游客情感体验前因和影响机制以及自驾入藏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体系,还为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提供了思路。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静艳 靖金静
进入21世纪以来,"宗教旅游热"现象的兴起及迅速发展,需要宗教旅游景点(区)经营者准确识别不同游客类型的需求差异,进而进行精准化、个性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管理。本文从不同游客类型的体验角度出发,以佛教南禅旅游体验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宗教旅游体验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宗教旅游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关联体验)均通过影响游客心境,进而对游客行为意向产生影响;(2)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游客心境中介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
关键词:
宗教旅游 游客心境 行为意向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春晓 李辉 刘艳筝 梁赛
与出境游的蓬勃发展态势相比,我国入境游发展较低迷,亟待提振。本研究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对7万多条入境游客评论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评论分层和因素提取,提炼和归纳了根植于大数据的入境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对不同满意度游客群体的体验感知进行分层过滤和感知差异深描,准确揭示了游客体验感知规律与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满意度游客体验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聚焦在人际性、体验性和结构性三类因素上,同时还受到人口和景区特征因素的影响。这一探索性研究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已有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理论猜想进行了补充完善及交叉验证,也为旅游目的地管理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威 张一楠
针对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体验经济与体验营销的理论引入到工业旅游研究中,构建了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服务流程、人员、空间环境、联合等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和游客认知度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实证检验发现,广告和宣传品、事件营销、操作体验、主题口号、政府支持等因素对游客认知度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工业旅游 体验营销 体验经济 游客认知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莹莹 李君轶
情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构成,游客情感体验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图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选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案例地,通过线下实地跟踪调研和参与式观察获取国内外游客的即时情感体验数据,探索国内外游客在景区的情感体验特征和时空规律差异。结果表明:(1)在情感维度上,国内外游客即时情感体验的积极、消极情感类型均呈现明显差异。(2)在时间维度上,国内外游客在秦陵博物院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并存的模式。(3)在空间维度上,国内外游客均表现为积极情感体验波动明显,消极情感体验波动较小,核心游览区国内外游客积极情感体验均值最高。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章勇刚
随着度假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回头客"受到了管理实践者的极大重视。我们以杭州千岛湖开元度假村为例,从实证角度分析度假游客利益诉求的分布特征、感知价值的关注点,并考察它们对消费满意度和重购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满意度与重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满意度对重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满意度对重购意愿的影响大于感知价值对重购意愿的影响;利益诉求对满意度和重购意愿虽然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肖帆 张梦 刘娜 施思 温俊杰
随着二次元流行文化的发展,以拍照还原、模仿扮演、体验虚拟的圣地巡礼日益成为“打破次元壁”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寻求现实与幻想融合的“超真实”体验是游客出游的关键动机,然而,游客如何获得这种真实性体验及其具体维度如何,学术界很少关注。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收集网络文本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识别出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的结构维度,并进一步基于认证理论阐释了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实现路径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是一种多重真实,它通过不同认证方式实现和深化,即游客通过事实的认证、想象的认证、社会的认证和自我的认证,实现景观真实性、乌托邦真实性、部落真实性和自我真实性体验。该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对旅游真实性体验的理解,同时,也为企业优化游客三维与二维世界的“破壁”体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静艳 王郝 陈荣庆
本文从游客对旅游住宿产品体验和感知的视角,研究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的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人涉入度包括"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符号价值"、"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4个维度;其中"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及"符号价值"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对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3)生态意识的调节效应显著。该结论对于丰富国内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为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婷 张峰
同顾客与员工、顾客与服务环境之间的互动研究相比,服务接触中顾客间互动的研究明显匮乏,这也逐渐成为了服务接触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关键领域。文章基于顾客体验的视角,构建并实证检验了游客间互动对游客再惠顾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发现了游客间互动的4个维度在影响游客体验价值各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体验价值的不同维度在游客间互动对再惠顾意愿影响中的不同中介作用:礼仪违背、友好交谈对情感性、认知性、社会性体验价值有显著影响,并间接影响游客的再惠顾意愿;一方面干扰和争执对功能性、情感性体验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与帮助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逸 保继刚 陈凯琪
中国出境游客的消费偏好和兴趣特征研究已成为当前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满意度调查和细分市场展开,在研究时效和话题覆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研究分析方法,基于游客情感分析理论,以赴澳中国游客发布在国内旅游网站的评论为素材展开分析,比较其与国际游客的差异性,继而解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在吸引物类型和旅游活动两大要素上与国际游客存在较大差异;(2)目的地要素和吸引物类型均有可能引发中国赴澳游客的正负面旅游情绪,地标性景观和多样化特色较能引发中国游客的正面评价,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逸 保继刚 陈凯琪
中国出境游客的消费偏好和兴趣特征研究已成为当前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满意度调查和细分市场展开,在研究时效和话题覆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研究分析方法,基于游客情感分析理论,以赴澳中国游客发布在国内旅游网站的评论为素材展开分析,比较其与国际游客的差异性,继而解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在吸引物类型和旅游活动两大要素上与国际游客存在较大差异;(2)目的地要素和吸引物类型均有可能引发中国赴澳游客的正负面旅游情绪,地标性景观和多样化特色较能引发中国游客的正面评价,而中国游客对澳文化资源和冒险性旅游活动评价较低;(3)中国游客对澳大利亚旅游城市的情感喜好,与其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城市基本职能存在一定关联。这些发现与当前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较为吻合,但与现存针对中国赴澳游客的满意度调查不一致。研究的意义在于开拓了研究游客偏好和评价的新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国际旅游目的地改进针对中国游客的营销策略和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逸 保继刚 陈凯琪
中国出境游客的消费偏好和兴趣特征研究已成为当前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满意度调查和细分市场展开,在研究时效和话题覆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研究分析方法,基于游客情感分析理论,以赴澳中国游客发布在国内旅游网站的评论为素材展开分析,比较其与国际游客的差异性,继而解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在吸引物类型和旅游活动两大要素上与国际游客存在较大差异;(2)目的地要素和吸引物类型均有可能引发中国赴澳游客的正负面旅游情绪,地标性景观和多样化特色较能引发中国游客的正面评价,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