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2)
- 2023(11977)
- 2022(10497)
- 2021(9638)
- 2020(8082)
- 2019(18560)
- 2018(18452)
- 2017(35737)
- 2016(19154)
- 2015(21538)
- 2014(21499)
- 2013(21318)
- 2012(19663)
- 2011(17825)
- 2010(17821)
- 2009(16281)
- 2008(15305)
- 2007(13411)
- 2006(11856)
- 2005(10453)
- 学科
- 济(97749)
- 经济(97662)
- 管理(55160)
- 业(49512)
- 企(40959)
- 企业(40959)
- 方法(38957)
- 数学(33890)
- 数学方法(33572)
- 地方(22433)
- 中国(21469)
- 农(20241)
- 业经(19489)
- 学(19424)
- 财(18281)
- 地方经济(14221)
- 农业(13993)
- 和(13584)
- 环境(13506)
- 贸(13292)
- 贸易(13284)
- 制(13257)
- 理论(13210)
- 易(12780)
- 技术(11955)
- 融(11349)
- 金融(11348)
- 银(11027)
- 划(11004)
- 银行(10995)
- 机构
- 大学(277978)
- 学院(274957)
- 济(118655)
- 经济(116268)
- 管理(111535)
- 理学(97026)
- 理学院(95958)
- 管理学(94377)
- 管理学院(93890)
- 研究(93882)
- 中国(67907)
- 京(58857)
- 科学(56969)
- 财(50850)
- 所(46462)
- 研究所(42423)
- 中心(41602)
- 财经(41333)
- 农(39736)
- 业大(39266)
- 江(38604)
- 经(37592)
- 北京(37293)
- 经济学(36279)
- 范(35950)
- 师范(35681)
- 院(33939)
- 经济学院(32446)
- 州(31448)
- 农业(30795)
- 基金
- 项目(189655)
- 科学(149271)
- 研究(140063)
- 基金(138144)
- 家(119381)
- 国家(118420)
- 科学基金(102120)
- 社会(89203)
- 社会科(84619)
- 社会科学(84595)
- 基金项目(73665)
- 省(72929)
- 自然(65444)
- 自然科(63886)
- 自然科学(63875)
- 教育(62870)
- 自然科学基金(62704)
- 划(60926)
- 编号(57049)
- 资助(56723)
- 成果(45985)
- 重点(41801)
- 部(41642)
- 发(40845)
- 创(39033)
- 课题(38243)
- 国家社会(36770)
- 创新(36394)
- 教育部(36109)
- 科研(35909)
- 期刊
- 济(133052)
- 经济(133052)
- 研究(84787)
- 中国(47742)
- 管理(41498)
- 学报(41138)
- 科学(38688)
- 财(36830)
- 农(35504)
- 大学(31294)
- 学学(29367)
- 教育(27678)
- 农业(25061)
- 技术(24151)
- 经济研究(22038)
- 融(21095)
- 金融(21095)
- 财经(20579)
- 业经(19673)
- 经(17583)
- 问题(16821)
- 图书(15819)
- 技术经济(15151)
- 理论(14411)
- 实践(13039)
- 践(13039)
- 科技(12933)
- 现代(12719)
- 业(12163)
- 商业(12019)
共检索到401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振山 龙瀛 Nicolas DOUAY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不仅快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将科学研究不断引向新的高度。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与当前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大数据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人文—经济地理学势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研究、交通与消费行为、社会空间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最近进展,以及大数据对参与式研究和决策平台的作用。着重剖析了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数据获取,研究思维与范式,研究内容、研究时空尺度与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与存在问题,特别是由于大数据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在数据收集特别是数据属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缺乏理论基础将会使得大数据与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数据本身也不能替代研究者思维和决策过程。因此,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应该科学对待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弥补和丰富以往发展中的短板,即完善学科数据建设、建立大数据应用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跨域数据整合和跨域研究,以及推进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转变。
关键词:
大数据 人文—经济地理学 研究范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永顺 马诗萍 王成金
海底光缆网络是后福特制生产体系下关乎国际电信、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科体系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文献综述融合海底光缆网络多学科知识并开展系统讨论,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呈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以其自身的设施属性为主,并逐渐向其所关联的社会经济部门传导,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深入讨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导向。(2)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可以从交通运输地理学、基础设施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和网络空间地理学等多维视角进行展开,促进各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化与泛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未来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面向全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区域发展的时空交互机制、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叙事内容以及流空间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孙威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科的理论方法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科技论文和学术专著数量与质量有所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学奖励有所进展。近年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交叉科学的定位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架构已经成型、基于人地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方向有所加强、GIS技术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并不十分突出、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走在前列,但国际交流强度不足、特别是前沿的学术思想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基础理论建设和学科结构优化、完善数据采集和空间模拟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刘卫东 金凤君 刘彦随 张文忠 刘慧 王成金 王岱
为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解决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等。气候变化、地表过程、土地利用、自然灾害是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参与最广、研究最深的领域,在地表过程的人文驱动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政府编制规划、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上述研究计划的基本概貌,以及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从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人文地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利用重点问题咨询与决策、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和社会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近年来,演化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尤其是欧洲日益受到重视,这可能是因为演化思想为分析产业空间集中的出现和经济的空间差异提供了有益的模型和解释。一些经济学家虽然分析了产业创新和技术变化演化,但却忽视了其空间特性,这正是经济地理学者所关注的领域。经济地理学吸收演化经济学的有关养料后,分析了这些空间特性对企业竞争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并富有成效地将本地生产系统、根植性和区域学习过程等与演化思想结合起来,用演化思想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规律,试图在经济地理学中全面引入演化思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胁田武光 ,沈象仁,张豪禧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国外地理学界对经济地理学性质和方法的看法,但个别提法值得商榷,供大家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
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经典的办法,可以用实物劳动生产率,如每个职工每年或每日、每时生产所得的粮食或钢、汽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提供粮食9~17万斤,肉6千到1万3千斤(不包括禽类)。印度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提供粮食1,700斤,肉8斤,对比十分明显。实物劳动生产率的缺点是不同的产品不能相加,无法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水平。要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必须借助货币指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振泉
由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的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术会议,于1987年12月28日至1988年1月3日在经济特区深圳市召开。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吴传钧教授和王恩涌教授、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觉民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出席学术会议的代表共119人,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梁怡讲师和陆超明讲师、日本秋田大学山下清海副教授,都宣读了学术论文,因此又是一次具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云虹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传统区位理论早在20世纪初即已开始从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考察产业集聚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企业网络、新产业区、区域创新系统等问题受到关注。至于新经济地理学,则是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运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及其动力进行模型化分析的。当前,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多角度转向也相应带来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多元化特点,因此,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应结合这一特定背景,以经济地理学(包括新经济地理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而形成并突出集群研究中的中国特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长虹,王兵
文化转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文章简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文化与文化转向的理解,分析了文化转向得以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经济对社会文化的根植性,提出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开展“文化转向”研究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 根植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规模经济 集聚力 分散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博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资源能源枯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等危机,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地理分析框架下的环境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将为缓解全球环境危机以及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转型提供新视角。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德国科隆举行的环境经济地理学会议上被首次提出,试图采用演化制度主义理论与绿色技术-经济范式,将环境因素融入经济地理分析之中,旨在修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裂痕,克服环境与经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零和博弈难题,使得探讨经济、社会、环境与技术子系统的互动机制和正和博弈成为可能。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兴起的背景,进一步对其理论基础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进行总结,然后重点综述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两大核心主题:环境问题对经济(空间)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空间)活动的环境效应。最后,本文对环境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与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